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同化理论

更新时间:2024-10-22 15:26

该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1978年)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即“认知同化理论。”

认知同化理论的具体内容

奥苏贝尔,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在其理论中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

(1)实质:就是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2)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3)学习的类型:

1. 表征学习:符号与符号所代表事物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等值关系。

2.概念学习:掌握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获得由句子表达的、有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

接受学习:

具体内容为该学习方式是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大多都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教科书或教师的讲述,用定义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使学习者接受这些已有的知识,掌握其含义。

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着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原有的概念与新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认知同化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实质上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不同,划分了三种同化模式:

(1)下位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观念时,新旧观念(或知识)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或称为下位关系。这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称为“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

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新的学习要在几个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包摄性更广、概括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就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上位关系,而只是并列关系,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认知同化理论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具体指的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和包摄性最广的、最清晰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它将大量的间断信息——口头的、书面的或图解的——在接触新材料前呈现出来,以方便学习和理解。这种呈现不同于概述和总结,因为同其他的信息相比,它呈现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把“大图”设置在具体内容之前。由于该技巧需要明确的进入点,所以一般用于线性呈现(如:传统的课堂教育),在非线性探究式学习情景里(如:自由游戏模式)并不同样奏效。

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比较性组织者和陈述性组织者:

(1)比较性组织者:与新知识类似或相邻近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通过比较提高可辨别性,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2)陈述性组织者: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

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其保持知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第二,突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第三,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以便更好地建立联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