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1 20:2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主要是由劳动创造的。由此,马克思建立了劳动剩余价值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在当今社会,资本要素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劳动要素。因此我们提出新的概念——资本剩余价值。从“劳动剩余价值”到“资本剩余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30年来的重大发现。
“资本剩余价值”学说由赵海均先生在《现代发展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
人类社会财富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增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但是,这些要素在不同的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劳动既是财富创造的主要手段,也是财富创造的第一要素。马克思的劳动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实际上也是揭开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秘密。
一百多年过去了,社会生产以及财富创造的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财富创造的诸多因素中,劳动、资本、土地作为财富增长的基本要素,其作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要素已经上升到财富创造的主要手段,或者说是第一要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的商品属性还不能得到充分展现,资本作为财富创造的主要手段表现得更为明显。
当前中国社会的财富形态是一个倒金字塔型的结构,位居塔尖顶点的极少数人占有了巨额的社会财富,而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70%以上)处于社会的底层,只占有极少的社会财富。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主要依靠劳动的收入,而劳动的收入在整个社会财富(GDP)分配中只占小部分。根据有关资料,中国社会中劳动者的收入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仅为45%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相对均衡,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在65%以上。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即使GDP的总量增大,尽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财富数额极少。在金字塔塔尖的少数人,甚至不足万分之一,然而他们却占有社会40%以上的财富。这种财富的差距不是由劳动所造成,而是由资本所造成的。
《现代发展经济学》提出了“资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中期,人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劳动,因此贫富差距较小。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许多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用少量资本控制和占用了巨大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中重要的是银行资金、矿山资源等,获得巨额的利润。
而这些利润归少数人(资本控制者)所有,广大劳动者只能得到微薄的劳动收入,公共资源、资本、资金所获得的绝大部分利润则被少数人所占有。社会的许多公共资源、自然资源、包括权力都转化为少数人暴富的资本。因此,可以说,造成当代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的根本原因是资本,而不是劳动。
从“劳动剩余价值”到“资本剩余价值”的转变证明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从“劳动剩余价值学说”到“资本剩余价值理论”是130多年来经济学理论的一次突破。“资本剩余价值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发现。
劳动剩余价值“时过境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对历史经验材料的理论阐述和解释。这种历史经验材料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在海外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国内圈地运动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活动的基础上,英国的工业革命率先发起并基本完成。机器大工业全面替代工场手工业逐步确立了产业主导地位。
但是,在《资本论》出版了百年之后,世界已经发生了历史巨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依据的历史经验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的那些种种情况,已经看不见了。新情况、新发展、新动态大量出现,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使科技因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增长的(40 -60) %,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增加,而是依靠科技创新因素的推动。这种情况,同马克思描述的经典生产过程---资本+活劳动,或者生产资料+雇佣工人,所完全不同。科技创新在一些生产过程中成为商品价值量增长的主导性因素。显然,这种因素完全不是工人的生产劳动创造的,也很难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衡量。即使把它看成是过去科技人员劳动的沉淀,也与工人的生产劳动和价值创造无关。
马克思认为,只有工人的生产劳动才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然而现实经济生活表明,一方面是工人的生产性劳动在许多现代产业部门中的含量、作用大幅递减,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非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大量增加,例如管理性劳动、科技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等。劳动的形式及其作用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些不同形式的劳动同生产性劳动怎样比较、换算、衡量,它们同商品价值创造究竟有无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都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法回答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利润的获取主要依赖工人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的延长。但是当资本主义的野蛮剥削时代结束之后,法定劳动时间和法定工资已经普遍实行,缩短工作时间和弹性工作制正在成为一种重要趋势。许多经济部门资本利润的增加,主要依靠降低设备和原材料的成本,依靠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的改进。资本家获取利润及其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利润的增加和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关系,同工人的生产劳动又是什么关系等,这些问题,也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能说明的。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形式也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一个也许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工人持股,特别是在本企业的持股。尽管实际控制股份和控制股权仍然掌握在少数人资本家手中,但这毕竟使资本与劳动的刚性边界和利益对立出现了软化。即使依旧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资本剥削形式,也完全不是马克思分析的同一范畴了。
