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6 20:44
赵汇川生性聪颖,5岁上私塾读书。1931年9月,在省立第五中学(即凤阳第五中学)高中师范科就读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4月,第五中学共青团组织根据中共长淮特委指示,发动全校学生闹学潮,反对国民党当局对日本侵略东三省采取不抵抗主义。凤阳县政府派军警将学校包围,限制学生行动。赵汇川因系闹学潮的11名骨干之一,被开除学籍。
1933年参加吉鸿昌将军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5月经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平定堡战斗中,他英勇顽强,身负重伤,辗转治疗。待赵汇川伤愈,同盟军已全部瓦解。他无队可归,又与组织失去联系,便回到家乡赵庄隐蔽,后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一边积极寻找党组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在宿县地区隐蔽的一些共产党员,在尚未恢复建立党组织的情况下,由赵汇川等一些共产党员自发组织成立了宿县抗敌救国社,成为领导全县人民抗日救国的核心力量。随后,又与张公干合力筹建宿县人民自卫军,赵汇川任第5中队中队长。
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了宿县县城,赵汇川和张公干率常备第五中队为前卫,与救亡社、动委会、战时服务团的一些人员,共二三百人,向宿县以东地区转移。路经蒿沟集时与日军先头坦克部队遭遇,被日军打散。赵汇川与张公干等7人连夜越过津浦铁路至孙町集北赵汇川的家中。经商议,张公干去武汉找冯玉祥另谋出路,赵汇川留在当地。赵汇川利用人地熟悉有群众基础的有利条件,开展抗日活动,建立抗日武装。
6月,当遍地“青纱帐”起来时,赵汇川来到西二铺,与李时庄、王香圃、董畏民等合力成立了共有2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吕子荣任大队长。6月中旬,游击队在西二铺西北角的一处坟地,设伏阻击日军,但因装备落后,缺乏战斗经验,结果寡不敌众,战斗失利,大队长吕子荣中弹牺牲,多人阵亡。赵汇川当机立断,指挥游击队迅速撤离,避免游击队被歼之险。西二铺战斗后,赵汇川领导的这支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发展壮大游击队伍。每到一处,他们都深入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扩大党的影响,组织青壮年入伍,教儿童抗战歌曲。到8月中旬,游击队员发展到100多人。
11月,国民党政府派六安县长盛子瑾任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通过省动委会的合法关系,我党派江上青等同志随同前往,并取得了盛的信任。江上青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工作,在专署内秘密建立了中共特支。在江上青的提议下,盛子瑾委任赵汇川为抗敌指挥部下属的第三支队支队长。随后,在中共宿县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活动在宿县的几个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了“六抗”三支队,下辖3个大队和1个特务连,有近千人。赵汇川率第三支队活跃在宿县、萧县、灵璧一带,独立开展游击战争,多次打击日伪军,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援。
1939年7月,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来皖东北开展工作。从此,三支队就在张爱萍的直接领导下,被列入开辟皖东北根据地的战斗序列。1940年3月,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成立,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六抗”三支队改编为第十一团,赵汇川任团长。后改为新四军九旅二十七团。
1940年8月,黄克诚率八路军一部东进至皖东北。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将东进部队与皖东北地方部队合编为第十八集团军第五纵队。新四军六支队第四总队改编为第五纵队第三支队,纵队司令张爱萍。9月,第五纵队奉命东赴淮海地区。主力东进后,皖东北根据地遭日伪军“蚕食”,日益缩小。
1941年2月,张爱萍奉命率领新四军三师第九旅的二十五团、二十七团由淮海西返皖东北。这次回师皖东北的任务是:“肃清当地土匪和顽固武装,建立根据地,并保障皖东北与彭雪枫部队的后路。”
返回皖东北后,如何打好第一仗,是关系到能否打开局面的重要问题。张爱萍带领赵汇川等两位团长深入调查后决定:首打青阳镇。
为了打好这一仗,赵汇川派出团侦察参谋和旅侦察排长两人,利用侦察参谋是青阳镇人,曾任过青阳小学校长,对青阳镇人地皆熟的有利条件打入镇内。他们潜入后,通过各种关系收集情报,走街串巷,把敌情摸得一清二楚。根据侦察到的情报,张爱萍与赵汇川等两位团长下定决心攻下青阳镇,并作了周密部署。赵汇川的二十七团担任主攻,切断守敌南北的联系,围歼伪军团部,另以一个营夺取南小街,然后向北发展。二十五团负责打援。
