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6 16:21
西湖十八景,位于杭州西湖的景点,全天开放。
湖山春社在栖霞岭南麓。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湖山神庙在岳鄂王祠西南,前临金沙涧,后为乌石峰,有泉发自栖霞山,涓涓下流,仗榛莽中,上多桃花,名桃溪。雍正九年,总督李卫相度地形,芟芜涤秽,虚明闲敞,爰创祠宇,奉湖山之神。”《湖山便览》卷三:“湖山神庙在竹素园左,雍正九年与园同建。李公记略日:《河图括地志》言,川德布精上为星,西湖之胜,岂独无列宿主之。又《典术》东方岁星为杏,《春秋运斗枢》玉衡之星散而为桃,草木之敷英,皆列宿之精所化。西湖自正月至十二月,无月无花,无花不盛,亦必有主之者已。爰辟祠宇,中奉湖山正神,旁列十二月花神,加以闰月,各就其月之花,表诸冠裳,以为之识,且设四时催花使者于湖山神之旁焉。三春之月,都人士女竞集于此,画鼓灵箫,喧阗竟日, 目曰湖山春社。”清咸丰末毁于兵燹,光绪中改为蚕学馆。今属“曲院风荷”景区范围。
功德崇坊在清波门外原表忠观(钱王祠)前,今柳浪闻莺公园内。清雍正五年(1727年),李卫于表忠观前建石坊,题额“功德坊”,高耸湖岸,与祠宇花木相掩映。清雍正《西湖志》卷四:“祠前表以石楔,题曰‘功德坊’,俯临湖面,沙堤平坦,约数十亩,垂杨披拂,望如烟丝。万绿中丹宫碧殿掩映林表。每当旭日初升,霞光绚烂,湖波荡漾,晓雾迷离,恍见风马云旗,昭回肸蚃时也。”“文化大革命”初期石坊被拆除,石坊旁的荷花池也遭填没。
玉带晴虹在金沙堤。清雍正《西湖志》卷四:“金沙港在里湖之西,与苏堤之望山桥对,适当湖南北正中。雍正八年,总督李卫乐其形胜,作堤望山桥之北,名金沙堤,复于堤上构石梁以通里湖舟楫,因港中溪流湍激,设三洞以酾水,状如带环,故名。桥与关壮缪祠址相接。回廊绕水,朱栏倒影,金碧澄鲜,桥畔花柳夹映,上构红亭,飞革高骞,晴光照灼,如长虹卧波,横亘霄汉,与苏公六桥之跨虹后光辉映,弥觉烂然可观。”《湖山便览》卷三:“中设三洞酾水,上构飞亭,夹以朱栏,绕以花柳,晴波倒影,俨然长虹亘空,增修十八景目曰‘玉带晴虹’。”清末,桥亭毁去。桥1983年改建,并恢复桥亭,全部按清雍正间尺度、式样构造。桥墩仍照旧制呈三角形“分水”,远看似下垂带环。桥面行道石级分两行,中为斜坡。桥栏采用山东雪花白玉石,按原有图案雕刻夔风、波涛、莲花等花饰。桥亭重檐歇山,翘角飞举。桥长32米、宽9.4米,中孔净跨4.6米,两边孔净跨分别为3.2米,3米,为三跨石级桥。
海霞西爽在孤山。清雍正八年(1730年)李卫建“西爽亭”于此,因以名景。清雍正《西湖志》卷四:“圣因寺之右接孤山,西麓有高阜如平台,其下为宋时西太乙宫故址,上有挹翠堂、望海阁,今皆无考。雍正八年,总督臣李卫构亭其上,颜曰‘西爽’,盖孤山在西湖之西,而亭又在孤山之西,昔人谓: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当于斯亭得之。”今已不存。
梅林归鹤在孤山。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放鹤亭在孤山之阴,宋和靖处士林逋之故庐也,有墓在焉,上多古梅,旧传逋于孤山植梅三百本,岁久不存,而后人补植者,今已成林……。亭岁久圮。嘉靖中县令王釴重建,题曰‘放鹤’。”《西湖新志》卷一:“《孤山志》元时郡人陈子安,以处士当日不娶,以梅为妻;无嗣,以鹤为子。既有梅不可无鹤,乃持一鹤为孤山荣,并构亭于其地。‘梅林归鹤’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
鱼沼秋蓉在湖中小瀛洲。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五年重建,前接‘三潭印月’亭,后为曲桥,三折而人,为轩三楹,又接平桥为敞堂,进为层楼,环池植木芙蓉,花时烂若锦绣。增修十八景所称‘鱼沼秋蓉’谓此。”今为三潭印月景观的一部分。
莲池松舍在孤山。《湖山便览》卷二:“雍正五年,浙抚李公卫以马公祠改建尼庵,仍祀嘉泽龙王像,以存旧迹。旁有白莲池,增修十八景谓之‘莲池松舍’。”民国时,尼庵精舍改建为楼阁。
宝石凤亭在宝石山。宝石山,山势有如振翅欲飞的凤凰,建于东峰的保俶 塔,又宛如凤首,亭踞塔西巨石,故名“来凤”。清《湖山便览》卷四:“宝石山形若凤,塔踞其巅,宛若凤昧。国朝雍正九年,李公卫就塔下建亭,额曰‘来凤’,增修十八景所谓‘宝石凤亭’也。”1950年后,亭依其旧制,多次修葺。今为“宝石流霞”景观一部分。
