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3 10:46
萨支唐(Chihtang Sah),1932年11月10日出生于中国北京,美国国籍,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1932年11月10日,萨支唐出生于中国北京。
1949年,从福州英华中学(现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赴美国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1953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和工程物理学士学位。
195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
1956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跟随肖克利在工业界从事固态电子学方面的研究。
1959年—1964年,先后任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高级成员、物理部主任经理。
1964年—1968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物理系和电子及计算机系教授。
198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88年起,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机和电子工程系教授、工学院首席科学家。
1998年,当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4月1日,受聘为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萨支唐提出了半导体p-n结中电子-空穴复合理论;开发了半导体局域扩散的平面工艺和MOS、CMOS场效应晶体管,并提出MOS晶体管理论模型;发明了探测半导体中微量缺陷的深能级瞬态谱(DLTS)方法;发现了氢在硅中对受主杂质的钝化作用。
截至2022年6月,萨支唐发表了大约280篇学术论文;编辑了晶体管紧凑模型和集成电路发明史方面10部专著,并由世界科学出版公司出版。
截至2022年6月,萨支唐应邀做了约170次学术演讲。
从1961到2010年,萨支唐院士在美国两所大学任教50年,指导了50篇物理学和半导体电子工程博士论文和35篇硕士论文,在这期间和之前,他还指导了50位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博士后合作者。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萨支唐先后指导了12名中国研究生。
萨支唐院士为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写了三卷晶体管电子学方面教科书《固态电子学基础》(FSSE 1991),《FSSE研究指南》(1993)和《FSSE解决方案手册》(1996)。
萨支唐多次来厦门大学对半导体等学科建设进行指导。
萨支唐的父亲萨本栋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厦门大学前校长,他的母亲黄淑慎曾打破了三项中国奥林匹克田径赛纪录,他的弟弟萨支汉是数学家。
萨支唐的妻子是张淑南(1959年—2003年),儿子是加州大学生物工程教授。
萨支唐对发展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可靠性研究作出了里程碑性质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萨支唐热心推动厦门大学的学科发展,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厦门大学与世界学术机构和学者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厦门大学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半导体专业人才,堪称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的学术大家。(厦门大学评)
关于MOS晶体管输出电流—电压特性的经典描述被命名为萨支唐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