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4 15:39
贺威俊,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专家,资深教授。长期从事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国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培养了一大批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骨干,主编了《电气化铁道供变电工程》等多部教科书,为我国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贺威俊,1930年11月15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现萍乡市)湘东区葡萄村。父亲英年早逝。他的童年和幼年是在当时操持家业的姑母和叔父贺宪武的养育、呵护下度过的。他们教育他努力读书、奋发图强,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倾注了极大的爱心。
1943年7月,贺威俊高小毕业后,在千余考生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以优良成绩考入了当时名噪赣西的萍乡中学初中部。因学习成绩优异,三年后免试直接升入高中部。萍乡中学任课教师大都是北师大毕业、造诣很深的老教师,教学严谨、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诱导,孕育了学校的优良校风与学风。在众多名师的熏陶和感染下,他在学业上受到了全面的训练,特别对数理和语文产生了兴趣,参加了学校一些文艺社团的活动,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1949年7月,贺威俊从高中毕业,考取了南昌大学电机系并就读了一个学期。1950年暑假,他又在上海参加了华北和华南分片举行的高校联合招生考试,同时考取了浙江大学和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结果他选择了后者。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电机系是解放初创立的,1950年聘请上海原沪江大学著名的天线专家任朗教授担任系主任。学校从国内外聘请了一批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并从上海招聘了几位技师在教师指导下负责实验室建设,系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很高,这使他的学习热情受到了极大鼓舞,并时刻勉励自己要刻苦努力,夯实基础。
在各种政治活动中,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同学们的爱国热情高涨,同时,革命传统教育和政治课、形势教育课深入人心。这一切使他在政治思想上有了长足进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了进一步认识,初步树立了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生的思想。
1953年7月,为适应国家建设急需专业人才的安排,贺威俊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北京铁道部设计总局工厂设计处,从事铁路机车厂等供、配电设计工作。他独立承担了沈阳、西安三桥等机车厂和车辆厂的工厂供、配电系统与车间动力配电设计。由于完成任务出色,受到处领导和主管工程师的好评。一年后,因母校—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创办“电气运输”新专业的需要,时任电机系主任的曹建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名将他调回母校电机系任教。1954年8月,他开始了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生涯。
1954年9月至1971年10月,贺威俊在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任助教、讲师、教学组长。1971年11月至1986年6月,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任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铁道电气化专业委员会主任。1986年6月至1988年8月,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任教授、副系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1988年9月至1994年12月,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后更名为电气工程学院)任教授、电气工程系(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1988年至1997年连续担任第一届、第二届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1991年至1998年连续担任第一届、第二届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科技顾问。1994年12 月退休后,一直被学校返聘,作为学校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
贺威俊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英才;他迎难而上、艰苦创业、辛勤耕耘、著书立说,为铁道电气化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他锲而不舍、潜心科学研究,直接推动了我国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迎难而上 创建铁道电气化新专业
20世纪50年代,贺威俊就参加了“电气运输”新专业的创建,在教学计划制订、教材建设、创建专业实验室、建立和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为了全面学习前苏联经验,加快我国铁路发展和技术改造步伐,根据国务院计划部门意见,铁道部指示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创建我国第一个“电气运输”专业,并在当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届新生。
在国内根本没有干线电气化铁路、学校院系调整后师资力量匮乏、专业教学设备和教材一无所有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开始了为创建“电气运输”新专业而进行的艰苦工作。贺威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54年8月调入唐山铁道学院并立即投入到新专业的创建过程中。
在新专业创建初期,没有现成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了解和熟悉前苏联高校相应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就成为当务之急。通过铁道部外联机构、驻苏使馆、进出口图书预订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同时派教师到北京图书馆检索、查找前苏联教材、专著。根据掌握的前苏联教学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1952级“电气运输”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并予以实施。
在没有专业教材的情况下,贺威俊参加翻译了前苏联《牵引变电所》、《牵引变电所电气设备》两部专业教材。
由于当时国内电气化铁道尚属空白,贺威俊多次带领学生先后在东北阜新露天煤矿、鞍钢运输部、沈阳变压器厂和西安高压开关厂等单位探索进行有效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建立了实习基地。
