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6 14:06
蔡惟铮,上海市奉贤县人,1938年11月生于四川万县。四十五年来一直从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常年在教学第一线任教,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督导小组组长,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曾任教育部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蔡惟铮教授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常年在教学第一线任教,先后讲授“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仪器与测量”等三门本科生课程;“集成化电子技术”等三门研究生课程。总讲课时数达4200多学时。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国家、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四项。
主编的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辅助系统》多媒体课件,2001年和2005年两次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编写教材七本,主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基础电子技术》和《集成电子技术》,获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一项。完成重要的科研项目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蔡惟铮教授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国家、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7项。其中,他作为负责人完成了“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750课题“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辅助系统”多媒体课件;
2001年“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辅助系统”多媒体课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3年荣获国家首批教学名师奖,他负责的“电子技术基础(基础、集成电子技术)”课程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4年主编出版了《基础电子技术》和《集成电子技术》两本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并被列入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
2005年“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方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两届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殊荣。
2006年他负责的《电工电子教学资源库——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讲解库》通过了课委会专家组的验收。
2008年哈工大“电气工程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并获Altrea终身成就奖。
滋兰九畹 树蕙百亩
--哈尔滨工业大学蔡惟铮教授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无私是谓语,奉献是宾语。
如果没有文学界,人生将无法与美丽的心灵共鸣:如果没有画家,人生将无法品味色彩斑谰的世界;如果没有教师,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太阳将日薄西山,愚昧、野蛮的阴霾将笼罩大地。
老师讲课
蔡惟铮教授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乐于清苦的奉献精神和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国内众多同行的认可,从2004年他受聘在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教学研究中心、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中国电子学会本科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国高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地区性的电子技术研究会等单位组织的精品课程研讨会、电子技术课程讲习班上讲课十次。他的照片以知名教授的身份被刊登在教育部主管的权威性期刊《中国大学教学》的封里。
他认为科研与教学之间并不存在对立的矛盾,应该可以良好地互动。教师有了良好的科研功底,十分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目前他仍然每年坚持100多学时的教学,并且在教学研究、CAI教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他认为“教学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老师如果底蕴不足,课就不能讲好,课就不能讲活。”
光韵
许多年来,接受过蔡惟铮教授言传身教的学生已经不计其数。蔡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许多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对他的为人师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名学生在《寻找光韵》的文章中对蔡老师写道“我带着对电路的残余记忆,走进了模电的课堂。一个面带微笑的老人站在讲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银白的头发。比较特别的是,他时常说话略带调侃,他的那份自我享受,那份洋洋得意真的让人可以看到他的年轻。我莫名地感觉白头发也很好看,一点没有衰老的感觉,直到现在我才醒悟——只要心年轻,一切就不会老”。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引发了我的思索……我想只有经过他那么多年的磨砺、积淀,才能让某种精神深深的碌入他的灵魂;而正是这些由内而外的精神,让我们这些能有幸从师于他的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光韵的存在。”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怎样用他的言行,在学生心中泛起了微微涟漪。而就是这些涟漪,渐渐演变成这些学生人生长河中最美丽的浪花。
如今,蔡老师的学生已在各行各业大有作为,可谓桃李满天下。但蔡老师还以一种“上下求索”的精神执著地追求着他的事业,“不仅要做优秀课程,还要做精品课程;不但要做优秀老师,还要追求群体优秀。”蔡老师身体力行,带起了一支以年轻教授、副教授、博士生为主的骨干队伍,不为一枝独秀,而为春色满园。
走出蔡惟铮教授的实验室,回首他继续忙碌的身影,回味他的一言一语,心头不禁肃然起敬。因为这样一种奉献的精神,哈工大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因为这样一批名师,中国的教育事业得以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