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30 23:31
董氏宗祠地处安徽省肥西县丰乐镇董家湾,濒临丰乐河畔北岸,董氏祠堂丰乐河南岸是董家圩,祠堂东与三河古镇相邻。宗祠始建康熙二十八年,乾隆年间进行了维修,光续年间进行了重建与维修,后改建学校用。1986年被肥西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肥西县人民政府从保护地方文物的角度出发,投入部分资金对董氏宗祠正房大厅10间房屋进行恢复、维修,基本再现了董氏宗祠独特的建造风格。董氏宗祠在合肥南部所有宗祠中算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之一,2013年已被列为合肥市级文物保护,在江淮地区很具有代表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造型独特,是清代时期皖中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的缩影。由于经费原因年久失修,需要亟待修缮和保护。
董氏祠堂,肥西县古建筑,坐落丰乐镇董家湾,前后3进,两侧包厢,砖木结构。重桁斗拱鱼梁木,雕花亮阁,大小房屋40余间。祠内存有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重修祠碑石一块。1942年,国民党时期废除私塾建立小学,经当地三大家族彭氏、董氏、段氏的集体商议,决定把祠堂改为学校,取名三义小学。文化大革命后,根据当时属地管理原则,董氏祠堂属于五四大队管辖,故更名为五四小学,一直沿用至2005年撤校,学校的墙壁上还有“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口号,这是时代的烙印,这个历尽沧桑的宗祠在不同时期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祠堂一角,有一块名为“董氏碑记”的碑石,碑文上记载了董氏家族的发展史以及祠堂建造史,时间的冲拭带走了许多当初的痕迹,但碑文上的字依稀可辨。史料记载:董大义、董履高叔侄俩,二人均为淮军高级将领,董大义战功卓越,慈禧太后亲自赐匾“福禄寿”予董氏祠堂。侄子董履高同样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李鸿章亲自题写赠匾“栋国干家、懋超世德”予董氏祠堂。董氏祖谱记载有:除实授总兵董履高,记名提督董大义外,还有董大义三哥记名总兵两江补用副将董大鉴、董大义二哥两江补用副将董大铨(董大铨、董大鉴、董大义为亲兄弟)、尽先补用游击董履泰、副将董履贞、江苏抚标亲兵水师营两江补用游府董大勋、两江尽先补用千总董道贤、即补守备董履郊等等。董氏字辈为:维汝存正大,履道必思先,学士明其本,永为万世延。那年那时,董家的将领们为家族带来了无限荣耀,祠堂前竖有两个大旗杆,这是两名武将显赫身份的标志,门前摆放的两头大狮子更显威严和气派。
董氏一门可谓英才倍出,作为将门之后董寅初先生曾任国家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主席等。董寅初(董必旭)先生不平凡的一幕幕人生故事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奋发图强,爱我中华。可谓是将门之后逞英豪,南洋办报抗日枭,实业宏图救国梦,丹心一片献侨胞。
董氏祠堂是合肥地区保存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之一,在江淮地区具有代表性。董家祠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造型独特,是清代时期皖中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的缩影,特别是在沿河流两岸而建的古代宗族建筑,有着明显的水乡特色,其房架木结构样式和木雕装饰多与水和水族有关,这不仅代表了宗族的兴旺,同时也反映了其宗族依水而发达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