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1 11:51

虫(拼音:chóng、huǐ)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虫”和它的繁体“蟲”本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虫”本读huǐ,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虫(huǐ)”状似一条蛇,本义为较小的毒蛇。古籍中多写作“”。繁体“蟲”读chóng,最早见于战国,字形由三个“虫(huǐ)”组成,表示各种类型的虫子,又是动物的通称,也专指昆虫。后来“虫(huǐ)”被用作“蟲”的简化字。

文字溯源

现代常用的“虫”,其实是繁体“蟲”字的简化。“蟲”和“虫(huǐ)”在古代分别为两个不同的字。

“虫(huǐ)”是象形字。甲骨文(甲组图1、2)字形像一条头向上昂,尾巴翘起来的蛇。“虫(huǐ)”的本义是毒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虺 ”。西周曶鼎上的“虫”字还在头部画出了蛇的眼睛,如甲组图3。战国文字与甲组图1的甲骨文很相似,已经线条化(甲组图4)。小篆(甲组图5)的线条更加曲折,隶书(甲组图6-8)则将小篆的线条拉成平直,其头部逐渐变成方形,身子和尾巴用竖、横、点三笔写成,形成“虫(huǐ)”字。

“蟲”是会意字。字形由三个“虫(huǐ)”组成,因为大多数昆虫的幼虫都是弯弯曲曲蠕动的,与蛇相似。古时三有多个的含义,“蟲”字的本义就是各种虫子的总称。但是在古代,“虫子”的含义广泛,不限于昆虫、蛇类等。因此有人认为“蟲”的本义应该是动物的总称。《说文》在释“虫”为“蝮”后又曰:“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意思是说汉字中关涉行走的、长毛或不长毛的、长甲或长鳞的各类鸟兽鱼虫的文字,都可以取“象”(即义)于“虫”。也就是说,在造字中“虫”作为表义的部首,已成为禽兽鱼虫的共名。古人把凤、龟、龙等都能称为虫。《水浒传》中武松打的那只大老虎,就称为“大虫”。

“蟲”最早见于战国(乙组图1),写法比较简单,相似的例子还见于包山简,作新附1,但也是由三个“虫”组成的。后世“蟲”字的写法更多地保留了秦系文字的特征。虫(huǐ)、(kūn)、蟲在表意方面其实无太大区别,古代以“蟲”为形旁的形声字,多省作“虫(huǐ)”。宋元以来俗字也以“虫(huǐ)”为“蟲”。汉字简化时以“虫(huǐ)”为“蟲”的简化字。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上】【虫(huǐ)部】许伟切(huǐ)

虫,一名蝮①,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凡虫之属皆从虫。

【卷十三上】【虫部】直弓切(chóng)

蟲,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从三虫②。凡虫之属皆从虫。

〖注释〗①蝮:《尔雅·释鱼》“蝮虺”郭璞注:“身广三寸,头大如人擘指(大拇指),此自一种蛇,名为蝮虺。”②从三虫:王筠《说文解字释例》:“虫、䖵、虫同物即同字。小虫多类聚,故三之以象其多;两之者,省之也;一之者,以象其首尾之形。至於字分三形,而又各有从之者,即分三音三义,又孳育之一法也。”

说文解字注

【卷十三上】【虫(huǐ)部】

“虫,一名𧐛”注:《尔雅·释鱼》:蝮,虫(huǐ)。今本虫(huǐ)作虺。

“博三寸,首大如擘指”注:《释鱼》文。擘指,大指也。郭云:此自一种蛇,人自名为蝮虺。今蝮蛇细颈,大头,焦尾,色如艾绶文,文间有毛似猪鬛,鼻上有针。大者长七八尺,一名反鼻。非虺之类。此足以明此自一㮔蛇。按此注见《斯干》正义及《小颜》田儋传注。郭意《尔雅》之蝮今无此物,今之蝮蛇非尔雅之蝮蛇也。

