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文献丛书

更新时间:2021-11-25 15:01

《蓬溪文献丛书》,胡传淮主编,包括《张问陶研究文集》《烬余录注》《张鹏翮研究》《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赤城春秋》等书籍。该丛书对保存蓬溪文献、延续地方文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丛书书目

蜀中蓬溪,历史悠久,人文蔚起,代有明贤,号称“梓东邹鲁,文献名邦”。诗圣杜甫曾作《唐兴客馆记》,明有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清有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著名诗人张问陶。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保存蓬溪文献,延续地方文脉,胡传淮主编了《蓬溪文献丛书》,其书目为:

张问陶研究文集

烬余录注

张鹏翮研究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

赤城春秋

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

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

《明清蓬溪文化世家》

《明清蓬溪知县》

《蓬溪进士》

《蓬溪举人》

丛书简介

张问陶研究文集

《张问陶研究文集》,胡传淮主编,2009年1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40万字,500页,对张问陶的生事、诗歌、诗论、书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建树的探讨,尤其对张问陶在清代乾嘉诗坛的地位及影响,作了公正客观的评价,汇集国内清代文学研究专家、学者的论文为一集,质量甚高,可谓研究张船山之学术论文的集大成。为深入研究张船山的政治观、文学观及张氏诗、书、画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丰厚、珍贵的参考资料。

《烬余录注》

烬余录注》,清代张烺撰,当代胡传淮注,2010年11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明末清初,四川人民遭受到了今人难以想象的灾难。从宏观上看,可以说是四川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浩劫。《烬余录》就是记载明末清初张献忠起义军在巴蜀地区活动情况及这场浩劫的亲历记。撰者张烺(1627—1715),清代四川遂宁黑柏沟(今遂宁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清初宰相张鹏翮之父。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康熙帝问尚书张鹏翮:“明末张献忠兵到四川,杀戮甚惨,四川人曾有记其事之书籍否?”张鹏翮奏:“无有记其事者。”上曰:“尔父今年八十有七,以张献忠入川时计,约已十七八岁,必有确然见闻之处,尔问明缮折进呈。”康熙五十四年(1715),按康熙旨意,张烺撰写成《烬余录》一书,由张鹏翮缮疏上闻。详尽记录明末清初四川大毁灭历史真相的史书——《烬余录》,终于问世了。《烬余录》自录张烺之生平,起于明天启七年(1627),止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记载了明清之际80余年见闻,对张献忠据蜀记载甚详,是最可信、最珍贵的“三亲”史料,对研究明史、清史、中国战争史、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中国农民起义、四川地方史、“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和张献忠起义等,均极有价值。近三百年来,《烬余录》一书一直没有单行刻本问世,更无注本,流传匪广,影响到人们对它的阅读与研究。有鉴于此,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胡传淮先生以清光绪九年(1883)《遂宁张氏家乘》卷四收录之《烬余录》为底本,加以点校、注释,并于书后附录了清代礼部尚书陈诜、状元王敬铭、武英殿大学士熊赐履等人撰写的有关张烺及其夫人景氏之碑传资料,知人论世,对人们阅读该书颇有助益。