此外,现代市场经济的活动形式越来越趋复杂多样,尤其是金融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深化,这就使商品价值与市场价格相背离的链条越来越长、相互关联机制越来越复杂,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因素越来越显得模糊不清。虽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践价值无与伦比,它曾在100多年时间里成为动员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直接思想武器。但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仍然坚持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今天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仍然相信《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思想影响力同100多年前完全相同,那就未免给人以隔世之感。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启迪了无产者的思想和智慧,组织起来,为自己的阶级利益同资产阶级展开长期艰苦的斗争。在人类历史上未曾见过这样情景,一本学术著作--《资本论》,一个经济学原理---劳动价值论,居然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动员感召起全世界十几亿人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进行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堪称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果没有《资本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工人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有组织的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及其国际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演化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实践,也许还要在漫长的历史中探索。而没有这一切,今天人们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所习以为常看到的东西:劳动和劳动者的尊严、劳动法和工资法的不断完善、工会组织的强大力量、代表工人利益的议会党团,等等,也许还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然而,历史毕竟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
当今中国人所面对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 马克思所考察的那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制度性的改变。按照马克思自己贯彻始终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原则,当历史的逻辑已经改变轨道的时候,理论的逻辑当然也应当发生变化。
在一段时期里,许多经济学教科书(包括前苏联引入的)生硬地搬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概念、范畴、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其中的问题、矛盾重重,在总体理论构架上从来就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其中的许多分析论断牵强附会,经不住认真推敲甚至感到幼稚可笑。例如个体业主究竟雇佣多少人才算剥削,甚至养几头猪几只鸭就是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等,曾在国内外社会主义理论界争论了几十年也没有说清楚,根本是一笔糊涂帐。有些理论分析常常同实践活动发生悖理的矛盾,甚至可以拿来作为质疑中国改革开放的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就成为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迫待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了。这里,有以下三个问题是最为重要的。
第一, 劳动创造价值的方式和作用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和人类财富价值的终极源泉,没有人的劳动,一切物质要素都不可能自发地对价值创造产生影响。这个基本原理并没有被推翻。但是,劳动与价值的关系、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方式和作用机制,变的更加复杂了。其中出现的许多现象,与马克思那个时代完全不同。因此就不能简单的套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一切,而需要根据新的实践活动和新的历史经验材料,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里,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劳动的形式及其作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分析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时,劳动的主体是雇佣工人,劳动的范畴就是生产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工人的生产劳动才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形式和作用方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丰富多样性。如果仍然拘泥于只有工人的生产劳动才可能创造商品价值的分析,就无法对下述复杂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了。首先,科技创新性劳动的和生产性劳动常常同时对价值增殖发挥作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增长的(40-60) %,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增加,而是由科技创新因素推动的。在某些现代经济部门中,如IT产业,科技创新劳动对产品价值增殖的作用是绝对优先的。对一个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来讲,新技术、新程序的开发研制并不是工人的生产性劳动,最终产品也不是生产劳动的结果。如果说这个过程中还包括硬盘、包装等辅助性生产劳动的话,那么其劳动含量和创造价值的比例也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事实证明,正是科技创新性劳动创造了软件产品的价值。这种创造恰恰表现了人类劳动行为的一种历史进步——脑力劳动质量的提高及其对生产活动直接作用力的不断增大。