亭湾骑射在涌金门外,今儿童公园至湖滨公园一带。清代驻防杭州的旗营兵将,常在此演习骑射。清雍正《西湖志》卷四:“出涌金门沿湖而北,稍折而西,水流湾曲,旧有亭,久废,名亭子湾,倚城面湖,延缘数百步,平沙浅草,可容骑射。”《西湖新志》卷二:“在涌金门北城湾,俗称黑亭子,下有明沟二道,一名‘集贤水笕’,一名‘集贤后闸’,皆引湖水人城灌六井通清河者,亭久圮。雍正间李卫重构射亭,为较阅之所,曰‘亭湾骑射’,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今城毁而亭亦与之俱毁矣。”民国时期,辟为民众体育场、民众教育馆。1950年后,先后辟为涌金公园、儿童公园、湖滨一公园的一部分。
蕉石鸣琴在丁家山。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丁家山在金沙港西南,上有岗阜,俯瞰全湖,与北岸之乌石峰、栖霞岭相拱揖。国朝雍正九年,总督李卫既修浚西湖,爱芟刈榛秽,辟蹬道数十级,延缘而登。于半山置亭,以为憩息之所,更上为八角亭,题小序为额,亭外悬崖数仞,护以石栏,黛色波光,如在阶土戚。更进为肪室数楹,窗槛玲珑,湖渌远映,恍疑乘槎天汉。舫前奇石林立,状类芭蕉,题曰‘蕉石山房’。石根天然一池,泉从石罅出,氵+虢(huo音货)氵+虢作声,演清漾碧。临池复置小轩,颇极静洁。”《湖山便览》卷九:“蹬道之南壁高丈许,前一巨石,卓立如屏,遂称蕉屏。屏以内庋石床、石几,冷然虚应,雅宜鼓琴,目曰‘蕉石鸣琴’。”《西湖新志》卷二:“时 焦尾琴作‘梅花三弄’,古音疏越,响入秋云,高山流水,辄于此间遇之”。今属西湖国宾馆(刘庄)范围内,“蕉石鸣琴”四字可寻。
玉泉鱼跃在玉泉。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泉上建亭,榜曰‘洗心’,左右夹以回廊,环以曲槛,游人凭槛而坐,鱼亦不惊”。《西湖新志》卷一:“又有翡翠鱼,长约尺余,咸丰时有三尾,近存其一潜伏池底,偶然游泳得一见之。乾隆御题已有翡翠之名,盖三百年物也。有屋三楹,榜曰‘鱼乐国’,旁曰洗心亭、皱月廊,池有小石塔。‘玉泉鱼跃’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清代,泉池三面环建僧房,设隔窗。“鱼乐国”三字为安徽杨见心拓自安徽休宁古城放生池畔石碑。民国时期,泉池三面隔窗拆除,改为茶廊,供游人品茗赏鱼景。1964—1965年,玉泉景点全面改建,浚修三处泉池,空间布局基本不变,观鱼处略作扩大。‘鱼乐国’作为玉泉主景区,充实休息、饮茶、观赏巨鱼等内容。“晴空细雨”景区,以玩赏珍贵金鱼、精美盆景为内容。玉泉,昔日寺庙旧貌已无迹可寻,成为一处开朗空透、具有园中园风格的景点,划人杭州植物园管理。今泉池长20米,宽10米,深约1米,蓄青鱼、红、黄、白各色鲤鱼数百尾。1950年后,因附近挖深水井,天然泉源消失。
凤岭松涛泛指凤凰山、万松岭成片松林景观。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万松岭在凤凰山上,夹道栽松。南宋时密迩宫禁,红墙碧瓦,高下鳞次,上有门曰‘万松坊’。州城既改,平为大涂,而松亦无几。”《湖山便览》卷十:“在凤凰山北,旧夹道栽松……,许浑舟次武林,亦有‘十里万株松’句。又岭下旧多腊梅,苏子瞻‘万松岭下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是也……,州城既改,荡为空山,松亦无几。赵希远尝绘有〈万松金阙图〉,其岭分里外二重……。国朝雍正八年,议者以岭为会城来脉,且属南北上下通衢,宜培荫木,当事补植万松,以还旧观,增修十八景目曰‘凤岭松涛”’。民国时期,林木已日见减损,经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的砍伐,万松岭已山无林荫。1950年后,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岭上全面营造马尾松,松林又逐渐成荫。
湖心平眺指西湖外湖湖心亭景色。《西湖新志》卷一:“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所谓太虚一点者,实踞全湖之胜,是以‘湖心平眺’为增修西湖景目。惜今仅存旧屋数椽,废圮不治,游人鲜有至者。”1952年,发现亭屋圆柱为白蚁蛀空,1953年重建。
吴山大观在七宝山之巅。《湖山便览》卷十二:“大观台在七宝山绝顶,石面砥平,明胡宗宪尝建亭其上,寻圮。郡人以其基方广有类平台,可畅登眺,遂以大观台呼之,实无台也。清康熙二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制《登吴山》诗,有司于七宝山建楼勒碑,遂称楼为‘大观台”’。《西湖新志》卷三:“雍正五年,以楼改龙王庙,仍建亭于七宝山崇奉御碑,又称亭为‘大观台’,增修景目曰‘吴山大观’。”《说杭州》第四章称十八景内无“吴山大观”,另列“沙屿流金”,系指金沙港而言。
