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丙然

更新时间:2023-08-03 17:18

蒋丙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从法国引进中国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并购置坐标量度仪和超人子午仪等,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主持下,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一、二届万国经度测量,取得较好观测结果,成为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的创举。他在我国现代地震、地磁研究的开创中均有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

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中国气象学会1~5届会长、6~13届副会长。

1883年9月3日生。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蒋仁光绪十九年中举人,历任福建大学堂教务长。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下,蒋丙然自幼聪颖好学,受父亲“提倡西学,注重实业”的影响。

蒋丙然少年时代在贞仁学塾求学,于1905年到上海先入法文学校学习法文,后入上海震旦大学物理科学习,受教于马相伯。他学习成绩优异,深受马相伯的器重,成为马相伯的得意门生。1908年震旦大学毕业后赴比利时留学,并获比利时双卜罗大学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最早派出学农的留学生之一。

1912年11月,蒋丙然学成回国后,任苏州垦殖学校教务长。1913年夏,应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之邀,到北京中央观象台任技正、气象科科长,并兼航空署气象科代理科长。还在参谋总部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气象学。

1924年2月,他代表中央观象台接收日本管理的青岛测候所,并将该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他出任台长,直至抗日战争期间青岛沦落止。

民国13年(1924年)起,历任青岛市观象台台长、中国气象学会会长、国民政府教育译名委员会委员、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及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海洋研究所筹备组常委。

1932年丙然被意大利气象学会聘为名誉副会长,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丙然还担任国际天文联合会委员。

抗日战争中,滞留北平,1938年1月,任沦陷区“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教授。

1946年任山东大学教授,筹建山东大学农学院。不久,赴台。

1946年12月至1966年12月,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讲授气象学。

1958年8月17日 台湾气象学会和天文学会成立,蒋丙然分别被选为首届理事长。

有译著《生与死》行世。

1966年12月24日 病逝于台北。

人物贡献

中国的气象事业始于中央观象台气象科,气象科的气象工作则由蒋丙然始创。

中华民国元年,蔡元培任教育部长后,即创建中央观象台,聘请天文学家高鲁为台长,设历数、天文、气象、地震、地磁诸科。高鲁于1913年聘任蒋丙然为气象科科长。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

草创时期,困难重重。蒋丙然首先开辟观测场,自己设计并制造了量雨计和英式百叶箱,购置毛发湿度计、空盒气压表及干湿球温度表等,观测由蒋丙然亲自担任,每天观测温度、湿度和气压各3次。这便是我国气象观测事业的开端。其后蒋丙然又培养训练观测人员,扩充设备,先后购置水银气压表、风力表、风向仪、最高最低温度表、干湿球表等仪器,于1914年元月开始增加观测项目和次数,每天观测气象要素8次,后来又增加至每小时1次,由蒋丙然与学生林展庵、陈德滋3人轮流值班。

气象观测场初具规模,值班规则、观测制度相继确立,气象要素按时观测后,蒋丙然又建议并操办在张家口、西安、开封、兰州、拉萨、昆明、贵阳、成都等全国范围增建气象站,开始筹划气象预报工作。

气象预报需绘制天气图。绘制天气图需要各地乃至全球较广泛的气象资料,要获取这些资料必须通过气象电报来传递。蒋丙然几经努力,争得税务署、电报局及上海徐家汇气象台等各方支持,获得国内几处及国外东京、长崎、贝加尔湖、马尼拉、关岛等重要地点共16处的气象资料,每天两次免费以急电拍发至中央观象台。在此基础上,开始制做天气预报。

1916 年中央观象台正式每天两次向社会发布天气预报,9时在台内悬挂信号旗,晚间由北京各报馆向社会公布。这是我国近代天气预报的开始。这里凝聚着蒋丙然的开创之功。

1914年7月,蒋丙然创办《气象丛报》,它是我国最早的气象刊物,1915年7月扩充为《观象丛报》,增加了天文、地磁、地震、历象等资料。

1922年为适应气象学发展的需要,《气象月刊》重新单独出版。中央观象台曾利用这些专刊与国内外300多处学术机构进行交流,获得学术资料。以上两刊物的撰稿、编辑、出版、交换等工作主要靠蒋丙然完成。

中国的海洋研究起步于青岛观象台,蒋丙然则是海洋研究的奠基人。1928年初,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宋春舫暑假来青岛避暑,寄寓蒋丙然家中。闲谈中,宋春舫说他曾参观摩洛哥海洋博物馆与海洋生物博物馆,其致力于海洋的研究颇值得借鉴。他们对当时新兴的海洋学都很感兴趣,认为就青岛三面环海的自然环境而论,应开办一个海洋研究所。

于是,宋春舫先以个人名义写了一篇《海洋学与海洋研究》的文章,刊登在上海《时事新报》上。文章发表后,引起青岛市政当局的注意,加上蒋丙然从旁边积极鼓动,于是,1928年11月15日青岛观象台的海洋科便诞生了。宋春舫被委任为首任科长。

海洋科成立后,蒋丙然争取经费,购置了各种探测海洋的仪器,开展海洋观测研究。蒋丙然主持制定了海洋科的工作细则:测量海水温度、采集海洋生物标本、海洋地质调查、建立海洋理论化实验室、测量潮汐和海流、海洋气象、海洋仪器保管维修、学术研究、科普教育等。

在蒋丙然组织下,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每天测量前海及大港海水表面温度,每天观测记录潮汐涨落,统计历年潮汐记录,绘制候潮曲线,编制潮汐预报表,赠发有关机关及船舶军舰,以服务于渔业及航运。

自1929年1月起,每月借用警察局巡逻艇,测量胶州湾及近海一带海水各层水温及海流方向和速度,采集海水及海底沉淀物。

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间,青岛观象台进行了4次海洋化性质的调查,计测量460站,开我国海洋调查之先河。1932年建起海洋物理实验室、自制氢气,分析海水盐分、密度、酸度、泥沙比例及钙质成分。对青岛地区海洋生物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各种藻类、鱼类及多种海洋生物,并掌握了其大致分布规律。

蒋丙然对海洋科内的研究成绩及有关海洋研究图书资料极为重视,凡有成绩均公布于众,如朱祖佑的“胶州湾潮汐之研究”,刘靖国的“胶州湾海水温度”等论文,均译成英文,送到第五次太平洋科学会宣读,以期扩大国际影响得到图书资料之交换,凡海洋巨著即设法选购,到1933年为止,青岛观象台有关海洋学的书籍已达百余种。蒋丙然主持操办的这些工作,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主要论著

1 蒋丙然.论航空家不可不知星等.观象丛报,1917,2(10)

2 蒋丙然.地球磁力浅说.观象丛报,1917,2(11)

3 蒋丙然.论旋风之高度.观象丛报,1918,3(10)

4 蒋丙然.通俗气象学.观象丛报,1919,4(8)

5 蒋丙然.气空之过去及未来.观象丛报,1919,4(9)

6 蒋丙然.论气海之重量.观象丛报,1919,5(2)

7 蒋丙然.最新之探空法.观象丛报,1919,5(4)

8 蒋丙然.天文学与气象学.中国天文学会会报,1927,4

9 蒋丙然.近十年来中国之气候.中国气象学会会刊,1928,4

10 蒋丙然.二十年来中国气象事业概况.科学,1936,20(8)

11 蒋丙然.气象器械及其观测法(上、下册).大华书局,1945

12 蒋丙然.应用气象学.台北:国立编译馆,1952

13 蒋丙然.农业气象.台北:中正书局,1954

14 蒋丙然.气候学.台北:国立编译馆,196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