2月10日夜,部队完成隐蔽集结任务。11日,太阳刚落山,赵汇川就率部向青阳镇秘密接近。20时30分,完成对青阳镇的合围。21时,旅指挥所发出战斗开始的信号弹,二十七团的轻重机枪一起开火,暴风骤雨般射向敌人工事。突击队员冲锋向前,二营四、六连并肩向前突击,一营也顺利地打了进去。两个营一起向东大街前进。三营进攻南小街,先要通过汴河。汴河水深齐腰,战士们脱掉棉裤,不顾水寒刺骨,淌过汴河。突破前沿后,沿南小街东侧向北发展,把敌人压缩到南小街北端的炮楼里。整个战斗持续到第二天上午9时结束,全歼青阳镇守敌,俘伪副团长以下600余人,缴获机枪6挺及其他武器装备。回师皖东北、首克青阳镇,鼓舞了人心,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3年1月,赵汇川任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邳濉铜地区是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的基本根据地,也是淮北三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三分区辖区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战略位置尤为重要。日军侵占徐州及铁路、公路、运河的交通干线后,对这个地区实施过多次“清剿”、“扫荡”,但均遭失败。4月,不甘心失败的日军掩护伪军邱永泰部400余人抢占叶场后,加紧修工事,建炮楼、挖圩壕、筑圩墙,并以此为据点,和周围的敌伪相配合,对邳睢铜抗日根据地进行新的攻击。
叶场伪据点建在老黄河埝北的河滩上,北距我中心区古邳镇、南距魏集伪据点各有10多里,是睢宁城以北敌伪最突出的部位。该据点在我人民群众的包围之中。赵汇川根据敌据点水源短缺,一旦被切断交通和水源,只有死路一条的情况,以九旅二十七团为主力,组织县区乡武工队和民兵协同作战,于8月12日开始了对敌人的围困战。
8月12日23时,二十七团的四、五连发起了对叶场伪据点的攻击,掩护县、区、乡的武工队和民兵、民工实施对叶场的包围。13日凌晨,魏集的80余名伪军向叶场增援,被我歼灭大部。当时,民工队伍用“土坦克”、“土炮”作掩护,在叶场周围挖堑壕。攻堡部队和2000多名民工队伍,摇旗呐喊,势如千军万马。晚上用真机枪向敌碉堡扫射,假机枪(洋铁筒放鞭炮)掩护,使敌人魂飞丧胆,不敢出动。14日,魏集出来侦察的10余名伪军被歼灭大部,叶场突围的伪军全部被歼。15日,魏集百余名伪军企图夺路给叶场伪军送粮,被击退,致使叶场伪军断粮,杀马为食。16日,40多名日军、200多名伪军由睢宁出动向叶场增援,又被我军击退。17日,睢宁400多名敌人再次增援叶场之敌,被我军再次击退,并消灭了部分敌人。至18日上午9时,叶场敌人因缺粮断水投降。经过7天7夜的围困战,攻克了敌伪抢占4个月零9天的叶场据点,这次围困战打退了敌人5次增援,共毙伤敌人200多名,俘伪军420余名,缴获大量武器,各种子弹9000余发。
叶场的攻克使邳睢铜抗日民主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叶场围困战的胜利受到时任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邓子恢等首长的通令嘉奖,延安新华社电台进行了广播,称其为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赵汇川参加了灵璧、泗县、宿北、淮北、泗东等战役。1948年5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成立中共江淮区党委和江淮军区,赵汇川任区党委委员和军区参谋长。之后,赵汇川与饶子健等率部开辟、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淮南根据地。1949年4月,赵汇川调任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参谋长,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同年9月,调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学校建立,赵汇川任校长,为祖国培养了第一批海军航空专业技术人才。1952年1月,调北京负责筹建海军航空部,任参谋长,为海军航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3年9月,到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6年2月13日赵汇川与袁意奋、陈云中、高立忠等留学苏联的解放军海军军官一起在列宁格勒“军官之家”由聂荣臻元帅授予授予海军大校军衔。1957年回国后,担任海军航空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64年,赵汇川调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为新中国的海军建设呕心沥血。
1960年,晋升少将军衔。1984年离职休养。1996年在青岛逝世,享年83岁。
赵汇川1931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抗战时期皖东北地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名战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赵汇川将军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正如他在《川汇大海——赵汇川文集》中写道:“我所经历的一切使我深深感到人民群众力量伟大无比,我愿汇入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