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更新时间:2024-04-17 17:15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设立于1951年,前身国立兽医学院是中国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学校后于1958年与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成为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

历史沿革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中国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经政务院批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8年,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并从甘肃省兰州市迁往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办学。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迁回甘肃省兰州市办学。

一、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0年12月,经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国立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盛彤笙为院长,朱宣人为副院长。西北兽医学院在西北教育部和甘肃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初步调整与改造,健全了领导体制,成立了院务委员会,加强和充实了院系领导班子,建立了党支部,落实了高等学校宗旨和课程结构等,初步调整和改革了课程设置,为学院的持续稳定发展铺平了道路。

1951年,奉西北军政委员会令,将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在校学生133人。50年代,著名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在西北乃至全国畜牧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和影响。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畜牧系主任起初由盛彤笙院长兼任,后由杨诗兴教授担任,兽医系主任由蒋次昇教授担任。同时,学校还在畜牧系和兽医 分别增设畜牧专修科及兽医专修科,学制2年。为加快少数民族技术人才的培养,学校专门为西藏自治区藏族学员 设3年制兽医训练班,以及畜牧兽医干部参加的短期轮训班和提高班。教学组织进一步健全。在系下设课程科(相当于教研组),各科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和研究室。畜牧系设生物、饲养、牧草与草原、选育、绵羊与羊毛等5科,附设畜牧场;兽医系设解剖、生理药理、生物化学、细菌卫生、寄生 虫病理、诊断等7科,附设家畜病院。

二、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

1952年9月30日,西北教育部正式下达西北地区高等院校调整方案。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同时规定了师资、设备和学生的调整合并原则,由两院代表西北农学院康迪和西北畜牧兽医 学院买永彬在西安进行协商,具体确定合并的有关事项。1952年10月,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正式合并到西北畜牧 兽医学院,当时由西北农学院并入教师10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1人),技工2人,学生89人,其中畜牧系 3届学生53人,兽医系3届学生36人。在解放初期作出此项决定是加强和改进西北高等农林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发挥两院人力、财力和物力,特别是集中畜牧兽医人才优势,在兰州办好西北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对发展西北地区畜牧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 且也 成为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在解放初期作出此项决定是加强和改进西北高等农林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发挥两院人力、财力和物力,特别 是集中畜牧兽医人才优势,在兰州办好西北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对发展西北地区畜牧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西迁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最初占地210亩,1958年仅剩175.25亩。1953-1955年,曾以学校发展规划无法扩建为由,提出另觅新址。西北教育部、畜牧部和国家高教部部杨秀峰均持同样的主张。1954一1955年间,起初确定在兰州大坪建院,并开始基建准备工作。1955年杨秀峰部长来兰州视察工作时,与省委决定将学校迁往河西走廊。经勘察选址,认为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比较适宜,甘肃省委决定在黄羊镇建校。1956年4月开始基建,总概算1521万元。但省委撤销在黄羊镇建设城市的计划给迁校造成了极大困难。 为此,高教部于1957年5月17日专电省委张仲良书记,明确提出学院基建应停止。当时省委未认真考虑高教部意见,致使基建继续进行。1958年7月,在黄羊镇校舍基建任务尚未完成过半的情况下,省委限期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迁到黄羊镇。1958年3月,青海省决定筹建畜牧兽医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7名教师干部支援青海。

四、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8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甘肃农业大学迁回兰州办学。

兽医先驱

1956年,莫斯科兽医学院院长叶尔绍夫是苏联派来中国的农业专家组组长,叶尔绍夫一次从中国回莫斯科后,在莫斯科兽医学院介绍了中国的兽医教育,当时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生理教研组组长罗永彬在座。罗永彬谈到叶尔绍夫在讲话中有这样一段:“我(叶尔绍夫)考察了中国的许多兽医专业,包括南京的南京农学院,其前身是中央大学兽医专业,历史悠久,曾培养出许多兽医人才,是个老母鸡,但是,我认为能和莫斯科兽医学院相较量的是地处中国西北甘肃省兰州市小西湖的那个小小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那里不仅教学好,而且科学研究、结合生产也很好。为此,通过两国外交途径,相互建立姊妹学校的关系,可以相互直接交换资料和科研教学信息”。事实的确是如此。

一、主编全国性教材,引领当时兽医学科发展方向。1956年组织编写的11门兽医专业课全国性教材中,有7.5门是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主编的,其分别是《家畜解剖组织学》(谢铮铭主编)、《家畜病理学》(朱宣人主编)、《兽医微生物学》(廖延雄主编)、《家畜寄生虫病学》(熊大仕、许绶泰主编)、《家畜产科学》(陈北亨主编)、《家畜外科学》(秦和生主编)、《家畜内科学》(蒋次升主编)、《家畜诊断学及X光学》(蒋次升主编)。

