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5 18:34
坦克车体或者军舰正面装甲的倾角越来越大,这导致尖锥状的普通穿甲弹容易被倾斜装甲弹开,但是呢,人们后来发现,如果弹头不是尖锥状的,而是钝头的,那么穿甲弹在接触倾斜度很大的装甲时,就可以让穿甲弹“转正”,减少弹头的入射角从而更容易击穿装甲。
发现转正效应后,各国纷纷在穿甲弹的头部套上一个钝头,在穿甲弹较尖的头部外面焊接一个韧性较好、外形平钝的被帽,减少跳飞。这个钝头叫做穿甲弹的“被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钝头被帽穿甲弹就出现了。
被帽在碰击装甲并破损的同时,也给装甲表面造成一定的损坏,有利于完整的尖型弹体继续穿甲,这一点在对付表面硬化装甲时更为重要,在弹头击中装甲表面之后,被帽会“磕碎”装甲的硬化表面从而大幅提升弹体的穿甲深度,普通穿甲弹AP主要用来对付均质装甲,而APC由于在弹头上加有被帽,因而穿甲能力更强,可用来对付表面经硬化处理的非均质装甲。被帽穿甲弹的弹道比较平直,命中率比高爆弹高,在对坦克攻击时应该是首选目标,而且被帽穿甲弹穿甲过程中还有自动转正的现象。
被帽穿甲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的重要弹药,从二战开始广泛运用于各种反装甲火炮和坦克炮,其成本和制造工艺相对简单,而且实战效果良好,因而二战以来很多坦克都配有这一弹种,如美国的M48“巴顿”坦克,就配有M82曳光被帽穿甲弹。
穿甲弹的被帽虽然提供了神奇的“转正效应”,但是呢,有个问题,就是这个被帽增加了飞行时的阻力,这会导致穿甲弹的速度变慢,穿甲效果会减弱,弹道性能也会变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在被帽前面加上一个尖锥状的东西,它叫做“风帽”。于是就产生了被帽风帽穿甲弹(APCBC),这种弹药兼顾了弹速弹道和穿甲能力在当时被广泛应用在反坦克炮、坦克炮、列车炮和舰炮等用来对付拥有厚重装甲的目标的火炮上,大和号战列舰的九四式主炮发射的九一式穿甲弹就是一种典型的APCBC。
风帽和被帽都是材质相对较软的那种,跟目标的装甲一接触后,它们就会变形,或者融化,还可能被弹飞,真正起到穿甲作用的,还是后面的穿甲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