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珠

更新时间:2023-08-31 02:21

《记事珠》是清朝学者钱泳所抄录的嘉庆年间有关人员出使琉球的文字。文字中清楚地记录了沈复等人于嘉庆十三年五月十三日辰刻见到钓鱼岛,随后祭天后(妈祖),顺利过了黑水沟(即中流海沟),于十四日进入琉球国界。此段文字的记载,是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的铁证。

作品简介

《记事珠》是清朝学者钱泳所抄录的嘉庆十三年有关人员出使琉球的文字,极可能是沈复浮生六记》卷五的佚文。

公元1808年,沈复以“司笔砚”身份,随同齐鲲等出使琉球,途中,沈复以生动简洁的笔触记下了在钓鱼岛领域祭海的场景:“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记事珠》中明确指出,琉球国西部领域是从姑米山(现冲绳的久米岛)开始的,黑水沟是中国(当时的清朝)与琉球的分界线,很明显,钓鱼岛在中国领土内。

钱泳《记事珠》笔记为经折装(因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古代奏折、书简常用此装裱形式以便折叠翻阅,又称折子装),整体拉册,前后楠木硬封,冯其庸先生题封。其纸质为典型的清代竹纸。每半页高25厘米,宽15.5厘米,半叶12至14行不等,每行29至36字。整部四册计28面,其中抄录沈复《浮生六记》占18面,约6200余字。其余皆为钱泳自撰《浮生六记》条目、《履园丛话》底稿及其他极具研究价值的札记。

《记事珠》笔记的时间跨度达三十七年,即从公元1805年(嘉庆十年)始至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止。笔记从嘉庆十年即钱泳时年四十七岁始不是偶然的。据《钱泳年谱》载:这年二月钱泳被成亲王召见“奉旨”刻《诒晋斋帖》,又据《清史稿》嘉庆大事记有“皇十一兄永瑆工书法,命自选所书刻石,赐名《诒晋斋帖》,并以手诏为序。”永瑆即成亲王,为乾隆第十一子又为嘉庆皇帝兄长。和坤在嘉庆四年以罪诛,其园第即被嘉庆帝赐给了成亲王,而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陆机《平复帖》也被皇太后赐给了他。被成亲王召见“奉旨”,对作为书生的钱泳不啻是个人生转折点,因其沾上了“皇气”,所以后来钱泳能出入成亲王、英和等皇亲贵胄之府,又可转益游历于当代的颐学。而在经济上对钱泳确有了很大的改观可谓“名利双获”,这些人文史料《记事珠》笔记中颇多述及。钱泳也是不辱使命终使成亲王《诒晋斋帖》、英和《松雪斋帖》等帖的技艺书刻堪称双壁而海内风行,成为传世典范之作。因为刻帖多为唐碑、行书尊“二王” 、赵孟頫帖学一脉,而隶书则效法汉代隶楷规范的公文体,钱泳的书法风格必然在此体系下。

钓鱼岛内容

清嘉庆年间墨迹本《记事珠》上记载:嘉庆十三年(1808年),大清王朝颁旨册封琉球国王。此年二月十八日,正使齐鲲(太史)、副使费锡章(侍御官)、学者沈复(太史司笔砚,字三白,《浮生六记》作者)等出京。同年闰五月二日,他们从福建出发,分乘二船一同前往琉球国。五月十一日,“始出五虎门。向东一望,沧茫无际,海水作葱绿色,渐远渐蓝。”五月十二日,过淡水。五月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十五日午刻,遥见远山一带,如虬形,古名琉虬,以形似也……”。

此段文字的记载,是中国拥有钓鱼台(即钓鱼岛)主权的铁证。据悉,文字中清楚地记录了沈复等人于嘉庆十三年五月十三日辰刻见到钓鱼台(即钓鱼岛),随后祭天后(妈祖),顺利过了黑水沟(即中流海沟),于十四日早隐隐看见姑米山,才进入琉球国界。

