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

更新时间:2024-09-11 09:23

呼麦(图瓦语:Хөөмей;蒙古语:Хөөмий, ),蒙古语中又称浩林潮尔。古游牧民族在不同社会场合如盛大的仪式,或家庭节日庆祝中演唱呼麦。

历史渊源

呼麦的历史渊源几乎无法追溯

主要类型

呼麦有很多种,有基音呼麦 低音呼麦 哨音呼麦 复合呼麦等唱法

艺术特色

呼麦是一种源于阿尔泰山脉的一种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

分布地区

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

代表作品

中国

都楞扎那《吉祥蒙古》、《蒙古游牧》、阿拉腾傲刀 《挣扎》、《假如我没有你》、《魔鬼的初吻》、《灵魂献给我的礼物》

图瓦共和国

huun huur tu 《Where Young Grass Grows》

卡尔梅克共和国

Okna Tsahan Zam《Tsahan Zam - Edjin》

传承意义

呼麦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回音,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对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

正因如此,为当代蒙古民族继承并传播开来的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

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最近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

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如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仅在潮尔道中保留低音部分,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从向蒙古国呼麦大师学习了呼麦的各种演唱技巧,并提高较快。其中呼格吉勒图,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是佼佼者。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先后出访日本澳大利亚),其中呼格吉勒图组织成立了内蒙古呼麦协会,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而早在80年代,我区有识学者莫尔吉胡、达·布贺朝鲁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先后以不同声乐形式(如民间艺术演唱无伴奏合唱)引向舞台;2000年东方电影电视学院建立才真正把呼麦艺术引入民族艺术教学之中心。

歌唱艺术,使它免遭灭绝之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档案馆)获得“呼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呼麦项项目保护单位阿勒泰市文化馆(阿勒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阿勒泰市美术馆)评估合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