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5 12:56
赵德钧(?-937),本名赵行实,幽州人。后唐庄宗赐姓名李绍斌,累迁沧州节度使。同光三年移镇幽州。明宗即位,归本姓,改名德钧。天成中,加侍中,授东北面招讨使,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北平王。儿皇帝石敬瑭造反晋阳,后唐末帝以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时唐将范延光领兵于辽州,赵德钧欲吞并其军,末帝不从。赵德钧于是背叛后唐,遣使投降契丹,求立为帝,被辽太宗拒绝。石敬瑭被辽太宗册封为帝,赵德钧父子投降,被辽太宗押送契丹,不久病卒。
赵德钧率领的银鞍契丹直,至少3000人,这支队伍为赵德钧父子统治幽州以及树立他们在后唐朝廷中的地位与威望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泰三年(936年)九月,契丹败后唐军队于太原城下,契丹主耶律德光迫降赵德钧率领的幽州军队于镇州团柏谷。时契丹主问德钧曰:“汝在幽州日,所置银鞍契丹直何在?”德钧指示之,契丹尽杀于潞之西郊,遂锁德钧父子入蕃。银鞍契丹直皆为耶律德光所杀。
赵德钧之墓位于崇文区永定门外西马场。1956年发掘出墓志铭1方,为“辽故卢龙军节度使太师中书令北平王赠齐王天水赵公夫人故魏国夫人种氏合附墓志铭”。1959年11月在此发现砖室墓1座,墓葬东向,为大型多室墓,总面积144平方米,全部用沟纹砖砌成。结构上部分为仿木建筑,墓室规模较大,分前、中、后三进,每进主室两侧又筑一耳室,共9室。9个墓室的平面皆为圆形。赵德钧,唐同光三年(925)任卢龙节度使,镇幽州。明宗时封北平王。后到幽州,打通幽州城东西两侧潞县和良乡地区的粮道,在幽州东南开凿运河以行漕运。
①前室。直径2.74米,已残破不堪。周壁分立四柱。东侧大部被破坏,墓葬正门及墓道已无存,倒塌的乱砖向东延续10米左右。北、中、南三侧各开一门,通往左前室、右前室和中室,墓壁上的彩绘及壁画全毁,仅从倒下的一些墙皮碎块上能看出彩绘的痕迹。左前室直径1.76米,已倒塌,保存下来的墓壁残高不到0.5米。墓室南侧有门与前室相通。右前室直径1.92米,周壁砌有四柱,斗拱部分保存较完整,北侧有门通往前室。东西两侧各有壁画1幅,保存较好。东壁下设一炉灶,长0.68米,宽0.44米,高1.03米,上置铁锅、石锅、玉碗和铜勺等物。②中室。直径4.12米,为放置棺木的地方。墓壁上部已残,周壁砌有八柱,四侧各开一门,通往前室、后室、左中室和右中室。墓壁原有壁画4幅,均已残毁脱落,左中室直径2.9米。北部已破坏,墓壁均坍塌,由墓底可看出四柱痕迹,南侧有门通往中室。中室直径3.31米,保存比较完整,南壁上有一缺口。周壁分砌六柱,柱头枋以下均未破坏,砌有直棂窗。北侧有门通往中室,木门仍存,门上保留有门钉钉痕及铺首遗迹。东西两侧均有壁画,西壁已残,东壁保存完整。③后室。直径2.6米。墓壁全塌,底座存有四柱痕迹。东侧有门通往中室,南北两侧有门通往右后室和左后室。左后室直径1.92米,保存完整,四壁砌四柱。南侧有门通往后室。④壁画。9座墓室皆施彩绘,墙壁上镶有壁画,但大部剥落,完整者仅存3幅。一幅墓室主人生前享乐图,画中共绘9人,左3人着红袍,戴展角幞头,其中2人有短须,脸部肥胖。3人正在欣赏一幅画,画的内容可看出有类似凤凰的形象。右面6人为童仆,3人戴冠,其中1人手持宝剑,另3人梳髻,1个叉手于胸前。其余2幅壁画,东侧壁画绘女仆坐在案前,案旁边还有一小水盆,女仆梳高发髻,体态较胖,两袖卷起,正在用手揉面。西侧的一幅也绘一女仆,梳高发髻,上绕一环形饰物,着方领长衫,手托一圆盘,作行走状,盘底绘有山水画,盘上置面食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