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汇塘

更新时间:2024-05-10 09:44

蒲汇塘,又名蒲肇河,长江支流黄浦江的支流,位于上海市松江区闵行区徐汇区境内。西起淀浦河,与小涞港北横泾新泾港等相交,流经七宝、虹桥,后折而南至新龙华南接漕河泾港龙华港,通黄浦江。长约19公里。

名称由来

蒲汇塘,因植物命名。“蒲”河边植物,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五代后汉起称蒲汇塘。清同治年间,因蒲汇塘于土山湾东徐家汇通肇嘉浜,别名蒲肇河。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蒲汇塘,位于松江区与闵行、徐汇区境内。西起淀浦河(一说蟠龙港),与小涞港、北横泾、新泾港等相交,流经七宝、虹桥,后折而南至新龙华南接漕河泾港。长约19公里。可通行15~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

其中,松江区境内长3.6公里,底高0.0~-0.5米,底宽6~12米,边坡1:2。

闵行区境内,东北流至小涞港入境,汇北横泾、新泾港,流经七宝镇、虹桥镇,区内长3.34公里(一说9.875公里),河面宽度28~264米,河底宽度8~64米,河底高程吴淞-0.5米。

徐汇区境内,依次流经虹梅、田林、漕河泾3个街道,跨虹梅路、桂林路、宜山路、田林东路、漕宝路等主要道路,长约5.15公里(一说2.17公里)。河底高程0.15~0.75米,底宽8.2~19.6米,面宽21~32米。

河道变迁

蒲汇塘,原系吴淞江(苏州河)与黄浦江之间大河,是松江、青浦等低洼地区通往黄浦江的重要泄水道之一。南宋后期的开庆年间(1259年),华亭县知县黄震说:“考本县图志,南北东西各有放水之处,东以蒲汇通大海,西以大盈通吴淞江。”“蒲汇”即今徐汇区蒲汇塘,东入黄浦江。原西起横泖,东流会蟠龙、泗泾渚水,东北交小涞港、横沥(泾)、新泾港,经七宝、虹桥、小闸折南、经穆家塘港接龙华港入黄浦。曾是“三泖”泄洪尾闾,青(浦)、松(江)低地的排涝要道,也是朱家角、泗泾等市镇通往上海的重要水路。

江苏省水利厅为治理淀泖地区低洼地,1958年规划整治蒲汇塘(今淀浦河),向东排水入黄浦江。1958年11月青浦、松江两县划归上海市后,经市农委进一步勘察规划确定,河线西起淀山湖,东经青浦区腹地、松江区东北低洼地区,穿闵行区莘庄、梅陇至港口船华渡附近入黄浦江。

1976年10月4日上海市委批准工程实施报告,再度疏浚淀浦河,进一步确定淀浦河的河线和跨河建筑物。确定青浦县利用九曲港、漕港、横泖、蒲汇塘(青浦段),松江区沿用横塘,上海县(即闵行区)占用横塘一段,基本上为实地开挖。西起淀山湖畔九曲港口,经朱家角(镇)、青浦(镇)、横贯崧泽、佘山、赵巷、泗泾(镇)、九亭、莘庄、梅陇、龙华三县10乡(镇),于港口船华渡入黄浦江。全长46.4公里,其中青浦段28.2公里,松江段8.4公里,闵行(原上海县)段9.8公里。淀浦河青浦镇向东至打铁桥一段,即原来的蒲汇塘上段。1971年改名淀浦河。

清以前,蒲汇塘自小闸镇向东接肇嘉浜,至土山湾(今上海电影制片厂处)析为两支,一支东向通日晖港入黄浦,主流一支折向南,入外芦浦港向南,在龙华镇东济公滩处接龙华港,再转东,经百步桥入黄浦。清咸丰九年(1859年)上海邑今刘郇膏浚蒲汇,又浚肇嘉浜,工竣,于小闸设坝断流。潮自日晖港进,之后,日晖港逐渐淤塞,肇嘉浜渐成平陆。咸丰十一年(1861年)知县刘郇膏自小闸向南开凿河道,泄蒲汇塘水流入漕河泾港经龙华港入黄浦。此段河道今名穆家塘。此后,小闸以东水道渐淤。但在龙华镇域内从龙华路茂公桥(1983年废)至济公滩一段,因河面开阔,仍可行驶较大船只。清末,龙华兵工厂的军火,大都由此运出。民国以后,河道日窄。1964年龙华港改道后渐淤。1986年,旧河道改设排污管,供沿岸工厂排泄废水。