二、培养研究生和进修生工作领先。1953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开始培养研究生,最先招的是2名传染病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即沈正达和张文,他们各自的副科是微生物和病理,所以指导沈正达的导师是蒋鸿宾(传染病教研组主任,教授)及廖延雄(微生物教研组主任,教授),指导张文的是蒋鸿宾及朱宣人(病理教研组主任,教授);随之微生物专业招了苏风呜为副博士研究生;进修生则有很多,有来自湖北、四川、新疆、内蒙、江西等省(区)高校的助教、讲师,主要进修病理、寄生虫、微生物、内科…等学科。

三、深入牧区,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得很好,例如:寄生虫教研组明确了骆驼蝇疫是锥虫病,研究了羊鼻蝇的治疗等。学校的家畜病院24小时开放,有门诊、出诊、住院治疗,在整个西北地区应是该水平最高的家畜病院,畜主得益,牧民欢迎。由于笔者是从事微生物研究工作的,所以对当时微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记忆清楚,其他的教研组,如寄生虫、病理、内科等专业也都很好。

1、开展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筛选出了有抗菌作用的一些中药,进一步研究了黄莲、厚朴的提取物,证明黄莲素、厚朴水溶剂在试管及动物体内均表现出抗茁作用,从而为中药的提取、注射,提供了一个捷径,并发表了3篇相关学术论文:廖延雄,林世流.六十二种中药抗菌性的研究.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校刊,195l,(4):5~9廖延雄.黄莲及厚朴抗菌作用的研究(一)试管中的作用。药学学报,1954,2(1):5~10廖延雄.黄莲及厚朴抗菌作用的研究(二)天竺鼠体内对炭疽杆菌的作用.药学学报,1954,2(1):11~16

2、明确了导致天祝牧区牦牛急性死亡的病因是巴氏杆菌病当时由于天祝一牧区牦牛急性死亡情况严重,甘肃省畜牧厅组织工作组,以蒋次升为首(曾获寄生虫学硕士,美国的兽医学博士),还有内科的王超人,病理教研组的李兆甲,微生物教研组的廖延雄、赵纯墉、张秉彝。工作组在现场就分离出了巴氏杆菌,还证明了当地野生的旱獭(藏民称“哈拉”)对此菌很敏感,皮下注射后次日凌晨即死于败血症,旱獭能携带鼠疫杆菌。能否携带巴氏杆菌的检测结果发表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校刊》1954年4期,署名是廖延雄、赵纯墉、张秉彝、李兆甲,论文题目为“由巴氏杆菌所引起的牦牛之出血性败血病病例报告”。经查证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有关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报道。

3、确定了牦牛的传染性胸肺炎1953年甘肃省畜牧厅聘请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廖延雄教授去夏河查明当地牦牛死亡的原因,如果是由传染性胸炎引起的,就要将分离出的病原送北京农业部检测。学校决定由微生物教研组的廖延雄、赵纯墉、张秉彝、朱有为及病理教研组的顾恩祥携带微生物学及病理学设备,由省畜牧厅提供全部经费及交通工具(小道奇卡车,能载重3吨半)赴夏河,夏河县协助完成此项工作:提供住宿膳食、病畜、病畜饲养与隔离等条件。10天后,工作组明确了是支原体引起的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状病变典型,并收集了病理标本;在简易的现场,以无菌操作方式分离得到该支原体的纯培养,这是西北地区首次从动物体中分离出支原体。此项结果未发表论文,由甘肃省畜牧厅派人将纯培养的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支原体送往北京农业部检测。

4、发现了羊肠毒血症甘肃农村及牧区在麦草刚生长的初春和作物夏收时,时常会发生绵羊的突然死亡,而且死亡个体大多比较健壮,非常令人心痛。带着这个问题,廖延雄和张秉彝针对病例进行调查研究后,确定了该病是由魏氏梭菌所引起的绵羊肠毒血症,并分离到了强毒的病原,而且证明突然死亡的羊只肠道内容物中有肠毒素。这是我国首次从动物肠内容物中证明有肠毒素,该论文发表于1954年《中国畜牧兽医杂志》第1期,标题是“绵羊肠毒血症病例报导”。廖延雄及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兽医微生物教研组在从事传染病病原工作中,将分离出的病原微生物,很快转到当时的兰州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并将这种强毒的当地菌株加入到疫苗制造中,对当地牦牛、绵羊实施免疫,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发生。因此,在当时甘肃省畜牧厅对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兽医微生物教研组的工作是十分支持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其他教研组也做了不少工作,只是本人对微生物教研组知道的情况更多而已。一句话,当时的畜牧兽医学院在科学研究与结合生产上在全国同专业中属佼佼者。

