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2 19:38
融合遗传是早期的一种遗传理论,与颗粒遗传(particulate theory of inheritance)相对。融合遗传是1868年由达尔文提出的
融合遗传主张两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融合而成为新的性状而出现,也即子代的性状是亲代性状的平均结果,且杂合子后代中没有一定的分离比例。融合遗传方式是杂交后代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若杂交后代自交,性状不会分离;若测交再次介于两者的状态之间。
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融合遗传,认为后代是父母性状(或者说血缘)融合的结果,比如黑人和白人通婚后生下的小孩肤色介于中间,如果一个白人到黑人部落生活、繁衍,他的后代的肤色会变得越来越黑,白肤色这种性状最终会消失。同理可证,一个适应环境的优秀变异也会一代一代地被其他变异稀释掉,而无法得到传播。
达尔文认为就是类似液体的胚芽融合的结果,且以这种方式传递的遗传性状的后代中不分离,这个理论被认为是错误的。
孟德尔于1865年发现豌豆杂种后代性状分离和自由组合的遗传定律后,提出了遗传因子概念,并且他认为这些遗传因子互不融合,互不干扰,独立分离,自由组合,具有颗粒性,因此称为颗粒遗传。孟德尔遗传方式是颗粒遗传理论,他认为遗传因子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因子,它们是遇配子遗传给后代的。所以杂交后代自交或测交,会出现性状分离且有一定的分离比。
颗粒遗传与融合遗传的比较
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还是融合遗传方式,则需要查看杂交后代是否会出现状态分离且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