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陵

更新时间:2024-09-19 15:49

贞陵,陕西关中十八唐帝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兴隆镇仲山,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宣宗李忱的陵寝。

历史沿革

大中十三年八月七日(859年9月7日,此为《旧唐书》记载;《新唐书》则记为八月十日,即今9月10日),李忱在京师长安大明宫咸宁殿驾崩。

唐大中十四年(860年)二月,唐懿宗安葬宣宗于贞陵。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起数年间,贞陵等多数唐陵地宫被温韬聚众盗掘一空。

后唐同光三年(926年)六月,后唐庄宗下诏修掩关中唐陵。

1984年8月24日至9月14日,泾阳县文教局对贞陵进行了勘查钻探。

建筑格局

陵园综述

贞陵陵园依山势构筑夯土城垣,东西窄,南北长,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陵园四隅建角楼。朱雀门(南神门)外设神道,长505米,宽68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在南约1.5千米处筑鹊台1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门外南偏西有陵园附属建筑遗址。鹊台西北方发现下宫遗址。陪葬墓情况不详。

建筑遗址

贞陵陵园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约3300米,东西宽约1950米。现尚存四隅角楼基址、东神门和北神门址以及局部地段的夯土墙基。东南角楼基址呈曲尺形,长、宽各12米,残高2米;其余3个角楼基址大小相近,底径均约14米,残高3米。东、北二神门址均宽约12米,北神门址附近遗存石门墩、石像座各1对。城垣墙基断续可见,基宽3米,夯土层厚11~16.5厘米,夯窝径约10厘米。现存东、南、西、北墙基最长的一段分别为1400米、380余米、1500余米、1000余米,其中南、北墙基分别横跨两条山谷。

献殿遗址位于陵园朱雀门内。范围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0米。地面散布大量板瓦、筒瓦残片及屋脊构件等。

青龙门阙台遗址系陵园东门外阙台遗址,位于门址东38米。现存南、北二阙址,间距36米。两阙址均底长23米,宽19米,高约12米,夯层厚8~10厘米。周围散布残板瓦、筒瓦及残砖等。

白虎门阙台遗址系陵园西门外阙台遗址,位于门址西20余米。现存南、北二阙址,间距约30米。两阙址均底长18米,宽12米,高约10米,夯层厚8~10厘米。附近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

玄武门阙台遗址系陵园北门外阙台遗址,位于淳化县石桥乡石马坪村南。玄武门址位于陵园北城垣偏西部,东西宽12米,附近散见石门墩、石像座各1对。门址北约24米处,存有东、西二阙址,间距约24米。东阙址底长25米,宽14.6米,高8.2米;西阙址底长24米,宽14.8米,高8.5米。

朱雀门阙台遗址系陵园南门外阙台遗址,位于门址南约40米。现存东、西二阙址,间距约108米。东阙址底长18米,宽8米,高4米;西阙址已近平毁。夯层厚8~10厘米。地表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

乳台遗址系神道南端阙台遗址,北距朱雀门址482米。20世纪70年代调查时,存东、西二阙址,间距148米。两阙址均底长约20米,宽14米,高4.5米,夯层厚8~10厘米。今东阙址尚存,西阙址仅余残迹。地表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

鹊台遗址系陵园南门外第三重阙台遗址,北距朱雀门址1982米。现存东、西二阙址,间距约100米。两阙址均底长16米,宽10米,高4.5米,夯层厚度8~10厘米。附近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

下宫遗址位于鹊台遗址西北约200米。范围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约200米。地面及断崖堆积有大量残板瓦、筒瓦、残砖及菊花纹瓦当、莲花纹方砖等。遗址南立有“大宋新修唐宣宗庙碑”1通。

祭坛遗址位于朱雀门址南偏西约8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地表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及残砖等。另有仆倒的白石雕像2尊,均缺首,服饰相同,身着袍,腰束带,足蹬圆头履;分别残高1.2米、1.35米,下有长方形座。

文物遗存

陵园石刻

贞陵陵园四神门均有石狮,共4对,每神门外各置1对。除1对位于白虎门西325米的山梁上外,余均置于各神门外8~9米处,每对间距14~22.4米。皆蹲踞状,高1.58~1.8米;石座长1.33~1.43米,宽1.05~1.10米,高0.25~0.32米。朱雀门外左侧牡狮完好,右侧牝狮残损严重。牡狮头圆,卷毛,合口,颧骨突出;牝狮披毛,张口,怒吼状,尾从左腿上部卷出,毛纹疏朗。玄武门阙址北有石仗马,原为3对,分东、西二列向北排列,两列间距约24米。现尚存2对,第1对南距玄武门址55米,第2对南距玄武门址79米。石马高1.62~1.72米,长1.92~2米,均雕有鞍、镫、攸勒、铃铛,下有座及础石。

神道石刻

神道石刻现存23件,均为青石质。自乳台阙址北24米处起始,分东、西两列向北排置,两列间距68米。依次为:华表1对,通高8.06米,覆莲座,八棱柱身,宝珠顶。向北22米为翼马1对,马高2.8米,身长2.83米,颈部以下雕卷云纹双翼,东侧马身有独角。再北22米为鸵鸟1件(东列),浮雕于石屏上,画面残损严重,屏高1.55米,宽1.97米,厚0.46米,屏面饰满浮雕山石。再北22米为递次向前排列的仗马3对,每对亦隔22米;马高1.75米,身长2.05米,背置鞍鞯,披障泥,尾下垂,有3件马背凿有10多个圆窝。再北22米为递次向前排列的翁仲6对,每对亦隔22米,均为立姿,身高2.47~2.88米;东列文官,着冠,穿宽袖长袍,足蹬三梁履或圆头履,双手执笏于胸前;西列除南数第二尊为文官外,余均为武官,着冠,穿广袖长袍,足蹬靴,双手拄五节剑,其中北端一尊深目高鼻,颧骨突出,两腮留须,似为胡人。

研究价值

贞陵是晚唐帝陵的代表,陵园布局基本上承袭了“因山为陵”的原有格局,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如陵园西城墙北段,在山巅自然石崖上开凿小道,以利用山梁东侧特有的悬崖峭壁来代替土筑夯打的城墙;在陵园石刻方面,内城白虎门外的蹲狮,雄踞于门阙之外的山梁上,距白虎门325米。各类石刻的形制与组合、虽然遵从了此前的泰、建、崇、庄等帝陵,但形体已见差小,雕工拙朴、粗疏。特别是司马道两侧的石人像,既无中唐帝陵精细圆和的资质,也没有盛唐帝陵粗壮魁梧的气势,更没有初唐帝陵古朴新奇的风格,反映了唐王朝政权根基溃败,国势衰竭的景象,成为亡国前夕窘迫荒凉的写照。

保护措施

1956年8月6日,贞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贞陵的保护范围。

2001年6月25日,包含贞陵在内的唐代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27日,包含贞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16年10月31日,包含贞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含唐顺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三五”专项规划》“十三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19年4月24日,包含贞陵在内的唐代帝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1年10月12日,包含贞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含唐顺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位置

贞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兴隆镇北仲山。

门票

贞陵全年24小时免费开放。

交通

贞陵没有直达车辆,游览须自驾或包车、租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