发现及考证

2005年秋,一个星期六的清晨,彭令来到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一个偏远的地摊上,被一本外表破烂、封面写着《记事珠》的手抄本吸引。本子破烂,但里面的字却写得好,开价很高。几番讨价还价后,彭令才高价将该书买到了手。连续多天的辨别后,彭令惊奇地发现,他无意中购得的古书,竟然是清代中期著名学者、书法大家钱泳的“笔记本”。

此后,多次相约后,彭令将古书呈送给著名古文献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审鉴,辛教授认同彭令的查证结果。2006年,彭令拿着经辛德勇鉴定的《记事珠》到中国书店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公开拍卖,但因没有合适的买家,古书稿流拍。

拍卖会结束,彭令又拿着书稿,找到天津古籍版本专家张振铎,将破烂的书本大体分为杂记、金石字画、《履园丛画》草稿及信札底稿四部分,并请高手装裱成册。

彭令开始逐字逐句查证。翻阅《记事珠》中的杂记部分《册封琉球国记略》时,他见文中提到齐鲲、费锡章、沈复等清代人物。

逐一查证这些人物,彭令惊奇地发现,钱泳所抄录的嘉庆十三年有关人员出使琉球的文字,极可能是沈复《浮生六记》卷五的佚文。网购来多达百余斤相关书籍资料,并参考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蔡根祥教授《浮生六记》的研究成果,彭令了解到,《浮生六记》在沈复身后才刊行于世,但不久即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光绪三年才被人偶然在苏州发现,但“六记已缺二”。其后流传的所谓《浮生六记》足本,后两记均为伪作,这让他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往返于国家图书馆、搜寻众多关于《浮生六记》的资料,直至联系蔡根祥等一批专家学者,彭令求证出钱泳抄录的6200多文字,正是沈复的《浮生六记》第五记《中山记历》(原名为《海国记》)中的内容。

2012年3月12日,依据彭令的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专门出版新增补的《浮生六记》。在该书的出版说明中,特地指明:可喜的是,最近有收藏者发现了沈复同时代人,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钱泳的《记事珠》手稿,其中有关于沈复和《浮生六记》的重要文献。特别是《册封琉球国记略》一篇,更被多位学者认定为抄录失传的《海国记》的初稿本。

2006年春季拍卖会后不久,彭令接到香港一位神秘人电话,表示愿出高价希望他转让。行家们的出手,更让彭令加深了对《记事珠》的研判,远在台湾高雄的蔡根祥教授,更是在自己研究的同时,积极支持彭令的研究。

考证过程中,曾经在轰动一时的“香港龚如心遗产纠纷案”中进行文字鉴定的我国著名文检专家担当技术顾问,确证《记事珠》与举世公认的钱泳书法“俦游纪胜”为同一人书写。专家同时作出判断,钱泳与沈复为同时代人,他亲眼目睹了《浮生六记》并作了抄录。

随着研究考证的深入,《记事珠》中浮现出失传已久的《浮生六记》中第五记初稿《海国记》。惊世的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让这本手抄本成了众藏家甚至日本许多人士青睐的珍品。2008年,在多位行家高价购买《记事珠》不成后,一位神秘收藏者表示,沈复与他同为苏州人,他愿出60万元收购此书,并提出要捐给苏州博物馆。 但彭令多方打听,苏州博物馆根本不知道这件事。2009年年底,日本的一位藏家也给彭令打来电话,开出的价格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彭令当即拒绝。

相关链接

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一生没有考取过功名。公元1808年(嘉庆十三年),朝廷下旨册封琉球国王,派遣太史齐鲲为正使、侍御费锡章为副使,沈复作为太史的“司笔砚”一同前往。后来,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记述了大清使团此行中途经钓鱼岛的见闻,本是作文自娱,却无意间反映了200年前国家疆界的真相。

钱泳: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江苏无锡人。长期做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工诗词,善书画。即便在今天,他的墨宝亦随处可见,如扬州的明月楼,常熟的钱牧斋墓,不一而足。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兰林集》《梅溪诗钞》等。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清朝上海报人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 《浮生六记》的残稿,只存四卷,交给王韬,以活字版刊行于1877年。《浮生六记》问世以来,不仅得到了百姓的喜欢,而且也为文人所推崇,有“小红楼梦”之称。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俞平伯曾评此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