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1:57
赞(拼音:zà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形体为篆书。“赞”本义指带着财礼去觐见,引申为帮助、辅助。“赞”还用来表示夸奖、称许、颂扬。由赞美义引申指古代评判人物的文字,一般放在史书纪或传的末尾,再引申指古代一种文体。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赞”是一个会意字:“赞,见也。从贝,从兟(shēn)。”“贝”表示财物,而“兟,音诜,进也”(徐铉语)。《说文解字》解释的“见也”,不够准确。徐锴曰:“进见以贝为礼也”,段玉裁注曰“疑当作所以见也。……是则凡行礼必有赞,非独相见也”。赞本义为“进财货以求谒见”,即:“人们纷纷带着财礼去觐见。”
许慎认为赞从贝从兟会意,不过从秦代文字(图1)来看,上部不是兟,而是㚘(bàn)。徐灏解释说“㚘”是表示读音的声旁,“兟”是“㚘”的讹变。汉代文字(图5)在图1的基础上加长了“㚘”下部的笔画,《说文》小篆“㚘”变为“兟”。后世楷书中“賛”“贊”二体并行。后世又分出“讚”,表褒扬,文体或佐助义。新中国成立后,“讚”和“賛”作为异体字并入了“贊”; “贊”又类推简化为“赞”。
赞是一种礼仪行为。上古时期,“赞”字常用在有关祭祀仪礼过程的记录中。“赞”字由本义首先引申为“赞者”,即引进或辅助他人行礼之人。再由此基础上引申出动词“帮助”,如“弃人失谋,天亦不赞”(《国语》)和动词“辅佐”,如“子若能以忠信赞君”(《国语》);引申出动词“取出、献上”,如“祭祀,则赞射牲,相孤、卿、大夫之法仪”。(《周礼》);引申出名词“助手”,扩大引申为动词“赞颂”。
《尚书正义·咸有一德》孔颖达正义云:“礼有赞者,皆以言告人。”赞者在仪式中大声唱诵赞词,来辅助或引导礼仪的完成。这些赞词内容逐渐扩充,在言辞上则向文辞规整、音韵和谐方面发展,这就形成了文体赞。在纪传体史书和部分传记文本的篇末,常用“赞曰”引出对于某人或某事品质和贡献、影响和意义的赞颂。
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认为:“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东西,无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观念,新动作,总之这些东西都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2013年,网络上出现红词“点赞”,源于网络社区的“赞”功能。在“点赞”这一词出现时,它的意义指点击“赞”这一图标。“赞”本身有“同意”“称赞”的意义,所以“点赞”除了表示点击“赞”图标外,还透露出人们“表示支持和鼓励”的情感。实际上,“赞”字早就在网络上流行了,2008年的《最新网络交际用语》就收录了“赞”,因为传播了正能量并且贴切当代网民的上网浏览习惯,所以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青睐,逐渐出现“点赞”“求赞”“集赞”等词汇。此外,“赞”的流行可能受到了吴方言的影响。在吴方言中“赞”就是好,随着上海、苏州等吴方言地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吴方言词汇可能从方言词转化为普通话的基本词汇。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六】【貝部】則旰切(zàn)
見也。从貝从兟。
〖注释〗徐铉等注:兟,音詵,進也。執贄而進,有司贊相之。
“見也”注:此以叠韵爲訓。疑當作“所以見也”,謂彼此相見,必資贊者。《士冠禮》:“贊冠者”,《士昏禮》“贊者”,注皆曰:“贊,佐也。”《周禮·大宰》注曰:“贊,助也。”是則凡行禮必有贊,非獨相見也。
“从貝,从兟”注:鉉曰:“兟,音詵,進也。”鍇曰:“進見以貝爲禮也。”則旰切,十四部。
則旰切,去翰精 ‖ 贊聲元1部(zàn)
賛,佐也。出也。助也。見也。《說文》本作贊。則旰切。十一。
【酉集中】【貝部】 贊;部外笔画:12
《唐韵》《集韵》《韵会》并则旰切。音赞。《说文》:见也。从贝从兟。注:徐铉曰:兟,音诜。进也。执贽而进,有司赞相之。
又《易·说卦》:幽赞于神明。注:赞,明也。疏:赞者,佐而助成,而令微者得著,故训为明也。
又《书·大禹谟》:益赞于禹曰。传:赞,佐也。《仪礼·士冠礼》:少退赞命。《家语》:游夏不能赞一辞。
又《书·皋陶谟》:赞赞襄哉。传:亦赞奏上古行事而言之。疏:进习上古行事,赞成其辞而言之也。
又进也。《前汉·东方朔传》:朔自赞曰。注:师古曰:赞,进也。
又《广韵》:出也,助也。
又姓。《吕氏春秋》:相马赞君。
又叶则县切。音箭。苏轼《谢吴山神文》:祷于有神,隂假其便。不愆于素,或出幽赞。
【规范】左“先”的末笔乚(竖弯钩)改㇙(竖提)。
【写法】上宽下窄。两“先”分写在左上格、右上格;两“先”的横笔都左右持平。“贝”,居下居中;㇕(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第三笔竖撇从竖中线下行后撇出,撇、点底部持平。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