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9 21:51
秘鲁小说家。1934~1946年因反政府活动两次被捕,后又长期流亡国外。其作品体现了对秘鲁印第安人的深刻了解和深切同情,反映了秘鲁印第安人对贪婪的白人的反抗。主要作品有《金蛇》(1935)、《饿狗》(1938)、《广漠的世界》(1941)等。
西罗·阿莱格里亚(Ciro Alegria,1909-1967)秘鲁土著小说作家。出生于秘鲁瓦马丘科省萨廷班巴村。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广漠的世界》, 中篇小说《金蛇》 、《饿狗》。同时还创作有《革命诗歌集》和短篇小说。
西罗·阿莱格里亚出生在一个庄园主家庭,从小便同印第安人一道劳动,十分熟悉他们的生活,对他们有深刻的了解。1930至1934年大学期间他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不久便成为“大学改革运动”的领导人,并因此被校方开除。1932 年因参加“美洲革命人民同盟”进行反政府活动而被捕。1934 年被流放到智利,在那里,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48年因对“美洲革命人民同盟”的活动感到失望而退出。曾长期流亡智利、美国、波多黎各、古巴等地。60年代回秘鲁,在利马去世。
阿莱格里亚的最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小说创作。其中比较重要的小说有三部:《金蛇》(1935 年)、《饥饿的狗》(1938 年)、《广漠的世界》(1941年)。中篇小说《金蛇》(1935),描绘马拉尼翁河谷印欧混血种人和印第安人同严酷的大自然的斗争,写一个来自利马的工程师计划在这里开发一个拟名为“金蛇”的金矿,但矿未开成就被金黄色的毒蛇咬死。中篇小说《饿狗》(1938)写安第斯山高原上牧羊的印第安人在大旱的荒年中所遭受的苦难,他们的驯服的牧羊犬成了狼一般咬羊的野狗。《广漠的世界》使他蜚声西方文坛,并获得了美国纽约一家出版社组织的拉丁美洲文学竞赛大奖。
《广漠的世界》描绘了一个印第安部落鲁米公社的三代人,为保卫土地,保卫自由生活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反映了印第安人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处境,以及他们的英勇斗争,揭露批判了封建庄园主及其他统治阶级人物的贪婪和残暴,其中许多风景和风俗习惯的描写具有秘鲁特色和印第安人的传统,为作品带来了魅力。在小说中,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印第安人土著居民公社“鲁米”在老酋长罗圣多·马基的领导下,维持着古朴、简单、和谐、优美而宁静的田园生活。但是大庄园主阿尔瓦罗·罗梅纳瓦尔企图把社员赶到他开办的矿上去做苦工,于是开始了他的兼并阴谋。他伪造人证,伪造边界线,勾结官府,硬说鲁米公社的土地是他的财产。为了捍卫自己公社的权利,老酋长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合法的、不合法的途径同大庄园主进行斗争: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同时依靠土匪的武装力量保护公社财产。但是庄园主、官府、法官和律师串通一气,在不公正的法律保护下强抢、掠夺,为所欲为。结果老酋长被捕入狱,不久便被乱棒打死。公社被吞并,社员们被纷纷赶出家园,迁徙到一个高寒荒原上生活。由于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无法维持生活,许多人只好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有的去矿山,有的去古柯种植园,有的去当割胶工..但没有一个能摆脱贫苦、受罪、悲惨的命运。最后,马基的养子、混血儿贝尼托·卡斯特罗领导社员奋起反抗,也被政府军野蛮地镇压下去,古老的鲁米公社惨遭血洗,终于被彻底摧毁。
小说主题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它通过描写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摧残,来说明这个世界虽大,印第安人却无安身之处。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希望以这部作品唤醒自己沉睡的同胞,使他们起来反饥饿,反剥削,反对在所谓维护社会秩序的幌子下进行的一切卑鄙的、非正义的勾当,“谁也不要想到失败就胆怯,因为战死总比当奴隶强”。作者鼓动性的思想见解也表现得十分清楚。小说在艺术技巧上也是成功的。首先,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尤其表现在对老酋长罗圣多·马基的描写上。在第一章,作者勾画了老酋长的形象,并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他行进的路上穿过一条黑蛇,这使他感到十分沉重,几乎不能继续走路了。这是因为在印第安人中,蛇是邪恶的预兆。为了驱邪,他“像一只好动的老猎狗一样嗅着”,“拿着大刀轻轻钻入树丛。”这样。通过老酋长的思想逻辑,迷信及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他对公社的忠实,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不祥。
在这一章,作者通过老酋长的登山活动,表现他对家乡的热爱,他那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赞扬他广阔的胸怀和奋斗的精神。这段描写充满诗意和抒情性,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和风俗画,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并且有助于读者对主人公的了解。小说出色地通过景物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况,达到情景交融。当老酋长下山回家时,“崎岖的道路弯弯曲曲,向下延伸就好象是另一条还没有下完坡的蛇。”用蛇形小路暗示老酋长烦燥不安的心情,但是“突然,一片麦浪展现在他眼前,麦浪从远处掀起,柔和起伏,停顿在他胸前。”顿时,“酋长感到心头重压烟消云散,一切那样美好,象麦浪那样令人鼓舞。”自然的美景缓解了老酋长心头的郁闷,他得到了片刻的歇息。作者也由此表明了自己的爱。
小说的语言也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比喻、拟人等手法的出色运用,不仅对写景大有好处而且对人物的刻划也有助益。作者描写:“蹲伏着的狮子山,就象头即将腾跃着的美洲狮”、“粗鲁暴烈的乌埃尔卡峰,好似同变幻风云不断周旋的战士”、“墩实的苏尼山它秉性温良,夹在它的邻居中间有些不自在”、“牧歌式的妈妈山,它展开锦缎罗裙,铺开那色彩斑斓的庄稼地,几乎没露出一块岩石可供凭借来窥视远方。”作者还用地形、自然景色来比喻人的面貌。第一章对老酋长的描写是那样新颖、准确而深刻。如“罗圣多·马基蹲着就象一尊老印第安人偶像..他像树、像人、又像石头..眉毛似起伏的山峦..使人的面孔具有山脉的特点。他斑白的鬓角就象是积雪的乌尔比雅山。”这样,作者将大地景色与人物揉和在一起,刻划出了罗圣多·马基的仁慈、容忍、沉着、安详,同时又严肃、坚定、不屈不挠的个性特征。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笔调讲述故事,让人笑过后往往又能体会到一丝苦涩。他常常用了了数语便能讲出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有些章节就象完整的短篇小说,但情节又是围绕主线展开。这样的小说结构方法,显然是继承了西班牙小说的艺术传统。小说中,单纯的景物描写也很出色。这些描写,具有诗情画意,如一首首田园牧歌:快乐的鸡鸣、多情的青年骑士、健美的挤奶姑娘、情人间暗暗交流的甜密的目光。“啊,黑眼睛,黑眼睛的姑娘!黛玉般的眼睛,看着我,别转头向山峦望去。”这些抒情描写同小说的主题似乎不相协调,其实它们是独具匠心。旨在说明一个真理:同这些美丽迷人的风景一样,印第安人也是一个勤劳、聪明、能干、热情的民族,并非殖民者宣传的那种下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