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笈从师

更新时间:2024-07-03 20:54

指一个人学问已经很深了,还去拜师的意思。

原文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③成?”或④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⑤,削荆⑥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⑦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⑧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⑨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⑩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解

任末:东汉人,学识渊博。②笈:书籍。③以:凭借。④或:有的时候。⑤庵:茅草小屋。⑥荆:一种带刺的灌木。⑦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⑧悦:敬佩。⑨易:交换。⑩虽:即使。

译文

任末14岁时,就背着书籍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光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录他的事情。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他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生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任末简介

字叔本,蜀郡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人,东汉学者,经学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字汉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阳游学。他通晓《五经》,对西汉齐人辕固生所传《诗经》特别有研究,在洛阳教授生徒达十余年。其一生事迹感人至深。

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师,常背着书箱,不怕路远和险阻到处求学,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下,削树枝作笔,汲树汁当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

任末不仅刻苦好学,而且还以爱友尊师闻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车(古时一种独轮小车)载上棺木,亲自推着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古代风俗,人死于异乡,不能归葬祖茔,对死者或死者家属,都是一件遗恨终身的大事。任末出于对朋友的至诚,不顾路途坎坷,栉风沐雨地推车送友人尸骨还乡,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义举,由此传为美谈。

以后,任末回到家乡,蜀郡守曾聘请他做管理全郡总务的功曹史

启示

我们要好好的读书,多看名著,增长知识,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在这种条件下,任末能坚持学习,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回报老师的付出,父母的辛苦。

作者

王嘉(?-390),字子年,陇西安阳(治今秦安县东)人。是当时的一个方士,滑稽好语笑。王嘉初隐居于东阳谷(今秦安县兴国古城、兴丰乡),凿崖冗居,有徒弟数百人。石季龙之未(348),由于战乱,王嘉丢下徒弟到长安,潜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他的徒弟寻着他的遗迹也到达终南山,他又迁隐于倒兽山(今陕西临潼新丰镇南)。苻坚屡次征召他出山做官,他都没有答应。后被逼无奈,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冬入长安,居于宫中外殿。王嘉“能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所以公侯以下,都到王嘉处参拜,询问世事。太元十一年(386),姚苌入长安,仿效苻坚的做法,在礼节和待遇上都超过了苻坚对王嘉,并逼迫王嘉随从他,每件事情都要向王嘉询问。当归姚苌和苻登相持战争,姚苌问王嘉:“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王嘉回答说:“略得之。”姚苌愤怒地说:“得当云得,何略之有?”于是一气之下便杀了王嘉。但后来姚苌死后,事实上确实是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掉苻登的。遗憾的是姚苌不曾听懂王嘉的话,怒气之下杀了不该杀的人。

王嘉的主要作品有《牵三歌》和志怪小说拾遗记》(一名《王子年拾遗记》)。《拾遗记》原书19卷,220篇,由于苻秦之际的战乱,典章散失。南朝梁代萧绮缀拾成文,合为一部,改编为10卷,今行于世。《拾遗记》中的一些篇段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初具短篇小说规模。王嘉可谓中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