水文特征

水位水量

蒲汇塘,位于浦东、淀南片区,水位一般控制在2.5米;遇突发暴雨时水位可达3.8米。规划除涝最高水位为3.75米,预降水位2米。槽蓄容量:常年平均水位2.6米时10.2万立方米(一说常年平均水量36.7万立方米),水位4米时20.46万立方米。

感潮与潮位

蒲汇塘潮汐受黄浦江影响,黄浦江属中等强度的潮汐河流,受长江口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型的影响,每日2次高潮,2次低潮。受潮汐和上游径流影响,河道水流的流态呈往复状,水位沿程变化复杂。随着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和地区性防洪排涝治理工程的不断完善,洪涝水归槽,排水强度加大,潮位明显抬高。

据《上海县志》,蒲汇塘历年平均高潮位2.4~2.7米,低潮位1.6~1.9米。

主要支流

现存河道

蟠龙港,又名蟠龙塘、蟠龙浦。北通吴淞江,南通青浦、松江区境,全长11.4公里。闵行区(原上海县)境内长5.3公里,是诸翟镇排灌、航运的重要水道。底宽4米,底高0米。

新泾港,位于闵行区中部。古名新泾浦,明、清和民国时称新泾。因与今嘉定区东北新泾河名相同,故改名新泾港。原从颛桥镇附近的六磊塘东北流,越春申塘、淀浦河、蒲汇塘,经过程家桥,北抵北新泾镇入吴淞江。上游在清末已淤塞成陆,现仅残留从淀浦河到吴淞江的11公里河道,枯水期水深0.8~1.3米,能通航10~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在古代,每逢吴淞江大水时,江水可南入新泾港,经六磊塘等进黄浦江入海。

小涞港,位于青浦区、松江区、闵行区界。南起淀浦河,北迄蟠龙塘。长约8公里。原名小来浦,一作小涞浦。历史上以竹冈塘与蒲汇塘交汇处以北称小涞浦。

上澳塘港,位于徐汇区西部。南起漕河泾港,往北经漕宝路三号桥、上澳塘,入蒲汇塘。长约2公里。可通行10~15吨级小船。

北横泾,属于“淀南片”和“淀北片”的重要调蓄和排水河道。南起黄浦江北至蟠龙港。2009年,因上海虹桥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的建设北横泾改道,改道后南起黄浦江,直北出沪青平公路后转弯向西,沿沪青平公路至中春路转弯北伸,沿华翔路路东向北至蟠龙港。北横泾南起黄浦江,纵贯俞塘、六磊塘、春申塘、淀浦河、蒲汇塘,经蟠龙港入吴淞江。流经江川路街道、颛桥镇、莘庄工业区、莘庄镇、七宝镇、新虹街道等地区。区内长28.37公里,河面宽26~68米,河底宽8~30米,河底高程吴淞-0.5~-1米。槽蓄容量:常年平均水位2.6米时185.45万立方米,水位4米时320.36万立方米。航道等级为7级。入黄浦江口处建有南横沥节制闸,过淀浦河两河口建有中横沥南闸、北闸,蟠龙港入吴淞江口处建有北横沥泵闸。

漕河泾港,位于闵行、徐汇区境内。曾名曹乌泾或曹湖泾。西起新泾港,往东过南新泾,南新泾以西一段亦称何家浜、西上澳塘、东上澳塘,西纳蒲汇塘接龙华港。长9公里。可行驶10~20吨级小船。

龙华港,在徐汇区东部。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云:“龙华港,东南至百婆桥,入于黄浦,故亦名百婆塘。”后来百婆桥也称百步桥,百婆塘亦叫百步塘。西起蒲汇塘与漕河泾港交汇处,东入黄浦江。长3.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6~1.9米,可通行10~60吨级船舶。

填没河道

陆家浜,在上海市区中部。西起斜桥,往东经三官桥、广东桥、放生桥、普安桥、海潮寺桥、万宁桥、安平桥,入黄浦江。长2公里余。明、清时,为闵行区(原上海县)城南郊重要东西交通干河,西经肇嘉浜、蒲汇塘通松江府,运输繁忙。民国15年(1926年)6月,填浜筑成陆家浜路。