四、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师生员工的身体素质盛彤笙校长明确教学思想:学校是培养人的,人除了要业务学好,还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为人民服务。每天下午5~6时,全校师生员工都自觉地去操场活动,根据自己的嗜好,有打排球的、打篮球的,还有踢足球的……。所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开展的运动是“全XXXXX动”。当时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教职员工大约300人,曾拿过兰州市运动会总分第一,跑百米的袁志兆,万米、五千米的刘兆弼,举重的胡植榜(总务科科长),跳高的马守义,最出名的还属篮球、排球运动,由马守义、丁振华担任主力,同时他们也是甘肃省省队的主力队员,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篮球队的实力不输于当时的甘肃省队,兰州的兰园一有球赛,只要有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校队参加,就会座无虚席,所以当时学校有个响亮的绰号“西北畜牧兽医体育学院”。

五、食堂管理好伙食质量高学生的伙食费为每月六元,八人一桌的菜,管理员、炊事员同大家一起进餐,不可单独开灶,不搞特殊化,食堂不以营利为目的,管理员是卢师傅。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伙食办的好,在地方小有名气,兄弟单位都来观摩。当时的总务处处长郭必忠,支持办好伙食,也支持搞好运动,每有运动比赛,都会派大车接送运动员和球迷,并且让伙食团预留饭菜。

六、积极对外推介,促进学术交流我所知道的有许多少数民族参观团、志愿者参观访问团,徐特立老先生,还有朝鲜代表团,英国的参观团等等。最难忘记的是当时的印度大使赖嘉文(中文名)。记得赖嘉文大使带有秘书、翻译、文化参赞等人员携同参观,上午也就是两个半小时到三小时,校领导介绍情况后,参观团参观各教研组、病院、牧场等,教研组都各有特色,我算了一算,在我这个教研组参观大约15分钟。我向赖嘉文大使介绍了本教研组教学、科研、结合生产的概况,当我介绍黄莲的抗菌作用时,大使问是什么植物,我说是多年生乔木,属名是Coplie翻译照翻;大使问黄莲素是什么,我说是小檗碱,我提取出来的是盐酸小檗呤,翻译对此化学物翻不出来,我就告诉翻译是Berbinehydrachloride,接着大使问我时我就直接用英文回答,大使说我的英语说的不错,我感谢大使的称赞,并说“中国的教授大多能说外语,如病理组的、解剖组的谢铮铭是英国的博士,寄生虫组的许绶泰是菲律宾的博士,产科的陈北亨曾在美国进修过内科,蒋次升是美国的博士,因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教授们接待来参观访问的外宾是经常的事”。离开此实验室时,大使要黄莲研究的资料,党委办公室的阑必敏同志陪同,当即表态,廖教授发表在药学学报的资料上就有,我当即送了一份单行本,大使说“我们印度也有兽医方面的研究资料,将寄赠些给你”。之后,大使的确寄来了印度的相关杂志,我均交了学校图书馆保存。

七、环境清洁卫生解放初的兰州小西湖,没有柏油路,出去是骚泥泉,晴天两寸土,雨天是骚泥。我们这些上班族,下班后搞清洁卫生,上班时提前十分钟到,收拾好,窗明几净,地、墙均扫尘,无论何时来,终日皆亮明。所以小西湖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经常受到兰州市爱国卫生运动会的表扬。总之,那时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是兰州市的一朵玫瑰花,既红艳又芬芳,教学、科研、结合生产、体育、伙食、卫生、接待等都很好,校风也好,也是盛彤笙校长及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令人怀念。

八、严以育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以纪律鲜明、治学严谨为立校之本。由于当时是全国重点,全国招生,全国分配,对来自广东的学生,因为广东夏天穿背心、拖鞋是常事,盛院长明确,不许穿背心、拖鞋上课,上课时学生不许出校门。1956年毕业班中有位四川同学高志国上课时要出校门,警卫不许,高志国一定要出校门,并与警卫夺枪,为此高志国在伏羲堂前广场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盛彤笙教授过去授课时,往往在授课前五分钟,给每个学生发个小纸条,要学生回答过去讲过的一个问题,学生只要将名字写上,答案写上就行了,问题可以不写,五分钟之内交卷。总的来说,当时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教学质量与其他院校相比应属上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