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1 12:08
营卫拼音是yíng wèi,释义:1、军营护卫。2、指营门卫士。3、护卫。4、指军营。
【词目】营卫
【拼音】yíng wèi
【释义】
1、军营护卫。
2、指营门卫士。
3、护卫。
4、指军营。
5、中医指血气之作用。
1、军营护卫。
《史记·五帝本纪》:“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2、指营门卫士。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3、护卫。
《三国志·魏志·任峻传》:“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云笈七签》卷一○五:“入山求芝草灵药,所欲皆得,山神玉女,自来营卫,狼虎百害,不敢犯近,神灵佑助,常欲使人得道,开人心意,恶鬼老魅,不敢试人。行此道易成而无患。”
4、指军营。
《新唐书·陆贽传》:“夫关中,王业根本在焉。豪杰之在关中者,与籍于营卫不殊;车乘之在关中者,与列于厩牧不殊;财用之在关中者,与贮于帑藏不殊。”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翚帅师》:“古者兵出于农,有事则聚而授甲,役竣则散而归田,非有营卫之屯聚,方镇之瓜分,可籍之以为变。”
5、中医指血气之作用。
《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八篇:“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宋 梅尧臣 《汝州王待制以长篇劝予复饮酒因谢之》诗:“前因饮酒多,乃苦伤营卫。”
清 戴震 《答彭进士允初书》:“饮食之化为营卫,为肌髓,形可并而一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凡所浴颢气则新绝,凡所遇思潮则新绝,顾环流其营卫者,则依然炎黄之血也。”
1、“营卫”一词,《内经》全书共见20次,指营气与卫气。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营气和卫气的合称。两气同出一源,皆水谷精气所化生。营行脉中,具有营养周身作用;卫行脉外,具有捍卫躯体的功能。”
震韬《医理感悟》营以阳为始在现代西医里称呼为肌肉和血管。卫以阴为始,在现代西医里称呼为淋巴系统和生物电。例如:淋巴癌既是火毒亢盛,阴气不足,难聚为良液,无力克毒。故当调其体液【酸液为阳,碱液为阴】,扶正固本,脾土有动生肾水后当自行化解。“
《灵枢·营卫生会篇》:“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营卫者,精气也。”
《灵枢·海论》:“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
《灵枢·寿夭刚柔》:“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
《灵枢·终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病入于阴。”
2、“营气”一词,《内经》全书共见16次。
⑴营气是运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由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运行于脉中,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和收舍神志作用的气,就是营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纳)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
《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灵枢·经脉》:“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灵枢·卫气》:“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素问·痹论》:“营(气)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气),浊者为卫。营(气)在脉中,卫在脉外。”
⑵《灵枢经》篇名,即《灵枢·营气第十六》篇。本篇系统地论述了营气的来源、性质和运行规律,因此篇名“营气”。《中医大辞典》:“主要说明营气来源于胃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并阐述它在十四经脉中的正常循行流注,以营养全身。”
3、“卫气”一词,《内经》全书共见72次。
⑴卫气是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来源与饮食水谷,化生于脾胃而行于脉外的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次,与人的寤寐有关。其性刚悍属阳,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启闭汗孔等功能。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灵枢·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
《灵枢·卫气》:“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灵枢·卫气行》:“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素问·生气通天论》:“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
《素问·五脏生成篇》:“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气),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卫(气)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素问·痹论》:“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⑵《灵枢经》篇名,即《灵枢·卫气第五十二》篇。《中医大辞典》:“本篇所论强调卫气对保卫肌表,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的作用,故名。内容主要辨别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说明治病必须掌握经络系统,明确十二经脉本部和标部穴位,以及六腑的气街部位,以便测候上、下、虚、实的病变,施行补泻的针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