更新时间:2023-11-14 19:35
苹岛,又名萍洲,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城北,潇水与湘水汇合处。这里四周环水,高洁幽静,环绕一周,约600余米。岛上古木参天,竹蕉繁茂,风光俊秀。苹岛又名苹洲、浮洲。据传,很早以前这里仅是一个沙洲。
湘水从西、潇水从南奔腾而来,每当春雨飘泼,洪水暴涨之时,便把沙洲吞入腹中。皇娥、女英沿河而上寻找虞舜,路过永州,遇茫茫大水,艄公不慎,船只触滩摇震,女英抛下碧罗巾一块,慌忙放出3只金鸭将洲高高拱起,从此这个小岛便随水浮沉,水涨洲高。又由于这里为潇湘二水汇合口,来往船只如梭,风帆与洲相映,橹声与鸟语共鸣,诗情画意,风物宜人,潇湘八景中的“潇湘夜雨”即指于此。
柳宗元写有《潇口馆潇湘二水所汇》诗,描述了当时苹岛风景。北宋名画家宋迪之作潇湘八景中的首景 “潇湘夜雨”名画,就是指苹岛至回龙塔一带的旖旎风光。每逢春季潇湘二水春流浩荡时,苹岛远远望去,层林覆盖,青翠欲滴,苹岛宛如硕大苹叶浮于烟波浩淼的中流,随水浮沉,如诗胜画,其壮观场景被美名为“苹洲春涨”,是永州八景之一。岛上还有苹洲书院遗址,书院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抗法名将王德榜和湘军阀席砚香(席保田)等人捐资修建,1886年落成。从水滨到院门,有数十级石阶。进大门,中为甬道,两旁植桂花树,甬道两侧为书院及宿舍,再进为大礼堂,其旁为花厅。最后一进为魁星楼,建筑高敞,为当时永八县最高学府。光绪二十九年,改为中学堂。民国时期改为永郡联立苹洲中学,为零陵一中前身,哲学家、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即毕业于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岛上曾被零陵商校、零陵供销学校占用。商校、供销学校搬迁后,由芝山区建设局管理。虽经历史的变迁,书院已难窥其旧有的雄风,但尚可觅当年布局,特别是中间的甬道依然锃亮,两旁的桂花依然年年飘香。站在洲头放目远眺,滚滚湘江奔腾北去,气势磅礴,仰视蓝天,乱云飞渡,变幻多姿,使人浮想联翩,留连忘返。
萍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周崇富为山长。近年第三次重建。自创建至今历时274年之久,萍洲书院清代又称白萍洲书院、白萍书院,因建于萍洲之上而得名。“萍洲”因生长白苹而得名。“白萍洲”、“萍洲”名称源于《楚辞》屈原《九歌·湘夫人》:“登白苹兮骋望,与佳人期兮夕张。”“白苹”又作“白薠”,意义相同。胡文英《屈骚指掌》云:“薠草有青白二种,青薠草似香附,生楚北平地,白薠草似藨草,生楚南湖滨。”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诗:“非是白苹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所说“白萍洲”为永州实景,“潇湘”用湘妃典故,诗句全由演绎《楚辞·湘夫人》而成。
萍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周崇富为山长。近年第三次重建。自创建至今历时274年之久。
萍洲书院清代又称白萍洲书院、白苹书院,因建于萍洲之上而得名。“萍洲”因生长白苹而得名。“白萍洲”、“萍洲”名称源于《楚辞》。
屈原《九歌·湘夫人》:“登白苹兮骋望,与佳人期兮夕张。”“白苹”又作“白薠”,意义相同。胡文英《屈骚指掌》云:“薠草有青白二种,青薠草似香附,生楚北平地,白薠草似藨草,生楚南湖滨。”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诗:“非是白萍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所说“白萍洲”为永州实景,“潇湘”用湘妃典故,诗句全由演绎《楚辞·湘夫人》而成。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将二女下嫁给帝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史记》记载帝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列女传》又载,帝舜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帝舜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水经注》称,二妃常“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尧舜一代史迹揭开了中国文明史的第一页,而帝舜与湘妃的感情传说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日本文学史家儿岛献吉郎称湘妃故事为“古今恋爱文学之祖”。