《张鹏翮研究》

张鹏翮研究》,胡传淮主编,2011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代四川遂宁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村)人。康熙九年(179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苏州府知府、兖州府知府、河东盐运使、浙江巡抚、江南学政、刑部尚书、两江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1723)拜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宰相。著有《治河全书》、《奉使俄罗斯日记》、《张文端公全集》等。张鹏翮一生,辅弼帝业,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刚正不阿,乃一代名相、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张鹏翮研究》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编收录张鹏翮世系、年谱,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比较全面细致地记述了谱主一生的事迹和经历,旁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情况,可知人论世、弥补正史之不足。中编收录有关张鹏翮的敕诰、御书、谕祭文、家书、传略、行述等重要史料,这些史料大多是第一次面世,是学术界未曾注意或利用的,弥足珍贵,为进一步研究张鹏翮提供了基本史料。下编选录张鹏翮研究论文。这些论文,题材较为广泛,对张鹏翮作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少文章材料扎实、阐证深切,关注学术前沿,汲取学术界最新成果,令人眼界洞开。本书是研究张鹏翮的第一本专集,打破了张鹏翮研究默默无闻的局面,对清史研究、巴蜀文化研究、张鹏翮及其家族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胡传淮编著,25万字,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蜀中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是一支兴盛时间长达200余年,在中国政治上、文学上、书画史上均有重要影响的家族。张鹏翮号称名相,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相业最优异、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其玄孙张问陶(号船山)是清代蜀中诗冠。明清以来,张氏家族成员,中进士者6人、举人18人、贡生18人,为官者80余人,1人入《中国通史》、2人入《辞海》、3人入《清史稿·列传》、4人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有文学家13代80余人,不断地续写出这个家族的辉煌,张船山少年被喻为“青莲再世”,更因其诗、书、画造诣颇深,诗名满天下,被誉为“蜀中诗人之冠”;康熙、雍正两帝还亲自为张家赠匾、赐书甚多,当时蜀中张家可谓荣光之至,享誉西南,名满天下,为清代巴蜀第一大家望族,人称“清代蜀中第一家”。因此,无论从政治上或从文化上,都有必要对清代黑柏沟张氏家族进行全面、深入的清理和研究。《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一书,共计25万言,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江庆柏先生撰序,2012年5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黑柏沟张氏家族的源流世系、家族名人、诰敕御书、科第仕宦、著述艺文、文物古迹为重点进行考察、阐述;客观简略地叙述了张氏家族奋斗史,特别是张氏为涪江文化、巴蜀文化和华夏文化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对黑柏沟张氏家族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宣传。为研究明清家族史、巴蜀文化史,宣传打造蓬溪名人名居,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

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胡传淮主编,2012年11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折桂如林,风雅满门,是蜀中明清两朝数百年间最为引人瞩目的文学世家。其家族“代有诗人,人有诗集”,其主要成员有张鹏翮、张懋诚、张懋龄、张勤望、张顾鉴、张问安、陈慧殊、张问端、张问陶、林佩环、张问莱、杨古雪、张问彤、张问筠、张瑶湘等,他们在创作上以诗歌为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以张问陶最为突出。其家族在仕宦、科举、文学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清代巴蜀第一家”。本书本着去粗取精的原则,选择张问陶家族诗歌作为选析对象,从张氏家族诗人现存6000余首诗歌中,精选出13位诗人50首诗作,进行简注和赏析,以期通过本书,凸显张问陶及其家族的文学业绩,从而尽可能客观地确定其家族在清代巴蜀文学发展史和清诗史上的地位。同时,也为宣传蓬溪、普及张氏家族诗歌提供一种读本。

《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

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胡传淮编著,201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明代蜀中席氏,人文辈出,科甲蝉联,文章相业,甲于全蜀,是有明一代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从明嘉靖至崇祯朝百余年间,四川蓬溪席家一门四进士、一家七举人、三人入《明史》。席书及其孙席上珍,皆为进士;席书与其弟席春,皆位列三品九卿,故席家出现了“祖孙进士、兄弟九卿”之盛况,此事在全国传为美谈,还被明代文坛泰斗王世贞载入了《皇明盛事》一书中。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祭元山席尚书文》赞扬席书:“真可谓豪杰之士,社稷之臣矣。”明代状元、大学者杨慎《玉山翔凤赋》赞扬“席氏为西蜀名家”。目前学术界对蓬溪明代席氏研究还是空白,这必然影响到对明诗、明代文学、明代政治、明代历史的深入研究。因此,胡传淮先生用了十余年时间,收集有关席书及其家族的资料,编著成《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一书,企望从整体上全面介绍席书及其家族,以期改变目前席氏研究薄弱之局面。该书介绍了席氏源流世系、家族名人、科第仕宦、著述艺文、文物古迹等,客观叙述了席氏家族对巴蜀文化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是第一部全面介绍席氏家族的专著。

《赤城春秋》

赤城春秋》,胡传淮著,201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古县蓬溪,山水秀丽,民风淳朴,人文蔚起,是蜀文化与巴文化交汇之区,传统文化根基丰厚,被誉为“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清道光本《蓬溪县志》载:“赤城山,县东二里,一名宝屏山,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高台五层,又有七曲老人祠,相传张神君解《道德经》于此,山皆赤土,人比诸‘赤城霞起’,县城旧跨其麓,产九节菖蒲,蓬溪绕其下。”其山不甚奇而峭,其溪不甚阔而秀;山呼谷应,境不寂寥。赤城山遂成为蓬溪县的代称。该书共收录论文、随笔等39篇,25万字,分为船山研究、人物春秋、名人遗珍、高僧大德、客家人物、蓬诗史略、悬疑探密、古迹沧桑八部分,主要记述四川蓬溪名人、文献、历史、古迹等,故名之曰《赤城春秋》。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胡文彬先生称赞该书对研究巴蜀文化、发掘乡邦文献、延续地方文脉和建设蓬溪西部文化名县,均有重要作用。