为了做好“电气运输”专业第一届毕业设计的指导,贺威俊等几位年轻教师1955年去兰州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从师前苏联专家克里切夫斯基等人,并与专家共同指导1952级学生的毕业设计。1957年又从师C·E·库金学习了“电气化铁道供电”课程,并在C·E·库金指导下进行了从牵引计算到牵引供电系统设计计算的“电气运输”专业毕业设计试作。随后,又随专家扎哈尔钦科学习“电力机车控制”课程。
在短暂时间内,全面学习、不断积累,贺威俊顺利开出了“牵引变电所继电保护”和“供电系统自动化”两门课程。
1952年创建的“电气运输”专业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经趋于成熟,并拓展为“铁道电气化”和“电力机车”两个专业,为我国电气化铁道建设培养、储备了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1961 年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线宝凤段通车,1975年宝成线全线实现电气化。以后,西南山区和运煤通道逐步实现电气化,并渐次向陇海、京广等繁忙干线发展,为“铁道电气化”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72年学校搬迁四川峨眉后,贺威俊被任命为“铁道电气化”专业教学实践队(教研室)负责人。在搬迁过程中,铁道电气化教研室师资流失了一半,同时既有教师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加之恢复“计算机与自动控制”专业又从铁道电气化教研室抽调了3名骨干教师。面对这种困难的条件,贺威俊作为20世纪50年代入党的党员,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带领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坚守教学岗位,坚持在开门办学实践中锻炼队伍,充分发挥教师一专多能和多面手的作用,克服困难,完成了各种教学任务。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恢复与原有京津地区协作单位的联系并加强与成都、郑州铁路局等的合作,逐步开展科学研究。
随着1977年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同时,我国已经自主建设了多条电气化铁路,积累了大量的电气化铁路设计、施工和装备制造经验,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深化教学改革,贺威俊身体力行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修订教学计划、编写专业教材,他强调教学计划中要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基础和专业基础内容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带领教研室教师基本上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计划的修订与专业教材的建设。
1980年开始招收“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研究生,该学科涵盖“铁道电气化”和“电力机车传动控制”两个专业,贺威俊被批准为首批研究生导师。他和系领导共同研究制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招生计划和学科建设方向与步骤,从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生培养与指导。
精心育才 培养铁道电气化英才
50多年来,贺威俊作为“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带头人之一,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这些学生成为了我国电气化铁路事业的中坚力量。学生们在设计、施工、研究、制造中的点滴成绩,都使贺威俊感到无比欣慰。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贺威俊先后讲授了《牵引变电所》、《电气化铁道供变电工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微机保护概论》、《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与电力牵引》等本科课程和《微机保护原理》等研究生课程。
除讲课外,贺威俊十分重视毕业设计在培养本科学生科研初步能力和动手能力中的作用,对设计选题一般结合科研项目或新技术课题进行,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以期达到全面总结和有所提高的目的。在研究生培养中,他抓住学位论文撰写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论文选题、文献阅读、研究方法与步骤,以及最后成文的各个环节都十分关注。在选题方面,他引导学生注意现场存在的技术和理论课题,采取产、学、研三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贺威俊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以铁道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前景和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的努力开拓、锐意创新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教学改革需要,指导电气化铁路的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贺威俊十分重视并积极投入教材建设与专著的撰写。通过多年的现场实践和科研实践,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先后主编了本科和研究生适用的教材和专著《电气化铁道供变电工程》、《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和《晶体管与计算机继电保护原理》。受铁道部委托,主编了以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铁道电气化工程师继续教育教材《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及装备》。参加编写了《牵引变电所》、《电传动机车概论》等教材。作为分学科主编承担了《中国铁道百科全书·机车车辆与电气化卷》、《铁路辞典》和《电气化铁道供电网及其干扰影响》等书的撰写和编审。贺威俊撰写的这些教材或专著不仅对提高本专业、学科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对我国铁道电气化的技术发展和提高起了推动作用。
潜心研究 谱写牵引供电自动化新篇章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揭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国家为了打通西南运输干道,决定修建宝成铁路并全线按直流制实现电气化。同一时期,国外铁道电气化对交流和直流两种电流、电压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法国率先在单相工频交流25千伏电压供电的电力机车上采用静止整流器和直流脉流牵引电机传动获得成功,少数国家随即成功地进行了交流制牵引的试验运行,打破了欧洲、日本等国数十年采用直流制供电的传统模式。曹建猷教授敏锐地注意到大容量硅整流技术的工业应用对电力牵引制式的重大意义,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电气化铁路统一采用牵引动力功率大、输送能力强、运行维护方便的单相工频交流牵引制式的建议。这是涉及到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决策问题,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铁道部领导的重视。随后,经铁道部批准立项,由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主持开展了“干线铁路电力牵引电流、电压制标准”重大项目的研究。贺威俊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这个项目的研究。研究结果肯定了单相工频交流25千伏电压供电制,并被批准为我国国家标准。1961年宝成线宝凤段电气化铁路开通试验时,曹建猷教授作为技术领导小组副组长、贺威俊作为技术领导小组成员指导了宝凤段的开通实验。在北京地铁建设前期,贺威俊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了“北京地下铁道电压制研究”,并在北京地铁采用。
