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6 22:24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所作杂剧共18种,今存8种:《伊尹耕莘》、《三战吕布》、《无盐破环》、《王粲登楼》、《周公摄政》、《老君堂》、《翰林风月》、《倩女离魂》。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虎牢关三战吕布·楔子一
虎牢关三战吕布·楔子二
虎牢关三战吕布·第一折
虎牢关三战吕布·第二折
虎牢关三战吕布·第三折
虎牢关三战吕布·第四折
虎牢关三战吕布旧题 郑光祖(简名《三战吕布》)
末本。出场人物:正末—张飞;末—刘备,关羽;冲末—袁绍;外-吕布,曹操;净—孙坚。
第一折:([仙吕·点绛唇]套九曲)东汉末年,袁绍会合十八路诸侯,以曹操为参谋,以孙坚为盟军,与吕布相持,战于虎牢关下,为吕布所败。曹操催粮路过平原县,拜访刘、关、张三兄弟,劝他们前往虎牢关破吕,张飞跃跃欲试。
第二折:([双调·新水令]套六曲)吕布飞扬跋扈,专搦不曾与之交战的孙坚。孙坚畏惧称肚痛,不敢出战。刘关张赶来,却受到孙坚的蔑视。恰吕布阵前索战,孙坚又称肚疼,张飞讥其为“蜡枪头”,孙坚恼羞成怒,欲斩张飞。曹操催粮回来,劝孙坚放了张飞,令其出战吕布。孙坚率军出阵二楔子:([仙吕·赏花时]一曲)孙坚战吕布大败,仓惶逃命,吕布得孙坚盔甲,令部下携之,班师请功,却为张飞夺回。
第三折:([中吕·粉蝶儿]套十一曲)吕布得知孙坚衣甲被张飞夺回,率兵征讨刘、关、张三兄弟。孙坚逃回本营,谎报战况,张飞拿了盔甲,当场拆穿谎言。楔子:([仙吕·赏花时]一曲)吕布再次搦战,张飞与二位兄长轮战吕布,吕布大败而逃。
第四折:([正宫·端正好]套六曲)刘关张得胜回营,张飞向众将备说战斗场景。袁绍宣旨,封赏曹操和桃园三兄弟。
元人郑德辉的《虎牢关三战吕布》杂剧第二折,吕布一上场,有一段自述,说他先拜丁原为父,有一天,丁原让他洗脚,他看到丁原左足上有一个黑瘤子,便问长瘤的原因,丁原回答说,脚上长一个瘤子,是五霸诸侯之分的征兆。吕布暗想,你脚上长一个瘤子尚有五霸诸侯之分,我脚上长了两个瘤子,福分反而比你小么?便拿起金盆砸死了丁原,骑上赤兔马离去。后来又拜董卓为父。
从这段自述我们知道,吕布在丁原那里是一个十分琐屑的角色,甚至要为丁原洗脚。我们还知道,吕布之所以打死丁原,只是因为丁原脚上有一个瘤,而自己脚上有两个瘤。
关于吕布的出身历史,《三国志平话》则有另一种说法。说王允举荐董卓去平定西凉四大寇,正要发兵,便听得城内大喊大嚷。原来是丁丞相的家奴吕布杀了丁原,又在街上如猛虎般横冲直撞,将那些围捉他的军兵杀得落花流水。董卓派人将他缚住,带入帅府,问他为什么满街杀人。丁原家人说,不为别的事,只为丁丞相的一匹马便杀了丁丞相。这马便是赤兔马,浑身血点也似鲜红,鬃毛如火,日行千里,负重八百余斤,过江河如履平地。不过,吕布矢口否认,说不是为马而杀丁原,而是因为丁原经常侮辱他。董卓见吕布身长一丈,腰阔七围,独自杀了百余人,是天下少有的猛将,便免其杀人之罪。吕布则投靠董卓,拜董卓为父。
《三国志平话》没有提到吕布为丁原洗脚和脚上长瘤的事。按丁原家人的说法,是为一匹马而杀丁原,按吕布自己的说法,则是因为丁原常侮辱自己,至于怎样侮辱他,是否是指让他为丁原洗脚之类,则不得而知。
杂剧和《平话》都把吕布写得很琐屑,写出他甘为家奴,反复无常的小人性格。这是有历史根据的。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是五原郡九原(今山西省忻县)人,骁健勇武,丁原为并州刺史时,以吕布为主簿,待之不薄。他随丁原带兵到洛阳,与何进一起谋诛宦官。后来何进被杀,董卓进洛阳,要夺丁原的兵权,便派人利诱吕布。吕布马上倒向董卓,杀了丁原。董卓以吕布为骑都尉,爱信备至,誓为父子。不过,这种关系没有保持多久,吕布又怨恨起董卓来了,一方面是因为董卓性格刚躁褊急,曾因小失意,拔下手戟掷刺吕布,另一方面是因为吕布自己与董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因此,当一向厚待他的司徒王允谋诛董卓,要吕布为内应时,吕布便又亲手杀了董卓。
《三国演义》写吕布三姓家奴的性格特征,与杂剧、《平话》又有不同。吕布为丁原洗脚,为脚上长瘤而杀丁原之类情节自然删除了。大约因为这类情节虽能表现吕布性格,却不太合乎情理。与杂剧、《平话》相比,《三国演义》写吕布还有一个大的改动,就是不论杀丁原,还是杀董卓,都只是由于别人的利诱。董卓派人送去一匹赤兔马,便教他杀了丁原,王允用一个貂蝉,又教他杀了董卓。这样写,当然更能刻画出他有奶便是娘的小人性格。
可见,吕布的性格虽有历史根据,为了写好这个人物,剧作家、小说家还是作了精心再创造的。当然,精心再创造的不止是他出身历史的几个情节。
这是有根据的。史书虽没记载他有没有胡子,但他的年龄,在三国时期那些著名的英雄里并不算小的。《英雄记》里,吕布在钜野被曹操打败,东奔刘备,请刘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便称刘备为弟。既然如此,那么,献帝初平元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就应该是三十开外,死时,也应该过了四十。让他挂上胡子是合乎情理的。