在一个现代大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没有高水准的管理劳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种劳动无论是对单个产品还是对企业总量产品的价值增殖来讲,都是一个绝对必要条件。人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个落后企业,它的资本投入规模和技术水平可能不变、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强度可能不变,仅仅改变了企业管理方式,引进了新的管理人员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企业的总产值就可能大幅提升,甚至倍增。这里新增的产品价值,显然不能说同管理者的管理性劳动没有关系,也不能论定为就是工人生产劳动的创造。为了提高生产劳动效率,管理劳动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并按照不同于生产劳动的机制发生作用,管理本身又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精深的科学,恰恰是人类劳动分工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劳动门类---服务。它的行业种类和表现形式非常复杂,其产品价值量在社会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占有优势比例的趋势。通常认为,服务劳动只能实现商品的价值而不会增加新的价值。但实际在许多情况下,服务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大量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化的劳动过程。例如商品售后服务已被普遍视为是企业生产过程的直接延续,其创造的价值已成为商品最终价值和价格的组成部分。有些种类的服务领域例如生活服务,是独立提供服务产品的,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大量价值财富,把它们一概排除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之外,显然值得重新研究。
还有一种劳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劳动。这种劳动即脱离生产过程又脱离商业过程,从表面看同产品价值量的增加无关。但是,它通过对劳动者文化、教育水准的提高从而劳动素质的提高,已经把自己的劳动加入到劳动力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去了,并成为劳动力成本的内在组成部分。所谓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为文化教育劳动付出的资本。这种文化性劳动,是否也应当纳入创造商品价值劳动的一部分呢。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变的更趋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新的研究,不断地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如果总是停留在原有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就肯定会同现实生活的差距越离越远。
在马克思时代,劳动、资本、土地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在当时,资本有限,土地等资源还不能成为经济和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的情况下,占有剩余劳动成为私有阶层暴富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实际上,在那种情况下,劳动既是财富创生的基本要素,也是财富创造的第一要素。
在马克思的时代,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工资),成为其绝大多数人收入(财富)的唯一来源。在当时的情况下,工人的收入很低,勉强维持生活,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家则是依靠延长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加自己的财富积累。在那种情况下,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获得的剩余也就价值越多,也就是说个人获得的财富越多。
在二十世纪初,拥有几万、几十万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数额。正如根据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小说改编的电影《百万英镑》轰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当时情况下,拥有百万英镑就是超富阶层。然而在今日之中国,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私人财富迅速增长。30年前的万元户在中国来说是新鲜事,20年前能有几十万,上百万的资产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至今刚刚二十年过去,中国的亿万富翁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那么中国私人财富如此迅速的增长,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需要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如果仅用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已根本无法来说明中国私人阶层财富迅速增加的原因。中国社会贫富阶层的拉大,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需要从其它因素中寻找。
通过对财富增长的分析发现,造成中国私人财富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富翁都是白手起家,然而从那时候走过来的亿万富翁已经廖若星辰,最根本的原因是这几年少数人的暴富,其中主要在房地产、制造业和资源行业以及利用资本市场。我们先来看财富是如何增加的,根据《胡润百富榜》的排行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国房地产业是连续几十年来利润最丰盛的行业,所以说中国的暴富阶层有相当一部分是房地产业,有一部分是从房地产起家,向其他行业渗透。再比如说资源等行业,有一些是从实业等其它产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转而投向最暴利的房地产行业。不管是哪一个行业,都可以说私人财富的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资本。
私人财富增长的案例
先来看美国的一个案例:1982年,威廉·西蒙收购了美国贺卡制造商吉布森贺卡公司,交易价格为8000万美元,而西蒙只出了100万美元,其余7900万美元来自银行贷款。1983年,吉布森上市,募集到2.9亿美元资金,西蒙一人就圈走了6600万美元。这就是杠杆收购的奥妙。资本玩家运用金融杠杆可以获得惊人的利益,十几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这种神话层出不穷!