肇嘉浜,在上海市区境内。西起小闸,往东北沿今宜山路东北段、蒲汇塘路、漕溪北路北段至徐家汇,转东行经肇嘉浜路、徐家汇路、斜徐路,至斜桥附近接陆家浜转弯;往东北沿肇周路,再往东过老西门,经复兴东路,穿大东门沿白渡路入黄浦江。长约10公里。小闸西接蒲汇塘,合称蒲(汇塘)肇(嘉浜)河,沿途与原李 泾、西芦浦、东芦浦、日晖港、周泾、护城河、中心河(穿心河)等相交,建有天钥桥、枫林桥、大木桥、打浦桥、斜桥等。今桥梁虽毁,但不少已演用为区片名称。明清时,西郊农田赖其灌溉。由上海旧县城泛舟出老西门,经卢家湾(即罗家河)、徐家汇、七宝、泗泾,通松江城,是重要的运粮河道。20世纪初以后,东段陆续填浜筑成白渡路、复兴东路、万生桥路、肇周路,部分并入今徐家汇路;西段打浦桥以东,由于污水大量排入,污染日益严重,逐渐形成为上海市著名的“龙须沟”,1954~1956年填筑为肇嘉浜路。

李漎泾,又名李崇泾、法华港,俗称法华浜,简称漎溪。位于徐汇、长宁2区。旧道东南起于原蒲汇塘、肇嘉浜等河流交会处,往北循今华山路西侧和上海交通大学东北侧,经法华镇路,往西北穿过凯旋路、沪杭铁路、中山西路和天山新村,直达周家桥西入吴淞江。长约5公里余。曾是肇嘉浜与吴淞江间的主要航道之一。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李 泾畔法华镇,商肆林立,为上海城郊巨镇。但因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潮流带入泥沙淤积,加之沿岸居民倾倒垃圾、排入污水,河水乌黑发臭,蚊绳孽生,1958年填浜筑法华镇路,在浜上建绿化带,已无河道留存。

治理开发

河道疏浚

历史上曾多次疏浚蒲汇塘。宋淳熙二年(1175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先后疏浚14次。

天顺四年(1460年),巡抚副都御史崔恭浚六磊塘、蒲汇塘诸河,通流入黄浦江。万历六年(1578年),巡抚胡执礼浚吴淞江、黄浦、蒲汇塘。天启元年,吕濬浚蒲汇塘、肇嘉浜及城内市河,又修筑浦塘。二年,知县鲍奇谟浚张家塘,自黄浦口起至华亭界,长3200丈,五年复浚1160丈。崇祯元年(1628年),苏州水利佥事张孝浚蒲汇塘、官绍塘、莘松塘计6400丈。清顺治九年(1652年),御史秦世桢檄知县刘成化浚春申塘、六磊塘、蟠龙塘、张泾等干河;并疏浚支河200余条。道光十五年(1835年),华亭知县浚古浦塘、官绍塘等河,共长3670余丈;同治九年(1870年),知县张仁泽又浚蒲汇塘、官绍塘,共长1101丈。

明、清时代因吴淞江淤阻,多次浚挖蒲汇塘,以分泄吴淞江洪水。南来、元各疏浚1次;明代浚10次;清代浚20次,1909年(宣统元年)最后浚。1933年(民国22年)疏浚蟠龙桥至入黄浦江段。民国23年(1934年),上海市及松江、青浦两县合浚蒲汇塘七宝段。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区不断扩大,土山湾至龙华镇段逐渐湮没,1947年浚小涞港到土山湾段,次年工竣。1958年疏浚虹桥地区段4公里,土方19万立方米。1962年浚小涞港至小闸港全线,土方15.2万立方米。1972年(一说1973年)又大规模疏浚,留大弯,裁小弯,宽河面,深河底,土方122万立方米。灌溉受益面积4.5万亩,能通航40~60吨级船只。

