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3 09:19
谢进杰,1978年12月生,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山大学法律评论》(学术集刊、季刊)主编、《地方立法研究》(学术期刊,双月刊)副主编、中山大学司法体制改革研究中心(广东省法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人权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四川大学法学学士(2001)、诉讼法学博士(2006),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2010-201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爱德华兹研究员(2010-2011),先后任中山大学法学讲师(2006)、副教授(2008)、教授(2016),曾首批入选中央“双千计划”挂职任广东省番禺监狱副监狱长(2013-2015)。
法学学士(四川大学,2001年)
法学博士(四川大学,2006年)
法学讲师(中山大学,2006年)
法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2008年)
法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2016年至今)
法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
爱德华兹研究员、访问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2010-2011年)
《刑事诉讼法》《中国司法:改革与实践》《司法文书》《法庭辩论》《模拟刑事诉讼》、硕士生课程《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人权法》《法律方法》《学术前沿讲座》,博士生课程《诉讼法学原理》;并担任本科生学术导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及专职研究员合作导师。
《刑事审判对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43万字)、《无罪的程序治理——无罪命题在中国的艰难展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36万字)、《最高法院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51万字)、《公正审判:欧洲刑事诉讼传统与欧洲人权法院》(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18万字)、《程序理想的发生——新中国刑事程序观念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报告,2013年,66万字)等,并在《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有《如何对待嫌疑人与被告人》《认真对待无罪命题》《论审判对象的生成》《审判对象的运行规律》《律师会见与交往理性》《透视与反思:刑事辩护的困惑》《论禁止重复追诉的机理》《判决功能的阐释:纠纷解决与社会治理》《案例引证的动力、空间与限度》《问题与范式:最高法院制度化研究》《欧洲国家宪法法官制度初论》《绩效考评、司法规律与潜规则》《重新认识“合宪性”的意义》《宪政司法与司法宪政》《转变中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迈向心无旁骛的学术国度》等多篇学术论文。
《思想与实践:解读中国传统法制》《迈向法律实践研究的交叉学科图景》《法治主义与司法治理》《理解植根于实践的法律》《治理的逻辑与经验:法与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欲求与回应:‘对症下药’的制度改造?》《比较法与时空条件下的司法》《比较法与国际视野下的海洋法》《土地征收的概念、模式与规则》《人权革命:话语与实践》《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暨法学院35周年院庆学界校友专号》《地方立法的空间、模式与经验》《中国司法的体制改革》《羁押必要性审查:以广州实践为例》《国际法治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私权保护的多维构图》《罪刑治理的逻辑、体系及限度》《依法治国与全球治理》《利益、风险与诉讼救济》《基于案例的法律经验研究》《信任、责任与司法改革》《侵权与犯罪之间的制度选择》《规范、案例与裁判规则》《科技革命对司法的影响》《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下的“未入额”问题》等多卷学术专辑,并撰写发表《关于法学学术研究的倡导(系列)》(《迈向法律实践研究的交叉学科图景》《致力于改造社会的法学研究》《警惕两种“边缘”现象》《认真对待比较法的基础与可行性》《探寻贴近社会生活实践的立法》《迈向心无旁骛的学术国度》)。
2010
36.《转变中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以<法学研究>(1978-2008)为主要样本》,载《东吴法学》第20卷(2010年,第187-228页)
35.《论指令再审》,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7期(第55-59页)
34.《“重新审判”:实践与法理的阐释》,载《东南司法评论》第3卷(2010年)
33.《绩效考评、司法规律与潜规则》,载《中国社会科学报》第77期第10版(2010年4月6日)
2009
32.《中国刑事审判对象的实践与制度》,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0卷第2辑(2009年,第499-519页)
31.《刑事审判对象制度的架构与模式》,载《法学之道——中山大学法学院复办30年纪念文集》(2009年,第175-200页)
30.《论审判对象的历史变迁》,载《岭南学刊》2009年第3期(第56-61页)
29.《论审判对象的生成——基于刑事诉讼合理构造的诠释》,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第92-109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9年第7期(第31-49页)
28.《“存疑,有利于被告”之制度化及其实践》,载《公民与法》2009年第1期(第34-40页)
2008
27.《论禁止重复追诉的机理》,载《刑事法评论》第23卷(2008年,第200-218页)
26.《刑事起诉书记载制度评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5期(第111-116页)
25.《程序差别与审判对象》,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88-93页)
24.《刑事审判对象变更机制实证考察》,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87-93页)
2007
23.《问题·学术史·方法——刑事审判对象理论导论》,载《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6卷(2007年,第90-117页)
22.《重新认识“合宪性”的意义》,载《人大研究》2007年第9期(第36-39页)
21.《审判对象的运行规律》,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96-115页)
20.《论被告人的处遇》,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4期(第32-43页)