再举近几年中国炒房客的例子。有一套房子售价100万元,炒房客手头有100万元现金,如果完全用自有资金购房,100万购买一套房子,仅赚回30万元。如果运用金融杠杆,首付的比例是30%,剩余的70万元从银行贷款支付。如果房价上涨30%,他买的这套房子就可以卖到130万元。若把房子卖掉,还银行贷款70万元,他自己还剩60万元。30万元的投资,回收60万元,投资回报率高达100%。炒房客如果用剩下的70万再买一两套房子,则可赚取更多的钱。通过自有资金和债务组合购买资产,用被收购资产的现金流或资产本身作为债务担保,再来看房地产的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房地产开发商要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手中自有资本1个亿,而要进行一个新的房地产项目需要三个亿的投资。由于其拥有一定的私有资产作担保,因此可以从银行融资两个亿,这两个亿实际上以资本形式进入项目运行。这个项目完成以后,所获利润按照(2009年平均利润率)37%来计算,开发商就可以获得超过一亿一千万的利润,那么这一亿一千万利润原本是由三个亿的资本所创造。从银行所借来的两个亿的贷款,房地产商只用承担了银行资金的使用价格,也就是银行的利息,剩下的利润则全归开发商所有。因此,这些利润就成了一亿资本的拥有者,开发商是运用了金融杠杆原理。这样一来,房地产商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在项目中所获得的利润也全部归开发商所有符合法律,如果这个开发公司是独资企业,那么这些“剩余”则归一人所有,如果是几个人的股份企业,那么这些利润则会按股份分配。而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商只能获得一定的建筑利润,建筑工人则按照国家《劳动法》的规定,获得劳动收入(工资)。因此,财富表面上是由劳动所创造,实际上是由资本所创造,由于开发商拥有预付资本,从而可以运用金融杠杆操纵更多的资本创造更多的财富(利润),大部分财富最终为开发商获得。如果在以后的新项目中,房地产开发商资本增加,那么银行融资也可以增加,可以做更大的项目,获取更多的剩余(利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收入差距的拉大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已不是劳动,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运用金融杠杆并操纵更多资本所造成。
根据证券报的报道,截至2011年8月30日,沪深两市已有98家上市房企发布中报,信息披露98家上市房企债务总额达1.01万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193亿元,多数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可以看出,房地产开发商正是通过对银行资金的使用,将公众存款转化为企业(私有企业)的资本来使用,从而,占有大量剩余价值(利润),这才是房地产商暴富的根本原因,从而也是当代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财富增长的秘密
在马克思的时代,劳动成为私有企业和私人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自己的财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状况不断得到改善,靠劳动增加财富来拉大贫富差距已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情况下,私人财富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产生的大量剩余价值归少数个人所有。除了资本以外,还有权力以及资源转化为资本和财富,或者成为少数人财富快速累积的主要原因。
中国少数人财富迅速积累的具体分析
比如说拿对矿产资源煤炭的占有来说。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私营企业购买煤炭矿山资源一开始并没有资源占有税,开采者只需给国家上交经营税。后来由于资源行业的暴利,煤炭价格疯长,增加了矿产资源税,私有企业或者股份制企业只需要交付一定数额的矿产资源税便可以拥有开采的权力。也就是说用少量的自有资金或者向银行借款拥有了对矿产的拥有权和开采权,获取利润后也只需要按照税法上交少量的所得税。对于民营企业、私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来说,用少量的资金购买大量的资源,通过利用银行的金融资源等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者说剩余价值,因此,民营企业、私有企业财富才会迅速增加(国有企业也是如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政策性的支持已经成为中国新的暴富阶层财富快速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特色的灰色经济是造就惊人贫富差距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当权者利用自己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权力变成资本,或者说进行权力寻租,这是少数官员暴富的主要途径和财富的主要来源。花样百出的‘寻租’活动,如鲸吞公共财富的‘产权制度改革’,圈地运动式的‘土地批租’,掠夺广大股民的金融魔术等。买官卖官越来越盛行,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公权不彰,官员的个人意志能够决定企业的成败祸福。权力不肯退出市场,反而强化对市场自由交换的压制和控制。寻租活动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巨额的租金总量,对中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和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产生决定性影响。大众的不满也由此而来!
在权钱交易中当权者依靠自己掌握的权力寻租获得私人财富非正常增加的部分(灰色收入),私有企业则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也就是更多的财富。这是当今中国社会最为突出的表现。各级政府不断强化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寻租的基础在许多领域继续保持甚至扩大,从寻租活动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力求推动“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向国家资本主义乃至权贵资本主义蜕变。2004年经济过热发生以后,一些政府机关以宏观调控之名,对市场交易和企业经营进行微观干预,行政审批权力大大强化,改革的步子明显放缓,甚至在有些方面出现倒退。在这些寻租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前期改革中曾经支持过改革。但是,当改革走到了半途却成为增量改革的获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希望维持甚至扩大行政权力广泛干预市场和经济体制的“双轨”状态,以便继续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自由自在地弄权寻租,发财致富,而不愿继续前行,去努力建立规范的、平等竞争的市场。
中国这些年由于知识产权未能得到充分保护,因此仅仅依靠技术来获得财富增长所占的份额很少。纵观中国当前的状况,财富增长主要是占有社会的资源,比如说银行的资金、社会闲散资本,以及权利和技术。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少数人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比如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等,使财富迅速增加。
资本市场的丛林法则
资本具有追逐利润的本性,“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任何资本市场的基本规则,无论是华尔街还是上海滩!