从屈原开始,湘妃故事频繁出现在包括诗词、散文、音乐、绘画等的古典文艺中,与之有关的事物诸如湘水、潇水、潇湘、潇湘楼、潇湘馆、潇湘阁、潇湘门、潇湘驿、湘妃庙、湘妃、江妃、湘君、湘夫人、湘妃泪、湘妃怨、潇湘八景、潇湘水云等等,由于被反复歌咏,早已成为古典文艺中凄清幽艳的风格基调和永恒意象。
萍洲为潇湘之会,而潇水源于九嶷,《楚辞·湘夫人》一篇描写湘妃出入潇湘之浦,登白萍洲,望九嶷山,与萍洲的地理情势完全吻合。
萍洲位于潇水、湘水交汇处。水域开阔,四季澄碧,隔岸青山,旁生白鹭。明代徐霞客来访此地,称萍洲在湘口之中,潇湘潆洄,恰如龙口之含珠。
光绪《零陵县志》记载:“黄叶渡下有白萍洲,广半里,长二里余,旧多白苹,故名。今则古木丛生,柯叶蓊葧,夏日绿阴照水,估舟多系其下,望若画图。上有白苹书院。”
湘水发源于湘源阳海山,潇水发源于营道九疑山,其上游古称深水,深水源出九嶷山最高峰三分石,古称三分石水。
古文“潇”字又作“潚”,其字从水,为水名,即潇水的专名。《说文解字》云:“潇,水名。”又云:“潚,深清也。”《水经注》:“潇者,水淸深也。”古典诗文中有“雨潇潇”、“风萧萧”,如《诗经·郑风》“风雨潇潇”,谓风雨深密、凄清,即为“潇”字的引申义。
由此可见潇水古以深清得名,为古代第一清澈莹洁江川。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湘水深”并非泛泛描写,而是依据文字训诂的典型描写。罗含《湘中记》称“湘川清照五六丈”、“是纳‘潇湘’之名矣”,也是由文字训诂而立说。
“深”字亦从“水”,亦为水名,即深水的专名。《说文》云:“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绘古地图,九嶷山及发源于九嶷山的深水处于《地形图》的中心位置,山体旁边标出“帝舜”二字,一道泉源呈弯曲状从中流出,旁注“深水原”三字。
深水源即潇水源,徐霞客《楚游日记》称之为“潇源水”,又称“三分石水”。古人有言:“两山夹一川。”有山必有川,有川必有山,山水相连,密不可分。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诗:“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故古人言萍洲必言潇湘,言潇湘必溯源九嶷山。
潇湘与九嶷山山水相连,南北相望。
萍洲书院位居南国灵秀之地,潇湘的核心地带,碧波平阔,二水萦绕,气象清淑,意境幽远。一石一木,皆足以感发人心,启迪良知。
萍洲书院秉承唐宋以来的书院传统,开设有国学课程,内容包括:国学概论、经学通论,史学通论、子学通论、集部通论、儒家学术通论、道家学术通论、佛学通论等等。
萍洲书院国学课程追求和保持学术的条理性、纯粹性,以子辅经,以学辅政,务于典雅,祈望文明,激励士风,贡献教育。
有鉴于近百年来民族、国家、学术、世风的变迁历程,萍洲书院国学课程务于追求和保持学术独立与学术自觉。对于古人、古典、古史,以及本国一切优秀文化传统,怀抱温情与敬意。在学术见解上,不感情意气用事,不直接追随时政和市场,不迁就社会大众的现状,不浮夸矫饰宣传。謇謇谦谦,尊师敬业,求真求是,求其大义所在。
萍洲书院国学课程立足于湘南历史、地理与文化特色,特别是务于追摹九嶷遗烈与潇湘意象,求纯正而不求驳杂,求清幽而不求浮躁,求精湛而不求规模,求淡泊宁静而不逐一时之利。
萍洲书院的建筑格局,中轴线自北向南,有奎星阁、讲堂、中门、大堂、大门、门庭、影壁和长廊。
奎星阁是书院的藏书之所。《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张怀瓘《书断》云:“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讲堂为半开放式的大厅。
为“十六字心传”楷书,即《尚书·大禹谟》所载舜告禹之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尧、舜、禹三圣心传,中国古代治道与学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朱子说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便是尧舜相传之道。”“尧舜禹数圣人出治天下,是多多少少事,到末后相传之要,却只在这里。”王阳明说道:“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
为“礼义廉耻”四字榜书。《管子》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足见“礼义廉耻”四字是治国、治家、治学的根基所在。
有湖广总督张之洞所作楹联:“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皦日,还思鼓瑟吊湘灵。”又有王田葵教授所作楹联:“南风如水,承传天下为公,必知民生无小事;夜雨似琴,启奏湘灵鼓瑟,方觉世上有真情。”
在院落中央。院落中间有清代遗留的青石甬道,甬道两旁植有十六株古桂,树龄两百余年,枝叶纷披,覆盖了整个院落。中门题有匾额,为“金桂天香”四字。宋之问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中秋时节,十六桂树全部开放,香飘满天。
