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加半夏汤

更新时间:2023-02-11 22:58

葛根加半夏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辛温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太阳与阳明和病,不下利,但呕。此外还可见恶寒发热额头作痛,项背强无汗等,亦可同时兼有下利。

别名

根半夏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歌诀

葛根加夏用半升,桂芍姜草二两匀。三麻四葛枣十二,但呕不利服之平。

组成

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二两(6g),半夏(洗)半升(9g),大(擘)十二枚(4枚)。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1000ml),先煮葛根、麻黄,减至二升(200ml),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ml),温服一升(100ml),覆取微似乎汗。

功用

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主治

太阳与阳明和病,不下利,但呕。此外还可见恶寒发热,额头作痛,项背强,无汗等,亦可同时兼有下利

方义

本方即葛根汤加半夏,用葛根汤以解表散寒而和中,加半夏以降逆止呕涤饮而安胃气。

运用

本方以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胃脘疼痛、呕吐、舌淡、舌苔薄白,脉紧或浮为辨证要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急、慢性肠胃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胃型感冒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

加减化裁

呕吐甚者,加紫苏、黄连眩晕甚者,加天麻;项背强者,加葛根、羌活、独活;腹痛者,加陈皮、白术、木香、槟榔

使用注意

1、应用本方时应恪守葛根、半夏用量相等及与他药的调配关系,同时还要审明方中芍药的作用,不可拘于太阳伤寒证不可用芍药,但据具体病情而定,不可执此而失彼。

2、煎煮本方时,当先煮葛根、麻黄,去其白沫,以求药性平和而祛邪愈病。

3、温热、湿热或无表证虚寒泄泻忌用

附方

葛根汤

组成: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4枚)。

功用: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现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

出处:《伤寒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葛根半夏汤与葛根汤证均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均有风寒外束,内迫阳明之病机,均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脉浮紧等症,治疗均用辛温发汗之法,药物均有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葛根汤证的病机特点是风寒束表,内迫阳明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出现水粪杂下的下利症,治疗用发汗解表,升清止利的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证的病机特点是风寒表邪内迫阳明胃,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呕逆症。治疗用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的葛根半夏汤,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半夏一味,降逆止呕。

重要文献摘要

《注解伤寒论》:“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

伤寒论今释》:“胃肠为津液之策源地,在肠之津液被迫,则下注而为利,在胃之津液被迫,则上逆而为呕,各从其近窍出也。下利者,得麻桂之启表,葛根之升津,而利自止。呕者,犹恐升津之力助其逆势,故半夏以镇之。”

伤寒论三注》:“中风伤寒,自有定责,今虽呕而无汗出证,所以不用桂枝葛根汤,而仍用葛根汤加半夏者,正以麻黄、葛根祛两经之寒邪,半夏主上气呃逆,消心膈痰饮也。可见同一邪也,呕者上逆,则不下走,葛根汤证下利,则不上逆,倘有兼之者,是其势已甚,又非此方可以治之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