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1:29
诺卡菌属( Nocardia)是一群需氧性放线菌,多为腐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有51个菌种,对人体致病的主要有3种:星形诺卡菌(N.asteroides)、巴西诺卡菌(N. brasiliensis)和豚鼠诺卡菌(N. cavae)。其中星形诺卡菌在我国最常见,致病力最强。所致疾病称为诺卡菌病,常表现为肺部化脓性炎症与坏死,严重者可通过血流播散至全身。
形态与放线菌属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革兰染色阳性。部分诺卡菌抗酸染色呈弱阳性,但如延长脱色时间则变为阴性,据此与典型的结核杆菌相区别。诺卡菌属为专性需氧菌,能形成气生菌丝。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或沙保培养基上于室温或37℃均可生长。但繁殖速度慢,一般需5~7天可见菌落。菌落可呈干燥或蜡样,颜色黄、白不等。诺卡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浮于液面,液体澄清。
诺卡菌感染主要为外源性感染。星形诺卡菌主要经呼吸道或创口侵入引起化脓性感染,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AIDS患者、肿瘤患者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此菌常侵入肺部,主要引起肺部的化脓性炎症与坏死,症状与结核相似。诺卡菌易通过血行播散,约1/3患者引起脑膜炎与脑脓肿。在皮肤创伤,可形成结节、脓肿、慢性瘘管。在病变组织和脓汁中可见黄、红、黑等色素颗粒,即诺卡菌的菌落。巴西诺卡菌可经伤口侵入皮下组织,引起慢性化脓性肉芽肿,表现为脓肿及多发性瘘管,感染好发于腿部和足,称为足菌肿( mycetoma)。
1.涂片镜检仔细检查脓、痰或其他渗出液、分泌物标本中是否有色素颗粒,将其涂片或压片进行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见有革兰阳性和部分抗酸性分枝菌丝,则可初步确定为诺卡菌,但应注意与结核分枝杆菌相区别。
2.分离培养标本接种分离可用沙保培养基或脑心浸液琼脂平板,置37℃培养。因星形诺卡菌在45℃时可生长,故温度有初步鉴别意义。培养2~4天后有小菌落缓慢出现,淡黄色粗颗粒样,边缘陷入培养基中,表面干燥,白色或淡黄色。时间延长则菌落皱折、堆叠如皮革样,表面有天鹅绒样气中菌丝体。另外,诺卡菌入侵肺部后在巨噬细胞等免疫因素的作用下可变为L型。因此,常需反复检查才能证实。
3.生化鉴定,也可利用AP20等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
4.其他检查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
诺卡菌病多为外源性。皮肤感染通常与外伤有关,肺部及播散性感染多与宿主免疫缺陷有关。致病菌的毒力和宿主免疫状态决定病情走向和临床类型。巴西诺卡菌致病力较强,可引起健康人或动物的暴发流行。鼻疽诺卡菌毒力最高,可侵入脑、肺部、皮肤,且常对三代头孢及磺胺耐药。豚鼠诺卡菌毒力最弱,主要引起局部疾病,如足菌肿。
(1)原发性皮肤感染:损害可类似于蜂窝织炎、脓疱疮与脓皮病,并可形成皮肤淋巴管型,类似孢子丝菌病。一般健康人可自愈,少数病人将发生多发性皮下脓肿,并可引起血行播散。少数原发皮肤感染将进一步发展至皮下组织,引起足菌肿。
(2)诺卡菌足菌肿:表现为无显著自觉症状的慢性局限性皮肤肿胀,累及皮下组织、筋膜和骨骼,有窦道形成,窦道脓液中常见白色或黄色的颗粒,可形成组织破坏、畸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暴露与易受外伤的手、足部多见。损害主要自局部向周慢延伸,少数可经血行扩散引起内脏感染。多见于农村耕种方式落后和污染机会较多人群。
诊断当有肺、脑或其他内脏及皮肤炎症性损害而原因不清楚时,应考虑本病,确诊主要靠实验室检查,找到病原体。皮肤诺卡菌病应与皮肤结核、孢子丝菌病及放线菌足菌肿等鉴别。诺卡菌足菌肿应意与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皮肤结核和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诺卡菌病首选磺胺类,磺胺达嗪对本病有特效,6~10g/d,也可选择磺胺嘧啶4~6g/d、复方新诺明2g/d,首次加倍。用药应持续到皮损消退,常需数月至半年以上。磺胺药过敏者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阿米卡星以丛胺培南/西司他丁。通常诺卡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和妥布霉素耐药。免疫力低下者应配合支持疗法与免疫增强药。有脓肿形成者应及时切开引流或局部清创处理。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奴卡菌属于三类,BSL-2。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
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
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
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