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5 19:43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懂得预防、监督的同时,当学生不当行为将现或乍现,班级秩序略趋浮动时,能及时巧妙地处理,就会将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有学生自身、教师和外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人际沟通策略和强化策略加以处理。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懂得预防、监督的同时,当学生不当行为将现或乍现,班级秩序略趋浮动时,能及时巧妙地处理,就会将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坎吉罗西(cangelosi,1993)将中、小学最常见的问题行为总结为两种:不合时宜的讲话(包括过多的讲话、不按顺序的讲话、不必要的讲话),和不合时宜的活动(包括搞笑、离开座位);奎伊(quay,h.c)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表现为退缩行为,如忧心忡忡、缺乏信心和兴趣、心神不安的等)、行为型(具有对抗性、攻击性和破坏性等特征,如怪叫、起哄、动手动脚等)、情绪型(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边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如过分依赖他人、心事重重等)。
中国学者(如柳夕浪,1998)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型的攻击性行为(如打骂他人、推撞、追逐等)和内向型的退缩性行为(如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离群等)。还有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有学生自身、教师和外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的原因:
需要是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试图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结果。德雷克斯(dreikers),格伦渥德(grunwald)和拍普(pepper)(1982)提出,不管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做出的不良行为是为了满足四个基本需要:想引起他人注意、想显示自己的力量、寻求报复和想要逃避失败。
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不仅仅是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事实上,教师也要负相当一部分的责任。首先,教师的教学准备不足、教学能力欠缺恐怕是最常见的因素。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或根本不备课,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表达能力差,缺乏活力。这样的课堂很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课堂问题行为。其次,教师教育观、学生观的偏差也会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如教师把分数作为唯一目标,重智轻德,搞题海战术,歧视差生等,都容易引起学生厌倦情绪,产生逆反行为,甚至对抗行为。最后,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对问题行为的解决方式不公平,这种行为也会继续发生。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除了取决于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因素外,还与外界环境有关,具体包括了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和课堂内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不和家庭的孩子以及专制型、放纵型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也并非都是积极、正向的。一些暴力、色情、凶杀、追求感官刺激等内容充斥学生周围,部分学生受这些内容影响,盲目模仿、尝试,并把这类行为延伸到课堂。除此之外,课堂内部环境中的温度、色彩、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和课堂心理气氛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1、人际沟通策略
作为一种课堂管理策略,人际沟通旨在实现师生真诚地理解彼此行为的真实理由,消除师生之间因交流而出现的对彼此行为的误读,并达成对彼此行为的谅解与共识。课堂管理的人际沟通策略主要包括倾听和诉说、信任和责任等环节。人际沟通的关键在于:积极地倾听,了解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真实原因;信任学生有改进自己行为的能力,并让其承担起行为改进的真实责任。
2、强化策略
作为一种课堂管理策略,强化的基本假设是:课堂行为是强化的产物。课堂行为的维持或矫正,可以通过对强化的操纵实现。主要是正强化和负强化的相互转化。因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一旦得到鼓励或赞扬,就会得到强化,并逐步巩固下来,这是正强化。同时,通过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有意忽视课堂问题行为可以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这是负强化。通过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相互转化,实现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具体方法有很多,当学生产生良好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表扬、身体接触(如摸摸头、排排肩膀等)、提供较好条件或更多机会等方式鼓励和强化学生;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可采用转移学生注意、移除媒介、有意忽视、信号暗示、使用幽默等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对于一些较严重而又难以制止的问题行为,可适当采用一些惩罚措施。
总之,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应根据具体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后果,选择适宜的方法、策略,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