19.《审判对象变更机制述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4期(第56-62页)
18.《论审判对象的变更及其控制》,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12-118页)
2006
17.《宪政司法与司法宪政》,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43-46页)
16.《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中国的建构》,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43-48页)
15.《被告人最后陈述制度构造原理》,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61-68页)
14.《问题与范式:最高法院制度化研究》,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55-67页)
13.《我国民事诉讼法法典体例的反思与重构》,载《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与张嘉军合作,第24-31页)
2005
12.《“疑罪从无”在实践中的艰难展开》,载《犯罪研究》2005年第6期(第42-46页),详稿《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疑罪从无”的双重分析》载《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1卷(2005年,第465-486页)
11.《欧洲国家宪法法官制度初论》,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33-38页),详稿载《公法评论》第3卷(2005年,第347-364页)
10.《作为宪政实践机制的合宪性审查》,载《行政与法》2005年第11期(第104-106页)
9.《终止刑事案件与刑事追究制度及其启示》,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7期(第41-44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5年第7期(第74-77页)
8.《侦查中止问题及其制度建构》,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4-76页)
7.《撤销案件制度研究》,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26-130页)
2004
6.《同构与分化:违宪审查制度的理念剖析》,载《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6期(第125-127页)
5.《律师会见与交往理性》,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第106-109页)
4.《在历史、模式与理念之间——通过最高法院与宪法法院的合宪性控制》,载《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26-35页)
3.《困境与进路:中国语境下的律师会见制度》,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47-51页)
2003
2.《“疑罪从无”原则的证据学之维》,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54-59页)
1.《透视与反思:刑事辩护的困惑——以律师会见制度为基点》,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1-37页)
9.主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爱德华兹研究员学术基金项目《The Emergent Regime of the Pursuit of Procedural Justice in China -- Social Transformation, Legal Practice and Public Opinions.》(2010-2011年)
8.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刑事程序模式研究》(2010-2012年)
7.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变革社会的程序理想——建国以来的刑事程序建设与实践研究》(2009-2011年)
6.主持国家留学基金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宪政型刑事程序的构造》(2009-2011年)
5.主持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无罪的法理与实践——以无罪裁判为中心》(2007-2009年)
4.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刑事审判对象问题研究》(2006-2009年)
3.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体系的完善》(左卫民教授为首席专家)子项目《人民法院解决纠纷机制的完善》(2005-2009年)
2.以第一参加人参加广东省立法规划项目《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2007-2008年)
1.以第一参加人参加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暨美国福特基金项目《最高法院比较研究——以中国最高法院为基点》(2002-2004年)
受聘为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四川大学法律实证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等,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等项目评审专家,担任《交大法学》《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期刊审稿专家,担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中国立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广东省诉讼法学研究会等学术协会成员、理事、常务理事等职务;兼职(刑辩)律师,受聘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案例研究专家、广东省律师惩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广州市普法讲师团讲师、广州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广东省番禺监狱狱政公开监督员、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学术研讨智库专家、汕头市人民政府法律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共汕尾市委法律顾问专家、广西柳州市人民检察院特邀理论研究员、四川省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法律援助律师人才库专家、为你辩护网专家顾问等等国内多家法院、检察院、监狱、政府单位特邀研究员或决策咨询专家。
2023年5月6日,入选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推荐候选人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