20世纪70年代,贺威俊作为教研室负责人领导研制了国内第一套“电气化铁道新型布线逻辑远动装置”的研制。20世纪80 年代初期,贺威俊敏锐地注意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将带动铁路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在国内开展“电气化铁道微机远动系统”的研制,并指导研究生付诸实施,用单板机实现了微机远动装置,为研制并在全国电气化铁路广泛推广应用的“电气化铁道多微机远动监控系统”奠定了基础。
通过长期观察了解,贺威俊鉴于我国电气化铁路多数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建的,牵引供电系统控制、保护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故障频发,直接影响到牵引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了有效改变这种状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并领导“微机保护与综合自动化”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牵引供电系统系列微机保护”、“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测距”和“牵引变电所安全监控与综合自动化”等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在保护原理研究中,他注意到机车负载在不同类型、不同工况下的特性变化,负荷谐波特性的变化,以及故障发生后谐波的变化对于提取和构造保护动作特征量的重要意义,指导研究生进行了多方面的仿真试验,从而完善了系列微机保护与故障测距的原理。取得了一批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其中,两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与国内骨干企业合作,及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国内电气化铁道采用的90%的微机保护装置和60%以上的牵引变电所安全监控与综合自动化装置都是由该课题组研制并推广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对保障牵引供电系统高效、安全和可靠供电产生了积极作用,推进了牵引供电系统保护、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和全面发展。
1930年11月15日 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现萍乡市)湘东区。
1950-1953年 唐山工学院(1952年更名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
1953-1954年 北京铁道部设计总局工厂设计处实习。
1954-1971年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任助教、讲师、教学组长。
1971-1986年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任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铁道电气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6-1988年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系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第一届顾问(1988-1992)。
1988-1994年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学院)任教授、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电力部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第一届科技顾问(1991-1994)
1994年12月 退休(返聘)。
1994-现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校第二届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第二届顾问(1993-1997)、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第二届科技顾问、校师资培训中心第二批受训人员导师、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
[1] 曹建猷,贺威俊.牵引变电所.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0.
[2]贺威俊,等.电气化铁道供变电工程.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2.
[3]贺威俊,等.晶体管与计算机继电保护原理.峨眉: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4]贺威俊,等.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5] 中国铁道百科全书编委会主编.中国铁道百科全书—机车车辆与电气化卷,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6] 张银龙,贺威俊,等.电气化铁道微机远动监控系统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4,6(3).
[7]贺威俊.电牵引网异相短路保护动作特性分析.铁道学报,1986,8(1).
[8]贺威俊,等.高压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与探讨.继电器,1988,(2).
[9] He Weijun·The great significance and technical-economic benefits of developing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in China, Publication of the IEE 1989 DPSP,No. 312,Sept. 1989.
[10] Gao Shibin,He Weijun·Microcomputer fault locator system for complicated parallel AT feeding circuits.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IEEE PES,1991北京国际电力系统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
[11]贺威俊,等.WXB-61电牵引系统微机保护和故障测距原理与特性.电力自动化设备,1992,(2).
[12] Gao Shibin,He Weijun·Study on the complex grounding fault protection with high impedance for AT feeding traction system.Publication of the IEE 1993 DPSP Conference,No.328,Mar.1993.
[13]陈小川,贺威俊,高仕斌.电牵引系统新型自适应馈线保护故障测距原理与特性.铁道学报,1995,17(Suppl.).
[14]陈小川,贺威俊,等.电力牵引网故障测距与录波微机综合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1996,20(4).
[15] 贺威俊,陈小川,等.牵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专家系统应用研究.铁道学报,1996,18(2).
[16] 蔡婧,贺威俊,等.晶体管机车负荷特性与谐波对馈线保护动作影响的分析仿真.铁道学报,199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