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和

更新时间:2023-10-09 00:59

董和(生卒年不详),字幼宰。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东汉末年官员。

人物生平

治理郡县

董和字幼宰,是南郡枝江人。他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今重庆)人。东汉末年,董和率领家族西迁。

后来,他先后被益州牧刘璋任命为为牛鞞(bǐng)、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蜀地物产丰富,当时风气盛行奢侈,经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饮食玉液琼浆,到婚娶丧葬时,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董和以自身的行为节俭来为众人做出表率,粗衣素食,处处以符合礼制为行为准则,当地奢侈风气于是大为改变,大家都对其心存存畏惧而不敢冒犯。

县里的一些豪强因害怕董和的严厉,于是鼓动刘璋调任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但没想到成都县中的官吏百姓扶老携幼挽留董和的有几千人,刘璋只好让董和留任两年,再转升为益州郡太守,他在太守任上仍与过去一样清约节俭。他与周围少数民族打交道时,总是以诚心相待,故此深受南方少数民族的信任和爱戴。

清贫俭约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他们出谋划策,共事欢洽交情深厚。自从董和居官食禄以来,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在内参与军国大事,二十多年,临终时家中竟然没有一石粮食的私财。

深受追思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诸葛亮担任丞相时,告诫部下说:“参加国家的工作,就要集中众人的智慧和忠心。如果计较区区小事,就会难以相互通报信息,给各项工作带来损失。能够互通情报,如同丢弃破鞋而获得珠玉;然而人心苦于不能除尽这些小事,只有徐元直(徐庶)处理此类问题不糊涂。再是董幼宰(董和)在朝中任职七年,遇上不顺之事不周之处,哪怕往返十次也来启告。如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幼宰那样勤恳职事,忠于国家,那么我的过失就会少多了!”又说:“过去我与崔州平(崔钧)初交,常常听到他对我的得失发出评论;后来与徐元直相交,总是受到他的启发诱导。之前与董幼宰共事,他总是言无不尽;后来与胡伟度(胡济)在一起,常常听到他进谏之言。我虽然资性鄙陋执拗,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与这四个人始终友好相处,这也足以证明他们不怀疑直言的益处。”诸葛亮就是如此地深切怀念着董和。

历史评价

诸葛亮:“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陈寿:“董和蹈羔羊之素,刘巴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称为令士,陈震忠恪,老而益笃,董允匡主,义形於色,皆蜀臣之良矣。”

家庭成员

子:董允,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加辅国将军

曾孙:董宏,西晋时官至巴西郡太守。

史书记载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后世纪念

今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出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纪念蜀汉一朝的文臣,称文臣廊。董和塑像在其中排第六,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四文臣塑像排名依次是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卒年考证

董和的卒年,《三国志·董和传》上并未有明确的记载,但从本传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诸葛亮在担任丞相后告诫属下时便说“又董幼宰参署七年”,而董和是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下益州后才被征召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而诸葛亮于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时任丞相、录尚书事,董和也应该在此前已经去世。所以,综上所述,董和应该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较为合理。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董和形象与正史大体相同。刘备攻蜀时期他主张向张鲁借兵,导致马超出阵;后来成都被围,他力阻刘璋投降刘备。刘备收取益州后,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