有湘人王闿运所作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又有张京华教授所作楹联:“此脉接潇水接湘水接江水原原委委,其风本四时本二仪本太极有有无无。”濂溪为潇水支流,王闿运以濂溪、湘水、长江比喻学术的本源和流派,濂溪喻周敦颐,湘水喻湖湘学,长江喻理学,意谓全部理学皆发祥于周子。
额题写“古潇湘”三字榜书,以最简洁、最朴拙的风格,体现出萍洲书院恢弘、古雅的内涵。
大门两边的楹联:“南风之熏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出自唐人《纂异记》逸文所载张生故事。进士张生,善鼓琴,好读孟子书。一夕宿庙中,梦见帝舜召见,取五弦琴为之歌《南风》,音韵清畅,爽朗心骨。歌词云:“南风薰薰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荡荡之教兮由自然,熙熙之化兮吾道全。”
命名为“箫韶庭”。为萍洲书院嘉礼、宾礼、乐舞、闲适的场所。帝舜出身于音乐世家,其父瞽叟为乐师,帝舜曾“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琴瑟中论》云:“朱襄氏制为五弦之瑟,瞽叟判为十五弦,舜益之为二十三。”舜帝的宫廷雅乐名为《箫韶》。《白虎通》云:“尧乐曰《大章》,舜乐曰《箫韶》”。《尚书》云:“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内面绘有九疑山主峰图,仿照国家一级文物《九疑山诗图》石刻创作。石刻上有“舜源峰”、“三分石”、“潇水源”字样,并有文字说明:“九疑山左边诸界水为潇水,由江华、道州、宁远、永州、祁阳、白水。其右边诸界水由蓝山、嘉禾、桂阳左右逢源,会合同出北方。此潇湘之所由来也。”图绘线条简洁,风格疏朗,价值珍希。在地理上,体现出萍洲与潇湘发源地的对应;在文化上,象征着湘妃与帝舜的亲密关系。
书写着《大戴礼记》中的一节文字:“天地以合,四海以洽,日月以明,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倡,好恶以节,喜怒以当。”四言八句韵文排比整齐,蝉联而下,自天地、日月,至万物、人心,体现出传统的天人秩序。
绘画出《潇湘八景图》,共八福。宋迪、马致远作《潇湘八景图》,描述湘江上下沿岸胜景,有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远浦帆归、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渔村夕照,是为“潇湘八景”。
书写着《尚书·帝典》,即《尧典》、《舜典》二篇。仿南宋雕版,共十六幅。
《尚书》为五经之一,所载虞舜一代史事为中华文明史的开端,虞舜时代即中国古史的黄金时代,“虞舜之道”、“唐虞之道”即历朝治道的最高准则,政治、哲理、文学、史学、教育、孝道等等均在此时滥觞发源。《尚书》开篇的《尧典》、《舜典》,历叙二女下嫁有虞,及帝舜南巡九疑,为记载帝舜、湘妃事迹的最早典籍。皮锡瑞《经学历史》云:“有《尧典》,而《舜典》即在内,盖二帝合为一书,故《大学》称《帝典》。”《孔丛子》云:“子夏问《书》大义,子曰:‘吾于《帝典》,见尧舜之圣焉。’”
沿中轴线两边的建筑,有清淑堂、清慧堂、夷犹馆、北渚馆、上善馆、含珠馆、儒行斋、经义斋。
清淑堂在大堂左侧,清慧堂在大堂右侧,为萍洲书院的文化馆。古人称山为地之形势,水为地之脉络,皆扶舆清淑之气所钟,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说文》云:“淑,淸湛也。”《尔雅》云:“淑,善也。”韩愈《送廖道士序》云:“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刘禹锡《海阳湖别浩初师并引》云:“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乘是气,往往清慧而文。”苏轼《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句云:“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句云:“目想清慧姿,耳存淑媚音。”
夷犹馆在院落东南,为萍洲书院的收藏博物馆。“夷犹”为留恋不舍之意,《九歌·湘君》云:“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北渚馆在院落西南,为萍洲书院的艺术展览馆。“北渚”为仙人降临之所,《九歌·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上善馆在院落东北,为萍洲书院的国学馆。上善、至善,为学术、人生乃至人类文明的最高准则。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含珠馆在院落西北,为萍洲书院的书画馆。萍洲为椭圆形,恰似潇湘之明珠,徐霞客《楚游日记》云:“湘口之中,有砂碛中悬,丛木如山,湘流分两派潆之,若龙口之含珠。”