金融证券交易则充分满足了资本的逐利性,于是大量的资金涌入金融证券交易市场,金融证券交易市场成为今天全球资金最集中的地方。人们进行交易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赚取交易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金融证券交易者几乎将人类的智慧发挥到极致。因此,优秀的金融证券交易者都是一些极其聪明的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全美国最聪明的脑袋都在华尔街,次一等的才在美国政府当差。
由华尔街那些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聪明的脑袋想出来的各种赚钱点子,一般人是很难弄明白的,正因为大家都弄不明白,所以华尔街才可以赚大钱。这是华尔街路人皆知的秘密,这也是华尔街臭名昭著的主要原因。
华尔街如今几乎成了金融行业的代名词。然而在业内,华尔街同时也是黑暗、血腥、野蛮、欺诈、巧取豪夺的代名词。随便找几本由昔日华尔街精英们撰写的书阅读一下,你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在现代西方文明社会公正外表掩盖下的全球金融资本交易的背后隐藏着大量不可告人的阴谋和罪恶。如果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任何接近华尔街的人都将被貌似公平的交易市场当成美味的羔羊而活活吞噬。
正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加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的放纵,使得金融、证券交易者在交易心理上自然倾向于无道德主义,在以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全球化金融证券交易市场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受到广泛推崇。
在所有资本形式中,金融资本最具有创造性和掠夺性,并且还具有洪水一般汹涌的流动性,金融资本所到之处,不是一片繁荣,便是满目苍夷……
资本市场是介于战场和赛场之间的竞技场。无论是战场、市场还是赛场,参与者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得胜利,以获得财富和荣耀。资本交易的本质---文明的战争、合法的掠夺。因此,既然别人可以合法地掠夺你的财富,你当然也可以合法地掏他口袋里的钱。
战场是野蛮的,取胜是惟一的规则;赛场是文明的,除了定有规则,有时还要区分等级;而市场则是公平的,所谓公平就是既野蛮又文明。资本市场虽有规则却不分等级,市场对任何具备资格的人开放,资本市场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和愿赌服输,任何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和机构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一切责任,并承担一切输赢后果。
正因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貌似公平的博弈场所,而这个市场中又充满了财富机会,所以才会吸引众多的资本进入。人们进入资本市场无非就是希望从市场中获得财富和利益。因此,无论资本市场的管理者如何提示交易风险,逐利而来的投机者依然会蜂拥而至。然而,能够真正认识到市场本质,懂得市场真谛的人永远是少数,所以优秀的交易者根本不必担心赚不到钱,资本市场中永远存在一大批前美国总统布什所嘲讽的“愚蠢的投机者”,他们会不断亏钱给你。
事实上,在任何交易市场中,和有知识、有理智的人做交易永远要比和疯子、傻子做交易容易得多。以前人们常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体现了强者的意志。以前强国倚仗军事上的优势通过侵略战争明目张胆地掠夺弱国的财富,而当今尽管战争形式依然存在着,比如美国发动的以反恐为名,意在石油资源的伊拉克战争。但是通过经济手段掠夺别国的财富已经成为更加文明和更加进步的方式,同时具有表面上的合法性,因而也更具有欺骗性。
从更深的层次上研究资本市场,我们发现资本交易的本质是一场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冠以文明面具的经济战争,是一种披上合法外衣的财富掠夺。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或许就是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只要你有兴趣并加以关注你就能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资本市场的残酷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交易从表面上看似乎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一旦这种交易失去了平衡,或者在某些国家或利益团体的操控下就会发展成一场血腥的经济战争,演变成一种疯狂的财富掠夺。如果不想在这场战争中成为任人宰杀的羔羊,惟一的方式就是要勇敢迎接挑战。
既然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说法,这最终将是一场零和,或者是负和的游戏,那么至少在貌似公平的全球交易市场上,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那些竞争者勇敢一搏。在游戏规则没有修改之前,用好现有规则是取得胜利的不二法门。
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就没有一个“理”字可讲。从本质上讲,市场既没有“理性”,更没有“理智”。所以有人说,市场不是秀才们应该去的地方,秀才们应该呆在大学或研究所里研究做交易的学问,而不是直接到市场中去搏杀。秀才们所做的学问绝大多数也是经不起市场考验的,因为市场有自己的运行逻辑,这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如果秀才们以为自己专业知识渊博,理论基础深厚,拥有吓人的学位和头衔就自以为了不起,要管理这个市场,或者要亲自进场操盘,其结果不是毁了市场,就是成了市场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