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1 10:25
《论共同自由》是2013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图书,作者是柯华庆。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们不仅仅富裕了,我们的自由也在逐步扩大。富裕为自由提供了物质基础,共同富裕为共同自由提供了保障,同时自由也对富裕提供了引擎,社会主义本质应该是共同富裕基础上的共同自由。共同自由问题不仅仅是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理论问题,本书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共同自由的正当性和可实现性,提出不同于密尔的新自由观——科斯式自由观。
1、罗尔斯:自由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
2、孔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柯华庆:每个人的基本自由权利不容许其他任何主体的侵犯,同时每个人的基本自由能力应该得到共同体成员的保障。
本书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共同自由作为社会自由的正当性和可实现性。我们区分个体的自由能力、自由权利和自由内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社会自由的基础。现实中不同主体的自由能力可以简化为:弱者、强者和更强者,国家可以说是最强者,三者之间的强弱关系是制度设计的基础。一般来说,强者希望摆脱更强者的束缚,而弱者渴望更强者的保护,强者追求消极自由,弱者追求积极自由。强者与弱者的合作是实现共同自由的前提,以“得大于失”的标准来建构自由权利体系是现代社会共同自由观的必然选择。以共同自由观所建构的是这样一个社会共同体:每个人的基本自由权利不容许其他任何主体的侵犯,同时每个人的基本自由能力应该得到共同体成员的保障。
柯华庆,江西彭泽县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以“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为座右铭,探索有趣的理论问题,偶有所得。著有专著《论共同自由》、《第三次变革》、《实效主义》和《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博弈分析》,《直觉主义逻辑的语义基础》;论文《中国学者:从经学到科学》,《理性之思想 自主之精神》等。译有《法律的经济分析》、《美国实用工具主义法学》和《博弈论导引及其应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柯华庆的《论共同自由》一书于2014年8月19日下午在上海书展召开了新书首发暨签售仪式,由新华传媒与上海三联书店联合举办。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的这首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通常我们会认为诗中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的无比珍视,自由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价值,甚至高于生命和爱情,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不自由,毋宁死”。然而,如果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诗中的自由并非作者的自由或者说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自由,而是他人的自由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自由。因为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已经失去,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对于个体而言,生命和自由是并存的,对于他人和社会整体而言,自由才是有可能用生命去换取的。也许我们一直以来都狭义的理解了裴多菲,诗中所要表达的更有可能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我们不惜牺牲生命和爱情,作者其实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写下了这首诗。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革命都源于一部分人群对另一部分人群的压迫,为了自由,被压迫的人群奋起反抗,一次又一次地革命推动历史走到了今天。可以说人类是将自由视为了最高价值,流血牺牲都在所不惜,这也正是裴多菲诗中所表达的。
与之相呼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自由:“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人类发展的终极假想就是要建立一个“共同自由”的人类联合体。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共产党宣言》视为最高“法典”,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常常被批判为极权式的、反自由的。在中国,毛泽东主张“反对自由主义”,邓小平则一直提醒要“警惕资产阶级自由化”,在西方这些说法被广为诟病,被视为中国缺乏自由的力证。到底什么是自由?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自由?这些都是今天的中国甚至全人类要回答的问题。
尤其是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等,唯独没有自由,那么是不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何处去的问题答案中没有自由这一人类最高价值呢?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上,邓小平曾经给出的答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经历了三十年共同贫穷之后,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无疑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所造成的两极分化已经成为中国的现实。当下的中国人好像是历史上最不满意现状的一代中国人,认为当前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中国人素以是否公平作为社会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患寡而患不均”和“均贫富”是中国的传统,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然而,共同富裕之后呢?
细究邓小平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本质,我们发现,经济标准是其中的唯一维度。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仅仅变成了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这显然有失偏颇,人的全面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社会是人的联合体,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是全方位的,仅仅有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发生了也一定是畸形的,正如今天的中国。前三十年的改革集中在经济领域,今天的状况大家有目共睹,除了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我们还应该追求社会公平和政治正义。我们的改革不仅仅应该有经济领域的改革,还应该有社会领域的改革和政治领域的改革。尽管某一阶段的改革应该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重,但是相应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应该跟上。否则会出现头重脚轻的不协调状态,共同富裕难以实现,或者即使实现了,人们仍然“心不平,气不顺”。归根结底,人是多维的,不仅仅有物质生活,而且有精神生活,不仅仅需要吃饭穿衣,还有求真、向善和审美等精神追求。今天的中国,深入全面的改革需要有更基本、更全面的价值追求,我们认为,那就是以共同富裕为基础的共同自由。
事实上,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们不仅仅富裕了,我们的自由也在逐步扩大。富裕为自由提供了物质基础,共同富裕为共同自由提供了保障,同时自由也为富裕提供了引擎,甚至可以说富裕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所创造的,是自由的产物。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极大财富,但它还是被人们所诟病,资本主义国家本身也在寻找着新生之道,其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关注更多的是资产阶级的富裕和资产阶级的自由,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的结局。而社会主义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就因为我们将在经济上实现共同富裕而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实现共同自由。
共同自由问题不仅仅是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理论问题,本书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共同自由的正当性和可实现性,提出不同于密尔《论自由》的一种新自由观,称为科斯式自由观。我们需要解决下列问题:自由是什么?谁的自由?何种自由?共同自由如何可能?共同自由如何实现?
第一章自由:能力、权利与内心
1.1.有限自由意志论
1.2.自由的三重含义
1.2.1.自由能力
1.2.2.自由权利
1.2.3.自由内心
1.2.4.自由能力与自由权利的关系
1.3.积极自由权利与消极自由权利
1.3.1.哲学探讨
1.3.2.现实实现
1.4.共同自由权利
第二章自由的主体性与社会性
2.1.社会问题的主体思维
2.2.自由能力的三主体模型
2.3.谁的积极自由权利?谁的消极自由权利?
2.4.合作的社会
第三章科斯式自由观
3.1.三个时代的自由观
3.2.社会性即外部性
3.3.科斯式自由观与庇古式自由观
第四章共同自由原理
4.1.共同富裕是共同自由的基础
4.2.自由能力制衡原理
4.3.制度侵权理论和偶然性
4.4.自然与社会平衡原理
4.5.中庸原理
第五章实现共同自由之路
5.1.共同自由是一种价值
5.2.知行合于效
5.3.民主与自由权利
5.4.宪治与自由权利
5.5.法治与共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