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2 21:56

贷(拼音:dài)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说文解字》小篆,也见于《左传》等先秦著作。“贷”属形声字,古字形以“贝”表示钱财,“代”表声。“贷”本义是施予、给予,引申指借出。贷又有借入之义,由借入又引申为贷款。由施予义引申为宽恕,又引申为推卸责任等。

文字源流

形声字。“贷”字由“代”“贝”两部分组成,其中“”是形旁,上古时期的人们曾以贝壳为货币,因此“贝”在这里表示与钱财有关;“代”字则为声旁,指示读音。在小篆中,“代”字是从左上右包围“贝”字的(图1),隶书阶段则逐渐缩短“代”字的笔画(图2-4),整个字形趋为上下结构。

《说文解字》中说:“贷,施也。”段玉裁注:“谓我施人曰贷。”《广雅·释诂二》:“贷,予也。”可见“贷”的本义当是施予,侧重于以物予人。《左传·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夫人助之施。”“贷”和“施”常常前后连用,可见“贷”和“施”意义相近。“贷”在这类情况下指施舍救济,是在位者以物予民,它是无需偿还或不要利息的。

私有制兴起后,私人间粮食、财物的借贷逐渐盛行起来。这样一来,贷出的钱粮财物就由救济变为临时的接济了。这种接济式的贷与,过后是要偿还,甚至是要加倍偿还的。如此一来,“贷”的意义就由“施予”演变为“假借”了。《广雅·释诂二》:“贷,借也。”贷作为“借”义,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其一,借入。如《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贷者,谓从官借本贾也。”《汉书·主父偃传》:“家贫,假贷无所得。”其二,借出。如《左传·昭公三年》:“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潜夫论·忠贵》:“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贷”同时具有借入和借出两种相反的意思。语言学家把这种一个词兼含正反两方面的意思的现象叫作“正反同辞”。

“贷”还有一个同源分化词“貣(tè)”。“贷”是施于人,而“貣”是向人乞求。《说文》:“貣,从人求物也。”段玉裁注:“代弋同声,古者无去入之别;求人施人无貣贷之分。由貣字或作贷,因分其义,又分其声。”段玉裁认为上古“貣”“贷”是一对同声同义字,“貣”“贷”的分化是后来的事情。但既经分化之后,它们就产生了相对的分工。施物于人曰“贷”,从人求物曰“貣”。如《荀子·儒效》:“今有人于此,屑然藏千溢之宝,虽行貣而食,人谓之富矣。”“行貣”即行乞。若“貣”“贷”合用则泛指借贷。如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资本非能人人具足也,于是乎有贷貣。”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用“贷”来代替“貣”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史内貣、贷错出,恐皆俗增人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后来“貣”字完全被“贷”所取代,借入和借出义都由“贷”字来表示了。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六】【贝部】他代切(dài)

(贷)施也。从贝代声。

说文解字注

“施也”注:谓我施人曰贷也。

“从贝,代声”注:他代切。一部。

广韵

他代切,去代透 ‖ 弋聲代部(dài)

貸,借也。施也。假也。他代切。四。

康熙字典

【酉集中】【贝部】 贷

(dài)《唐韵》《集韵》《韵会》并他代切,音态。《说文》:施也。《广雅》:予也。《玉篇》:假也,借盈也,以物与人更还其主也。《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左传·文十四年》:尽其家贷於公,有司以继。

(tè)又《集韵》惕得切,音慝。本作貣。《五经文字》:贷,或相承借为貣字。《唐韵正》:乞贷之贷为入声,出贷与人之贷为去声。《礼·月令》: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宿,犹止也。离,犹行也。言占𠋫躔次进退之度数不差忒也。《音义》:吐得反。又音二。又:季夏,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贷。注:言所染五色,如其旧法不改易也。《音义》他得反。又音二。

又《集韵》《韵会》并敌德切,音特。义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代”扁、宽,“贝”窄、长。“代”,“亻”窄“弋”宽,顶部和底部左右旁都齐平。“亻”,竖笔收于横中线;“弋”,横笔从竖中线左侧起笔,右行上斜;㇂(斜钩)从竖中线上起笔,至横中线上侧钩出。“贝”,㇕(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撇从竖中线起笔,末笔点收笔与撇尖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