丛书总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长久性、基础性。物质有可能昙花一现,而文化将永久不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而不溃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这条血脉作纽带,代代相传。

蓬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世世代代的蓬溪人,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蓬溪重教兴学,人才辈出。从宋至清,蓬溪有四十余人考中进士,故有“ 梓东邹鲁,文献名邦 ”之誉。他们中

“或以才略冠时,或以文章见志。”明代席书,学术纯正,才识优长,乃嘉靖时名相。清代张鹏翮,位极人臣,扬历中外,为杰出的治河专家,时称贤相,乃有清一代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其玄孙张问陶,号船山,不仅是清代蜀中诗冠,亦是乾嘉诗坛泰斗、书画名家。张氏一门,风雅相继,著书满家,极一时之盛,为清代蜀中第一大家望族,后人赞曰:“风雅之集,荟于一家,海内所罕有也。”清代张氏家族与宋代眉山苏氏家族、明代新都杨氏家族,构成了巴蜀地区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家族。由此可见:蓬溪具有深厚的人文资源积淀,形成了极大的比较优势,即使把这些放到全省全国的背景上看,也是毫不逊色的,极具开发前景,特别是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更具有现实意义。

地方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内容上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事业发展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家谱、方志、作家别集、诗文总集、文史资料、地方人士著作等等,是该地区发展轨迹的客观缩影与文化底蕴的智慧结晶。

一部完整的地方文献,就是一部地方精神文明发展史,一部地方人文教育的教材,是后人竖起的地方精神标杆。文化是层累而进的,正是这些地方文献,以一地汇之,则成就一地之文化的辉煌,并成为文化再创造可借鉴的资源;以一国汇之,则见证民族文化之演进,成为华夏文明的巨大财富。挖掘与利用地方文献,编辑出版《蓬溪文献丛书》的意义和重要价值,正在于此。2009年5月,我县成立了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开展以家谱、方志为主要代表的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宣传、研究和开发利用蓬溪家族文化;编辑出版《蓬溪文献丛书》。

《蓬溪文献丛书》的编辑出版,是蓬溪地方文献挖掘与利用的一大成果,是对蓬溪地方历史文化的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梳理,让人们看到了蓬溪历史文化家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蓬溪县志》之外,便有了一座鲜活生动、足以让寻常百姓涉足感受的蓬溪地域文化殿堂,巴蜀文化的大局,也便有了更加踏实的基础。从保存文献的角度看,又仿佛是一部蓬溪地方的《四库全书》,其功甚伟!

编辑出版《蓬溪文献丛书》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我希望大家,特别有关方家和广大读者,贡献你们的聪明才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推动我们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好。我相信并期待着蓬溪地方文献的循环利用之花,一定会盛开在蓬山溪水间。

温勉双

2009年8月

丛书主编

胡传淮,1964年8月生,四川省蓬溪县人。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文学学士。著名文史学家、张问陶及其家族研究专家,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清诗、巴蜀文化及乡邦文献。出版专著70余部、发表论文、诗词、历史散文等300余篇,共计800余万言。著作主要有《张问陶年谱》、《王灼集校辑》、《大英风物志》,后两书为合著,均系巴蜀书社出版。主编《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张问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船山诗草全注》(第一副主编,180万字,2010年巴蜀书社出版)、《烬余录注》(201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张鹏翮研究》(2011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蓬溪文史资料精选》(2011年1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2012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201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赤城春秋》(201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胡氏族谱》、《蓬溪家谱序跋集》、《蓬溪县志》(副总编)、《蓬溪文史资料》、《蜀中西子赤城湖》等。编著有《芝溪集》,编选有《吕潜诗选》、《张鹏翮诗选》(2006年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张问安诗选》等清代诗人诗集和《蓬溪诗存》(唐代至民国)。已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研究》、《红楼梦学刊》、《苏州大学学报》、《蜀学》、《西华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张问陶年谱》,《光明日报》评其为“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被《清史》《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诗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清诗考证》《清代文学研究书目》《元明清诗文研究著作书目索引》《巴蜀文学史》《遂宁市志》《遂宁古今人物》《蓬溪县志》等多种文献引证或著录;论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解决了红学中的一大悬案,已载入《红学通史》。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十余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