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4 04:47
从考古学上看,黄帝时代对应的文化遗址分期是庙底沟类型以及大河村类型,黄河三角地带为中心区域的庙底沟类型在其所处的时代(距今约 6000年至5300年)居于领先的强势地位,庙底沟类型彩陶蓬勃扩张,分布范围北过长城、东临大海、南越长江、西至甘青,成为中国史前时代第一个繁盛期的最绚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但是长期以来,因为缺乏考古学证据,对于庙底沟类型的社会结构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河南西部的灵宝地区是庙底沟类型的中心地带。发现的庙底沟时期大型中心性聚落多聚集于灵宝境内,西坡遗址面积达40万平方米,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者之一。为了探明庙底沟类型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复杂化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从1999年开始对西坡遗址进行了六次发掘,连续发现特大房址、壕沟、墓地、大型墓葬,屡次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瞩目。
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是解决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夏朝以前1000年的文化纪年问题。灵宝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正处在这一时期,因此,灵宝铸鼎塬才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史料和遗物看,黄帝出生、建都、立业主要集中在广义的中原地带,也说明中原地带是当时最适宜人类生存繁衍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伟大民族的先人,曾在这片黄土地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当时灿烂辉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灵宝市位于河南最西部。在地理上,灵宝南部为秦岭山区,北部为黄土原,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发源于秦岭的七条河流将深厚的黄土分割成六道东西并列、南北走向的黄土原铸鼎原便是其中的一条。黄帝铸鼎原南倚荆山、夸父山;北濒黄河,这里与黄帝有关的传说丰富而集中。
西坡遗址位于中国最大的史前文化遗址聚落群——灵宝市阳平镇铸鼎原地区,在这里,发现了一块五千五百年前仰韶时期人工开采的铜矿石,是中国首次发现五千年前人工开采铜矿石的地方。06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主办的“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8日揭晓,灵宝市阳平镇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再次确立了我镇考古工作在全国的地位。
2006年3月至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考古所、灵宝市文管所、我镇文化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灵宝阳平镇西坡遗址进行了第6次发掘,发现仰韶文化中期晚段大型墓葬2座及其他中、小型墓10座,出土了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随葬品。这是在仰韶文化中心的核心地带第一次发现和发掘该时期墓地。大型墓葬因其规模、结构和特殊的葬俗再次使西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此前,西坡遗址曾先后发现了大型中心性聚落、特大公共性房址等遗迹,构成了仰韶文化中期复杂社会的显著特点。
2005年至2006年期间,联合考古队对居住区南部的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墓葬34座。其中特大型墓葬M8、M27、M29等因其规模、结构和特殊的葬俗,再次使西坡遗址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墓葬M27为带生土二层台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约5米,宽约3.4米,头向西偏北。墓室位于墓圹的正中,其底部距墓葬开口约1.5米。墓室两侧为生土二层台,宽约1.3米至1.4米,高约0.5米。墓室东部,即墓主脚下的位置,为一近圆角方形的脚坑,边长约1.6米,深约0.5米。墓圹内全以青灰色草拌泥封填。泥质坚硬,似经夯打。泥中保存有大量清晰的植物茎、叶的印痕,经专家初步辨认,泥中杂有十余种植物。
西坡大墓虽然规模大,结构复杂,这些大型墓葬的发现仍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西坡遗址特大房址,表明出西坡社会对大型公共建筑的重视。大型墓葬的发现,又反映西坡社会重视墓葬规模、丧葬仪式,不强调奢侈品的社会风尚。大聚落、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构成了庙底沟社会复杂化过程的显著特点。这些与中国其他主要史前文化区迥异的特点,对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对中国第一个王朝最终在中原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原地区以明器作为随葬品的传统,始见于仰韶文化早期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下王岗仰韶文化二期墓葬,多二次葬,其随葬的陶器以明器为主。该遗址同期的一次葬则多随葬实用器,发掘者因此解释明器是专为从外地迁回原氏族公共墓地的旧死者所做。虽然明器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早期,但是在中原地区,在单人一次葬的墓葬里大规模地随葬明器,却是从西坡开始的。中原地区墓葬在这个时代虽然至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随葬明器和墓内分隔空间的传统,也可以说是从西坡滥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