让吕布使画戟,显然也是编剧者和说书者们的创造。因为张飞是使丈八蛇矛的,再让吕布使矛,不便表现人物特征。另外,让吕布骑赤兔马,白面无须,手中再持一枝与众不同的方天画戟,也更显得英俊威风。这都是形象塑造的需要。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人。其生卒年不可考,元人周德清在作于一三二四年的《中原音韵自序》中,已经提到了他的去世;同时,从《录鬼簿》看,他享年亦较高,故人称“郑老先生”,以七十岁计,他的生年约在年前后,卒年在年以前。他的生平史料留传下来的极少,我们只知道他长期生活在杭州,以儒补杭州路吏。由于元朝前期未实行科举制,所以习儒是没有什么出路的;而元人重吏,以吏入官是当时最重要的仕途。但郑德辉虽补杭州路吏,似乎一直屈沉下僚,未能得到升迁,难以施展抱负。最后他病卒在杭州,火葬于西湖之灵芝寺。《录鬼簿》说他“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久则见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
郑德辉几乎把他全部的理想与才华都倾注在杂剧的创作当中。据今所知,他一生总共写作了个剧本,现存的有《亻刍梅香骗翰林风月》、《迷青琐倩女离魂》(一说为赵公辅作)、《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一说为武汉臣作)、《钟离春智勇定齐》(一说为无名氏作)、《立成汤伊尹耕莘》(一说为无名氏作)、《程咬金斧劈老君堂》(一说为无名氏作)等种,仅存残曲的有《崔怀宝月夜闻筝》种,已佚的有《采莲舟》、《秦楼月》、《细柳营》、《哭孺子》、《指鹿道马》、《哭晏婴》、《后庭花》、《梨园乐府》、《紫云娘》种。
这些剧作,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传说,但作者的主旨,却重在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象《王粲登楼》、《周公摄政》、《三战吕布》等,或者通过文人的落魄而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极度悲愤;或者通过对正面人物浩然正气的歌颂,来表达对建功立业、一层宏图的无比渴望。《翰林风月》和《倩女离魂》属于另一类生活风情剧,在对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的同时,作者同样表达出了对儒生酸甜苦辣的种种感慨。与关汉卿等早期的北方剧作家相比,郑德辉的剧作更注重于个人对生活的主观感受,而不是现实本身的客观的社会问题。
郑光祖的剧作,又比较典型的代表着南方文人杂剧创作的风格:刻意追求艺术形式上的完美。在结构方面,精心结撰,巧妙安排冲突,剧情往往起伏跌宕而错落有致。语言风格方面,以清雅流丽见长,并多以古书之语入曲,才情学问,结合得恰到好处。这一点与北方作家的质朴豪辣。有着显著的不同。明代的曲论家于此十分赞赏;剧作家也往往摹仿,甚至走入极端。
郑光祖还留存着为数不多的一些散曲作品。这些作品以描述归隐生活和闺怨离情者为多,风格上与他的杂剧作品大体相似。但总的来说成就并不太高。
郑光祖的创作,在当时就得到了广泛的高度评价。钟嗣成《录鬼簿》说“公之所作,不待备述,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如其为德辉也。”不过钟氏又说:“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多于斧凿。”实际上,“斧凿”较为允当,而“俳谐”则未必尽然。
早在年,曲论家就把郑光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提,指为对元曲有重大贡献的前辈。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更称赞说:“郑德辉之词,如九天珠玉。其词出语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临风而生珠玉,诚杰作也。”此后曲家论元曲四大家,必举郑氏为其一。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甚至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马之词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词激历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当然,这种评价不免包涵着明人形式主义审美趣味的偏见。但无论如何,经过了数百年时间的考验,郑光祖的成就和地位,一直是举世公认的。
【元代杂剧】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