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2 13:29
现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分会常委、上海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感染性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卫生部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新药评审中心评审专家,以及《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等编委。
1963年12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传染病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05月-2002年04月在美国德州医学中心贝勒医学院内科系进行肝脏病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10月-2003年02月以访问科学家再次赴美国德州医学中心贝勒医学院内科系肝脏病实验室从事病毒性肝炎的基础研究。
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委员、上海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慢性肝炎防治研究中心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病临床质量控制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非典”防治临床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肝脏》等多家杂志编委。
多年来主要从事传染病学专业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着重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研究。先后参加了国家卫生部“七五”、“八五”重型肝炎攻关课题,对重型肝炎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进行了系列研究,建立了鸭肝炎动物模型,并进行病毒性肝炎药物的筛选。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上海市高校青年基金一项、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计划、上海市白玉兰人才基金计划、上海市科委、上海二医大中青年学术骨干计划等多项课题。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方面,研究了肝细胞凋亡在急性肝坏死发生机理中的重要作用,在肝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研究了钙离子信号与内质网、线粒体在调控肝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主从关系,并阐述了内质网应激作为肝细胞凋亡的新途径在一些肝脏疾病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索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提出一系列干预策略,包括核酶、小分子干扰RNA等。
已连续五年参加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其学术文章“Effect of 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 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induced caspass-12 activation ”以第一作者发表在美国《HEPATOLOGY》2002.36卷.第三期592-601上(SCI收录9.8分),并于2001年被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第52届年会大会主席评选为优秀壁报。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熊脱氧胆酸在抗肝细胞凋亡中存在一个新的作用模式,在国际肝病界得到高度评价,2002年11月,著名肝病专家Neil Kaplowitz教授将本研究作为肝脏病学最精彩内容之一引用在《HEPATOLOGY》36卷第五期的“HepatologyHighlight”栏目中。“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的研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先后在《HEPATOLOGY》、《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CANCER LETTER》、《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和《肝脏》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重型肝炎》、《器官移植》、《分子生物学和疾病》等专著共6部,副主编国家级继续教育用书《重型肝炎治疗新技术》。
研究成果获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奖。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