在讲堂东侧。命名出自《礼记》篇名,记儒者之德行,立标准十七条,有云:“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在讲堂西侧。命名出自《礼记》篇名,记六艺政教之得失。“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萍洲书院的其他建筑,有山门,匾额“萍洲书院”四字,用清代永州知府赵宜琛告示碑的楷书。赵宜琛告示碑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高2米,宽1米,形制宏大,书体端正,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山门两侧的楹联:“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出自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为历代纪咏潇湘诗篇中最优美的诗句。萍洲岸上旧有故人亭,光绪《零陵县志》:“故人亭:在潇湘合流处湘口驿侧”,取名亦出于柳恽《江南曲》。洞庭与舜帝、湘妃有关,洞庭君山也有湘妃庙,《庄子》书中说道:“《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洞庭与潇湘同为南楚最具浪漫色彩的古地名。
在萍洲登岸处。匾额一题“潇湘雨”。李商隐《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侯寘《青玉案》词:“短篷孤棹,绿蓑青笠,稳泛潇湘雨。”
一题“零雨其濛”。《诗经·豳风》云:“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有王田葵教授所作楹联:“潇湘文波连四海,就此能悟,道在两仪太极;浮岛秋月映万川,于斯便知,学须一理殊分。”
萍洲八景是萍洲的自然景观,显示着萍洲的天然之美与环境特色。萍洲八景为:潇湘听雨、白苹骋望、湘口观渔、潇湘之浦、南极潇湘、潇湘水云、清夺湘流、萍洲金桂。
“潇湘听雨”,在风雨亭。元杨显之杂剧有《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清周皑著有《潇湘听雨词》五卷,江昱著有《潇湘听雨录》八卷。零陵多雨,云雨祁祁,娴静以听,随遇而安。至风雨亭而听雨,亦一乐也。
“白苹骋望”,在风雨亭下观景平台。对面青峦中有潇湘庙,右侧南望,远山高峻。屈原《九歌·湘夫人》云:“登白薠兮骋望”,王逸注:“‘薠’或作‘苹’”,《昭明文选》引作“白苹”。骋望,放眼远望,原意指湘妃望九疑山。
“湘口观渔”,在萍洲南端,对面为犁头尖渔村。湘口为潇湘交汇处水道的别称,柳宗元有《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诗。而零陵渔船夜晚打渔,“潇湘渔火”为旧日一大景观。元结《欸乃曲》:“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邢恕《朝阳岩》诗:“岩巅风雨落泉声,岩下江流见底清,夹岸松筠倒疏影,炊烟渔火近寒城。”钱邦芑《潇湘赋》云:“或夜渔之方出,又火照而网张”,自注:“湘中渔人每夜中用火照捕鱼”。
“潇湘之浦”,在萍洲西侧江边。命名出自《山海经》。“潇湘”一语最早出现于《山海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古书引文,有“潇湘之浦”、“潇湘之渊”、“潇湘之川”、“潇湘之源”诸说。浦,水濒也,有平缓、安和之意。
“南极潇湘”,在萍洲西北角,北望衡山、岳麓、洞庭,连绵不绝。范仲淹《岳阳楼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以潇湘之交为南国之极致。
“潇湘水云”,在萍洲北端望江亭。命名出自郭沔的古琴曲《潇湘水云》。《潇湘水云》为古琴大曲。郭沔字楚望,南宋著名琴家。元兵南侵,移居南岳,眼望潇湘、九嶷,有家国将亡之感,因作此曲。朱权《神奇秘谱》解题云:“先生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潇湘水云》曲谱共分十段,各段标题为:洞庭烟雨、江汉舒清、天光云影、水接天隅、浪卷云飞、风起云涌、水天一碧、寒江月冷、万里澄波、影涵万象。
“清夺湘流”,在萍洲东侧,碧梧桐下。命名出自《唐才子传·元结传》:“《大唐中兴颂》一文,灿烂金石,清夺湘流。”“潇”字本义为“清”,潇湘自古以“深清”著称。罗含《湘中记》云:“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于此可观潇湘之清,亦可想见古人忠孝廉节之大义。
“萍洲金桂”,在萍洲书院院落内。每逢中秋时节,桂花飘香,传布四野。月中之桂与人间之桂相应,人间之香与月中之香相应。可赏桂,可赏月,月圆之夜,读书论学,尤见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