天竺香市指上、中、下天竺每年春季香客云集成市。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自宋以后,至清代臻于极盛,民国时期稍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由下竺而进,夹道溪流有声,所在多山桥野店。方春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至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大士宝像各有化身,不相沿袭。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焚修,真佛国也。”1949年后香市渐趋冷落。1980年后随着农民生活日见富裕和旅游业兴起,香市又复再现。
云栖梵径在云栖。《西湖新志》卷二:“莲池《寺记》云栖坞,五云山有五色云,已而飞集山西坞中,经久不散,因以名坞。沿坞竹树茂列,游人品为湖山第一岙区,增修景目‘云栖梵径’。”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行久渐闻钟磬声,则云栖寺在焉……。每至中宵,梵呗之声不绝,朝鱼暮鼓,与天籁相应答,游人至此,豁然心开,万虑顿释。”
韬光观海在韬光。韬光地处高旷,唐代即为远眺钱塘江人海之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上至寺顶,有石楼方丈,正对钱塘江,尽处即海,洪涛浩渺,与天相接,十洲三山如在目睫,故唐人宋之问诗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句。又杨巨源诗亦云:‘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赋灵隐者多矣,写景工妙无以逾此。”《湖山便览》卷五:“……韬光庵……,萧士玮《南归日记》云: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此,乃了了在目矣,世称‘韬光观海’,以此,乾隆十六年御题佛堂额曰‘云澄日观’。”韬光庵1950年后几经整修。此处殿堂亭阁,因山而建,玲珑曲折,极尽雅致。今庵内有白云深处、涌芬阁、韬庵、一瓯亭等。还有吕纯阳炼丹台遗址,观海亭、候仙亭,维摩洞等胜迹。
西溪探梅。旧时老和山以北,由古荡向西至留下约9公里的水网地带,统称西溪,与孤山、灵峰并称西湖三大赏梅胜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自古荡而西,并称西溪,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涂重重隔断……。其地宜稻、宜蔬、宜竹,其水宜鱼,而独盛于梅花,盖居民以梅为业,种梅处不事杂植,且勤加修护,本极大而有致,又多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树下人,弥漫如雪,更有湘英、绿萼,花种不一,以永兴寺前二株为最。”30年代初,西溪仍为游赏之地,交芦庵等庵堂均接待游人,供应茶水与素面。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西溪景观日渐败落。今西溪部分地区已成为工厂、民居稠密之地,部分地段规划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仅古荡镇以西及蒋村一带尚可见田园水乡风光,而梅树已鲜见。“西溪探梅”已成为历史景目。
清代雍正年间,总督李卫浚治西湖,缮修胜迹,复增西湖十八景。十八景分布范围较广,遍及西湖山、湖、洞、泉、石、庭园等等,内涵既有自然风光,也涉及民间风俗,其中多数系由传统景点、景物发展而成,也有部分为当时新辟的景点。西湖十八景观多数景目或名存实亡,或为新景所取代。
西湖四景
宋·程安仁
阳春三月天气新,湖中丽人花照春。
满船罗绮载花酒,燕歌赵舞留行云。
五月湖中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靓妆玉面映波光,细袖轻裙受风举。
芙蓉秋晓传清香,西施初洗匀新妆。
中秋月魄两相照,玉壶皎洁无纤芒。
严冬凛凛霜雪天,银山玉树相钩连。
薄雪远草相掩映,似无似有虚无间。
百年人事有尽处,四时景物无穷年。
忆江南 咏西湖春夏秋冬四景
张然
柳浪问莺
最爱坐湖边。翠柳婆娑芳草地、流莺宛啭夕阳天。杯茗乐余年。
里西湖采莲
湖上采莲忙。水佩风裳摇摆舞、鱼腾鹜扑碧波扬。莫扰睡鸳鸯。
满觉陇桂植物园秋菊
一叶报秋凉。百树桂花香扑鼻、千盆丽菊尽含芳。佳节又重阳。
湖上雪景
瑞雪舞纷纷。留得断桥残雪影、更留堤上履皑痕。玉琢西子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