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小令二首

更新时间:2024-10-12 13:37

《西溪小令二首》是著名外交家、当代诗词大家厉声教在游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创作的两首词作,出自《厉声教诗词选:江山代有弄潮人》。

作品原文

如梦令·归棹茭芦苇岸

归棹茭芦苇岸,白鹭锦鳞为伴,闲卧水云间,但见碧波清浅,当断,当断,飘絮一身纷乱。

如梦令·曾试深潭向晚

曾试深潭向晚,春水画船轻泛,坐忘袖云烟,桂魄苇梢忽见,归岸,归岸,清呗二公祠畔。

白话译文

如梦令·归棹茭芦苇岸

乘船游玩归来,在茭芦田庄码头芦苇丛生的岸边,有飞鸟游鱼相伴,不忍离去,悠闲卧于西溪的水色天光之间,只看见那清浅的碧水。忽然随风飘来漫天飞絮,纷纷乱乱,沾惹一身,真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如梦令·曾试深潭向晚

曾记得在某个春日将近黄昏的时分,乘着装饰精美的游船在西溪深潭口游玩,美景陶冶,令人如入坐忘境界,西溪水氤氲的烟云溢满襟袖,宛若仙境。芦苇梢头忽然出现了初升的月亮,是该回舟登岸了,抑或回头是岸,月夜里只听见诵经之声缭绕在厉杭二公祠畔。

创作背景

《西溪小令二首》是著名外交家、当代诗词大家厉声教在游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创作的两首词作。

作品评析

如梦令·归棹茭芦苇岸》是一阙色彩鲜明,活泼灵动,清新自然,而又含义隽永的词作。小令篇幅不长,却写活了西溪湿地春日美景,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作者通达事理的睿智风趣和芙蓉出水般的洗练文笔。

词的开篇首句,画面感极 强,归棹二字,令读者瞬间身临其境,体会到作者弃舟登岸后意犹未尽的游兴,又为下文打开了局面。茭芦苇岸,既是交待地点,又是写景,西溪的标志性景点和芦苇等特有风物跃然纸上。

词的第二句,仅用“白鹭锦鳞”四个字,就油画一样铺陈出了艳丽丰富的色彩,蓝天中雪白的鸥鹭,碧水中五彩的游鱼,还兼有强烈的动感,西溪之美由此鲜活灵动起来。同时也生动表现出作者贪恋这美景,登岸后不忍遽去,徘徊流连,要与飞鸟游鱼为伴的赤子之心。

第三句的闲卧二字,写作者为进一步赏玩西溪美景,干脆卧于水云之间了。这进一步的铺垫,为下文蓄势,同时也使用了《陌上桑》中以路人的失态来侧面描写罗敷之美的手法,以作者因乘船没有看够西溪的风景,归岸还要继续卧看风景的行动,侧面表现西溪之美。

第四句,表面是写景,因作者的卧看,其视角发生了变化,主要景致便是面前的碧水,水波清浅,令人心旷神怡。实际上,平静的“碧波清浅”四字又在与下文扰攘的一身纷乱呼应。

第五、六句叠用当断当断,乍看似乎突兀,然而末句“飘絮一身纷乱”却立刻揭开了悬念,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更掩卷沉思:字面看,这是作者自嘲因为贪看美景不肯离去,导致身上沾满了纷乱的飘絮,实际上,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因为贪念或执着,没能在适当时候离场的人,常常沾惹一身麻烦。美景醉人,如名利诱人,飘絮粘衣,如是非扰人,作者此处以美景和飘絮分别妙喻人生中的功名利禄和是非纠葛,纯写眼前之景,不事雕琢,却能发人深省,大有意趣,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兼之词作音韵优美,神形具备,实属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如梦令·曾试深潭向晚》是一首笔触幽艳,韵味绵长,寓意深刻,情感丰富,音韵优美的词作,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将写景、叙事、抒情、感悟、劝喻、凭吊融为一体,却又舒缓从容,清新自然,不落窠臼,且意境高远,颇具大家风范。

词的开篇,第一句用“曾试”二字,自然地把读者带入作者的春日回忆之中,而“深潭向晚”四字,瞬间让人与作者共沐春日里落阳的余晖,同看深潭口西溪的碧水。深潭口是西溪脍炙人口的景点,那绝美的画面,一下子便已令人陶醉。此外,此句音韵颇美,读之心折。

第二句,在前句基础之上,进一步铺陈美景,讲述回忆。“春水画船”四字,精准、简练、优美,细致描摹了最能体现深潭口景区之美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而烟波画船,更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描写江南胜日春景之时必不可少的意象,是江南风景的翘楚——杭州美景的精华与灵魂所在。作者再现了深潭口美景如画的静美之后,以“轻泛”二字,静中有动,给风景增添了灵动的动态美感,又由景及人,叙述了自己暮色中泛舟西溪的美好感受。这种人在画中游的优美意境,更加令人神往。

第三句,颇有禅意。“坐忘”,这道家的语汇,让人与作者一起从眼前的景致中抽离出来,似乎是因为心灵得到了美景的陶冶而进入了陶然忘机的境界。而“袖云烟”三字,既是写实,写西溪的云气轻烟,充满了作者的襟袖,令他有飘飘欲仙之感;也是写虚,既然美景令人已入坐忘,不啻神仙,自然袖中有云烟了。此句不着痕迹,实际是将西溪美景比喻为人间仙境的妙笔。

第四句,以写月上苇梢的眼前实景实现了时空和整体氛围的重要转换。月亮升起,夜色袭来,天色由明转暗,前三句中醉人暮色的暖色调亦由此转为月夜的冷色调。自此,词的情感基调由享受陶醉转入遐思深省,追忆旧游的叙述即将变成深刻的思考。

第五、六句,叠用“归岸归岸”,语义双关,既有天色已晚,不如归去的字面意思,也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隐喻包含其中,如当头棒喝,既是作者自己的领悟与内省,也给读者以深刻的警示——人生如梦,一路走来,景物虽美,也易令人迷失,不如归去,找回来时的初心。

第七句,是写景又是劝喻,充满人生智慧和哲理。乍看是写眼前实景,舟行水上,路过厉杭二公祠畔,因旁有茭芦庵等,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但作者同时也在巧妙地隐喻,人生中其实不乏月夜清呗般的警醒劝喻之音,闻者若能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自然回头是岸。此句同时也是作者吊古咏怀之句。“二公祠畔”四字,既是交待地点,亦是与作者夙有渊源的一处西溪名胜:作者的先祖厉鹗,正是厉杭二公祠中供奉的厉公樊榭,有清一代浙西词坛的领军人物。厉鹗一生淡泊功名,飘然世外,正是对归岸句最好的注解。

作者游经此处,梵音入耳,祠堂触目,此乃景中之景,而心中百感交集,凭吊先人,继承遗志,劝诫世人,莫忘初心,此乃情外之情,诸般错杂,却俱有感而发,汇聚成悠悠的一缕诗情,绕梁不绝,作者的人生感悟和高尚情操,由此跃然纸上。

整阙词无一字说教,无一字讽喻,却字字珠玑,于诗情画意中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匠心独运却又信手拈来,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南京,长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国际法学家、教育家、诗词家。

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厉声教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当代国学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迹被编入《中国当代诗坛选藏》、《静安文史》、《杭州党史》等典藏文献及大、中、小学教材中,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凤凰网评价其为“当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厉声教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厉麟似的长子,清代诗坛泰斗厉鹗的七世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