江苏省水利厅为治理淀泖地区低洼地,1958年规划整治蒲汇塘(后称淀浦河工程),向东排水入黄浦江。1958年11月青浦、松江两县划归上海市后,经市农委进一步勘察规划确定,河线西起淀山湖,东经青浦县腹地、松江区东北低洼地区,穿上海县莘庄、梅陇至港口船华渡附近入黄浦江,并在龙吴路建闸桥控制;规划河道标准河底宽30米、河底高-0.5米、边坡1∶3。并决定由青浦、松江、上海三县组织民工各自负责境内河段施工。是年冬,青浦县开始实施规划,疏浚蒲汇塘,西起青浦县三里桥,东至松江区界打铁桥,全长21.6公里。实际疏浚17.8公里。于12月16日全面动工,中途因劳力紧张,改变计划,本着“能通则通”的原则,原定北竿山以东一段实地开挖改为疏通老河,并于翌年2月19日告一段落。

1976年10月4日市委批准工程实施报告,再度疏浚淀浦河,市淀浦河工程指挥部进一步确定淀浦河的河线和跨河建筑物。确定青浦县利用九曲港、漕港、横泖、蒲汇塘,松江区沿用横塘,上海县占用横塘一段,基本上为实地开挖。西起淀山湖畔九曲港口,经朱家角(镇)、青浦(镇)、横贯崧泽、佘山、赵巷、泗泾(镇)、九亭、莘庄、梅陇、龙华三县10乡(镇),于港口船华渡入黄浦江。全长46.4公里,其中青浦段28.2公里,松江段8.4公里,上海(县)段9.8公里。

淀浦河工程完工后,松、青两县及毗邻地区在灌溉、航运等方面,蒲汇塘已为淀浦河所取代,但蒲汇塘对近郊蔬菜排灌及城市下水道排泄还起着一定的作用。

2005年,上海市实施蒲汇塘综合整治工程,东起小涞港,西至蟠龙塘,河道全长3.24公里,是贯穿九亭镇的主要排水河道。经上海市水务局同意实施蒲汇塘河道整治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3955.89万元,其中工程费1602.31万元,动拆迁费2353.58万元。工程于2005年12月18日动工,2006年5月11日水下部分工程验收,5月31日起污水接纳入松申水环境净化公司的Al0泵站,6月底基本完工。完成主要工程量有:新建护岸6.5公里,新筑沿河1.8米宽彩色道板人行道6.5公里,埋设污水管道2.57公里(其中管径400毫米UPVC管2.47公里、管径500毫米HDPE管0.1公里),绿化面积2.85万平方米。工程由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上海松江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普照建筑市政工程公司施工,上海同济建筑监理有限公司监理,松江水利建设质量监督站质量监督,上海东方投资监理有限公司跟踪审价。

2016年,蒲汇塘列入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名录。整治前,尤其是在汛期,观感上黑臭的现象较为突出,市民群众投诉较为集中。河道问题概括为“一差两重三多”:来水差;底泥污染重,雨污混接重;排口多、泵站多、违建多,品质显示度不高、群众获得感不强。2017年底,经整治后消除黑臭。2020年,河道水质经评价消除劣V类。

河道建筑

蒲汇塘套闸,位于松江区九亭镇蒲汇塘涞亭路桥东。1980年建,具有挡潮、排涝功能,设计水位上游最高2.5米,最低1.5米,下游最高3.9米,最低1.0米,闸底板高程-0.54米,单孔6米,闸门宽6米,高4.80米,闸室长度80米,最大通航能力50吨,受益面积20万亩。2006年,改建蒲汇塘泵闸,位于九亭镇蒲汇塘东侧,出小涞港口门处,工程投资400万元。工程于2006年2月16日开工,6月底完工。工程规模为:5米孔径节制闸1座,泵站装机为800QZ-125型潜水轴流泵2台,每台流量每秒2立方米。

航道航运

蒲汇塘航道,东西向航道,东起龙华港,西至小涞港松江区界,长12.79公里,经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和闵行区虹桥镇、七宝镇,长宁区新泾镇。系8级航道,可航行20吨级船舶。1999年9月起,取消虹梅路桥至龙华港、漕河泾下游段航道的航运功能。2000年8月,取消七宝镇域航道的航运功能。

蒲汇塘航道东接龙华港航道,也为东西向航道,东起黄浦江,西至蒲汇塘,长3.77公里,经徐汇区龙华镇、漕河泾街道。以宛平南路百步桥为界,桥东为6级航道,可航行100吨船舶。桥西为7级航道,可航行20~60吨级船舶。建有船套闸1座。1999年9月,取消泵闸以西段(闸内)航道的航运功能。2005年5月,取消泵闸外段航道的航运功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