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恋红尘

更新时间:2021-11-23 14:05

贪恋红尘,读音:tān liàn hóng chén ,出处自唐·尹鹗 《金浮图》词,是十分留恋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的意思。

词语解释

词 目:贪恋红尘

拼 音:tān liàn hóng chén

基本解释: 十分留恋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

贪恋:十分留恋;深深依恋,非常迷恋。

【出处】唐·尹鹗 《金浮图》词:“贪恋欢娱,不觉金乌坠。”

【示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父亲宜及早回头,休得贪恋富贵。” 柔石《二月》四:“他贪恋这时田野中的雪景。白色的绒花,装点了世界如带素的美女。”

红尘:

1. 车马扬起的飞尘。

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唐 杜牧《过华清宫》诗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 秦观《金明池》词:“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只寻芳归去。”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三:“十丈红尘飞紫陌,掩关闲煞踏青屐。” 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方岩纪静》:“不施椽瓦,而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

2. 指繁华之地。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一:“缘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唐 王建《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 清 孙枝蔚 《春城曲》:“素纱软屏看不得,但云门外红尘好。”

3. 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

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绛阙,步瑶台,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谪下红尘也可哀。”

基本概念

一、“红尘”一词,指人间俗世之意。

古代时的“红尘”一词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中:“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并首先被佛家使用,在佛经中多处出现指凡俗尘世的“红尘”一词。《红楼梦》开篇阐述石头的来源时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这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正是来自佛家的神话故事。

二、人世间。

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携如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看破红尘

——这句话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词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所谓的看破红尘就是指要你有一颗包容万物的心 用你的那颗心去原谅众生,宽恕众生。 学佛的每一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的,也就是说你永远都看破不了

红尘,我们常认为看破红尘的意思就是什么都不想要了,不再眷恋世间,失去了感情,六根清净,所以一个人一旦看破红尘就会循道出家,而所有出家的人就是看破红尘的人。其实,什么才是真正的看破红尘呢?

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说到“尘”,我们即想起尘埃污浊。 西方容许穿着鞋子进入宗教场所,如犹太基督教堂。反观在东方的传统风俗里,每个人在进入屋子庙宇都必须先把鞋脱掉,不把鞋底的尘埃带进;以佛教的教义则是不把自己的烦恼带入别人的家庭或是神圣的庙宇。

诚然,看破红尘的真正意义就是知道、明了、体悟世间的实相。佛教认为我们是不可能在世间满足自己的追求与欲望。裟婆世界的本质是不圆满,是苦的;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有情与无情终逃不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命运。当我们深入了解无常现象,我们亦然体悟“无我”乃是一切万物的实相。这有别于西方传统的知识与信仰认知,如犹太基督教认为我们的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佛教认为看破红尘是洞悉与体悟世间的实相,而要追求永恒的悦乐则应该要看破红尘;看破红尘不是冷漠无情,六亲不认,而是在知性上体悟世间的本质:苦、无常、无我;在情感上不因执着而生起烦恼。更不因贪恋世俗的事而误了自己含有灵性的生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