“象其卧形”注:虫(huǐ)篆象卧而曲尾形。它篆下云虫(huǐ)也,象冤曲垂尾形。许伟切。十五部。

“物之𣁋细,或行或飞”注:或飞二字依《尔雅·释文》补。

“或毛或𧝹”注:𧝹见衣部,但也。俗作蠃,非。

“或介或鳞,㠯虫为象”注:按以为象,言以为象形也。从虫(huǐ)之字多左形右声,左皆用虫为象形也。《月令》:春,其虫䚬。夏,其虫羽。中央,其虫倮。虎豹之属,恒浅毛也。秋,其虫毛。冬,其虫介。许云或飞者,羽也。古虫虫不分。故以虫谐声之字多省作虫,如融赨是也。鳞介以虫(huǐ)为形,如螭虬蛤蚌是也。飞者以虫(huǐ)为形,如蝙蝠是也。毛𧝹以虫为形。如蝯蜼是也。

【卷十三上】【虫部】

“蟲,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注:有举浑言以包析言者,有举析言以包浑言者,此虫豸析言以包浑言也。虫者,蝡动之緫名。前文既详之矣。故只引《尔雅·释虫》之文,豸者,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伺杀形也。本谓有足之虫,因凡虫无足者其行但见长脊豸豸然,故得叚借豸名。今人俗语云虫豸。《诗》:温隆虫虫。《毛传》曰:虫虫而𤍠也。按虫虫葢融融之叚借。《韩诗》作烔,许所不取。

“从三虫”注:人三为众,虫(huǐ)三为虫,虫犹众也。直弓切。九部。

广韵

许伟切,上尾晓 ‖兀声微2部(huǐ)

虫,鳞介揔名。

直弓切,平东定 ‖虫声终部(chóng)

虫,《尔雅》曰:“有足曰虫,无足曰豸。”又姓,《汉功臣表》有曲成侯虫进。直弓切。七。

校释:《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集解:“徐广曰:曲城侯姓虫名㨗,其父名达,高祖功臣。”《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曲城圉侯虫达”。如此则“曲成侯虫进”当即“曲城圉侯虫达”。

直众切,去送定 ‖虫声终部(zhòng)

虫,虫食物。又音冲。或作蚛。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字部】虫(huǐ);部外笔画:0

《唐韵》许伟切。《集韵》诩鬼切,竝音卉。《广韵》:鳞介总名。《说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凡虫之属皆从虫。《玉篇》:古文虺字。注见三画。《佩觿集》:蛇虫(huǐ)之虫(huǐ)为虫豸,非是。○按《说文》《玉篇》《类篇》等书,虫䖵虫皆分作三部,虫吁鬼切,䖵古䰟切,虫持中切,截然三音,义亦各别。《字汇》《正字通》合䖵虫二部并入虫(huǐ)部,虽失古人分部之意,而披览者易于查考,故姑仍其旧。若《六书正譌》以为虫(huǐ)即虫省文,则大谬也。

【申集中】【虫部】蟲;部外笔画:12

《唐韵》直弓切。《集韵》《韵会》《正韵》持中切,竝音种。《说文》:从三虫(huǐ),象形。凡虫之属皆从虫。《大戴礼》: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郤行仄行,连行纡行,以脰鸣者,以注鸣者,以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胷鸣者,谓之小虫之属,以为雕琢。《大戴礼》:二九十八,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月化也。《荀子·劝学篇》:肉腐出虫。

又《诗·大雅》:蕴隆虫虫。传:虫虫而热也。

又桃虫,鸟名。《诗·周颂》:肇允彼桃虫。传:桃虫,鷦也,鸟之始小终大者。

又《书·益稷》:华虫作绘。孔注:雉也。

又地名。《左传·昭十九年》:宋公伐邾,围虫三月。注:虫,邾邑。

又书名。《魏志·裴松之注》:邯郸淳善苍雅虫篆。

又姓。《前汉·功臣表》:曲成侯虫达。

又直众切,音仲。与蚛同,虫食物也。

又《集韵》徒冬切,音彤。《尔雅·释训》:爞爞,薰也。爞或作虫。《群经音辨》:蕴隆虫虫,虫字又音徒冬切。《韵会》:俗作虫,非。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扁“口”居田字格中心部位,上宽下窄。❷中间竖笔在竖中线。❸下横左端超出扁“口”,末点长、重。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