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子

更新时间:2024-07-22 19:44

《责子》是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当作于陶渊明四十多岁时,诗人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流露出诗人对儿子的骨肉深情,反映了诗人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全诗感情深厚率真,语言风趣幽默。

作品原文

责子⑴

白发被两鬓⑵,肌肤不复实⑶。

虽有五男儿⑷,总不好纸笔⑸。

阿舒已二八⑹,懒惰故无匹⑺。

阿宣行志学⑻,而不爱文术⑼。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⑽。

通子垂九龄⑾,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⑿,且进杯中物⒀。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责子:对儿子的责备、批评。

⑵被(pī):同“披”,覆盖,下垂。鬓(bìn):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

⑶肌肤:指身体。实:结实。

⑷五男儿: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这首诗中皆称小名。

⑸好(hào):喜欢,爱好。纸笔:这里代指学习。

⑹二八:即十六岁。

⑺故:同“固”,本来,一向。一作“固”。无匹:无人能比。匹,字形近于“二”、“八”之合,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法。

⑻行:行将,将近。志学:指十五岁。用“志学”指代年龄,是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人遂以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⑼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情。文,指读、写诗文。术,指写字、算术一类。

⑽“雍端”二句:雍、端是两个孩子的名字,都是十三岁,可能为孪生兄弟或异母所出。六与七,六加七等于十三,这里用了数字的离合。

⑾垂九龄:将近九岁。垂,即将到。觅:寻觅,寻找。

⑿天运:天命,命运。苟:如果。

⒀杯中物:指酒。

白话译文

白发覆垂在两鬓,我身已不再结实。

身边虽有五男儿,总不喜欢纸与笔。

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

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

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东晋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当时陶渊明四十四岁。陶渊明写过《命子》,晚年又作《与子俨等疏》,部分诗篇也流露了亲子之情;在感到五个儿子都与自己的期望相距较远时,又写了这首责子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先说自己老了:“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这两句写老相写得好,特别是后一句说自己肌肤松弛也不再丰满了,这话少见有人道出。后面是写儿子不中用:“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总写一笔五个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下面分写:“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而懒惰无比。“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阿宣是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这里语意双关,到了“志学”的年龄而不志于学。“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雍、端两个孩子都十三岁了,但不识数,六与七都数不过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通子是老五,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它。“垂”与前“行”义同,都是将近的意思。这里用了“孔融让梨”的典故。《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谓孔融四岁时就知让梨。而阿通九岁了却是如此,可见蠢笨。作者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这两句意思是: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关于它的用意,后代的两个大诗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黄庭坚。杜甫的意见是认为《责子》此诗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予以否认。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诗的。但是,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认真、太着实了些。批评是有的,但诗的语句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这是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

名家点评

唐代杜甫《遣兴五首》其三:“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宋代黄庭坚《书陶渊明责子诗后》:“观渊明此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耳,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后世影响

陶渊明的《责子》诗对后世诗文创作的影响主要在于题材方面。用诗来描写儿女情态,首见左思娇女诗》,唐代不少诗人都写有这方面作品,陶渊明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对诗歌题材的扩大及日常化是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的。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