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4 06:38
起义门清真寺后来,中和门改称起义门,寺院名称也随之改变。起义门清真寺为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
在元代以前,武汉是没有回民的。元代时,一些回族官吏相继来到武昌做官。到了明代,到武昌的回民迅速增多,最早的回族为马、定、王三大姓,最初都是在马上打天下的武将。由于武昌是回民较早定居的地方,清真寺也最早在武昌建立起来。从辕门口第一座清真寺建立之后,武汉陆续建立了9座清真寺。而围绕清真寺居住的回民都有地域性。比较典型的有汉口的二七街清真寺,以河南籍回民为主,民权路清真寺以陕、甘各省籍的回民为主,万寿宫清真寺以江西籍回民为主(已改为民居)。
起义门清真寺的回民来自陕西马果园。这些回民是在明代后期来到这里的,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这些少量回民便聚集在这里从事宰牛业。正是这些回民,在清初筹资修建了寺院。清代中期之后,陆续有湖北沔阳一带遭水灾的回民来到这里。1931年,长江大水,沔阳一带的回民大批逃难到这里,聚集并定居,也开始从事宰牛业。为了安置这些逃难的回民,这里的好几户回民富户都把房子捐给了寺院。
当初的中和门外,称为十字街。十字街内的回民几乎全部都以宰牛、卖牛为主要谋生手段。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组成了行帮公会“丑帮”,所有的宰牛户都要向帮会交厘头钱,以便保护自己。“回民无事干,挑个牛肉担”,这个流行于街巷间的顺口溜就是专指十字街内的这些以宰牛、卖牛为业的回民百姓的。不要以为回民真的无事可干,这些回民就是靠挑着的牛肉担,把十字街的清真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硬是把一个本来荒凉的地方营建成了武昌城外的繁华之地。 从清代中叶开始,城内的人们便常出中和门到十字街游玩,很多的商人也来此街洽谈生意,从而造就了这里发达的茶馆业。十字街的茶馆大多属于荤茶馆,说书唱曲兼而有之。武汉市老一辈的说书艺术家李少亭就在这一带的茶馆里讲评书。李少亭是著名评书艺术家何祚欢的师傅,据清真寺的教友李家明说,李少亭认为,武汉的方言口语有些是从十字街发源的,非常流行的“搭白”一词,就是十字街人最先开始说的。 十字街的繁荣也给这里的居民留下了很多的口碑故事。十字街上荤茶馆多,清茶馆也不少。(注:从明、清开始,武汉三镇就有众多的茶馆。茶馆无论大小,都分为“清”、“荤”两大类。清茶馆单独卖茶,也有供遛鸟、下棋之处,清静安神。荤茶馆除了卖茶,还有演皮影戏、说书、抹牌、清唱的。)
著名的一勺茶馆就是清茶馆。茶馆之所以取名一勺茶馆,其意就是你只需要喝一勺,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里了,就会成为这里的常客。确实,这里的茶品质好,价钱公道,十字街上的老人对此还记忆犹新。
每逢节假日,城外也相当热闹,除了清真寺之外,附近也有一个中等规模的庙宇梅隐寺,到庙里上香的香客也不断。香客的到来更增加了这里的繁荣。梅隐寺于民国晚期毁于战火。如今仅在象鼻街尽头留下了一眼井,井水仍旧清亮,井沿有被井绳勒出的印痕。这是梅隐寺最后的纪念。 起义街附近的明伦街、象鼻街等街巷内居住的多是宰牛户的后人。
起义门清真寺始建于清初,城外清真寺规模并不大。
同治年间重修时,聚居在这一带的宰牛业、杂货业、清真餐饮业的教民共同集资,有些教民甚至将自己的祖业捐给了寺院,使整修后的寺院规模扩大到占地2300平方米。
光绪年间寺院也曾经进行修缮,而且修缮的规模很大。 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的寺院依山而建,进门就是天井,两边是厢房、回廊,最里面是大厅,大厅后有小天井,天井之后有大殿,大殿后的大院内有一口老井,寺内所有的生活用水都来自这口老井。在大殿的右边有阿訇的住房,有大、小净室等。那时候,站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层层递进、雄伟壮观的寺院。我们看见的清真寺已经不是原来的清真寺了。抗日战争时,这个清真寺全部被炸毁,虽然1946年进行了修复,但规模已远远不能与以前相比了。
清真寺内只有两栋建筑,祷告大厅所在的二层楼房是1984年修建的。这座寺院数百年历史的仅仅是3座石碑和一口被荒芜的杂草和废弃物掩盖的老井。
春日暖和的阳光洒进了起义街清真寺的院子,武汉市区两万回族同胞就居住在三镇(历史上武汉有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角角落落,除武汉当地回族外,外来者多以河南、宁夏、甘肃、青海籍居多。跟随他们走进清真寺、走进百年回族小学,武汉坊间的今昔事儿跃然眼前。
起义门是一座残存的城楼,这是武昌仅有的一座旧城门。我坐在高高的城墙垛口上,身旁是两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的大炮,此时它们静卧在我的面前。远远看去,大街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武昌市区一片繁华。
而城门外,就是那条著名的起义街。这条简陋的小巷并不长,卖菜的、卖牛羊肉的,拉面馆尽收眼底。起义街清真寺很小,“清真寺”3个字竖在礼拜殿面向巷口的位置。这座清同治年间建成的清真寺,如同民房一般朴素地融进了小巷。
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就在这里。我推开寺院厚重的铁门, 伊协办公室的门敞开着,阿訇王西山正在专注地读着报纸。我上前道了一声“色俩目”,王西山抬头起身热情地回敬,握手!
“这巷子里不是河南回族就是你们西北的老乡,他们在这里经营拉面馆、烤肉摊。”阿訇王西山是河南周口籍人。“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武昌城外的牛羊肉屠宰贩卖集散地。你看看,巷子里还是嘈杂一片,遍地白帽子(回族人)。”
除了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落户这座清真寺,寺院的另一面是武昌回民小学。这座百年小学是由清真寺里的学堂演变而来的,校址也是清真寺的一部分。1912年,回族革命党人马祖全在清真寺里创办了学堂,这所学校依然沿用着过去的名字。
“这是武汉的百年小学,也是武汉历史上最早的小学之一。”看着学校门口悬挂着的“武汉民族教育示范校园”的牌子,我在惊讶中开始兴奋。而回族小学的党支部书记海老师则告诉我,其实校园800名师生里,只有20来名回族。但民政部门和教育部门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这是全校师生沾了回族的光。事实上,很多回民学校都是由清真寺里的学堂衍生出来的。
碑文记录明清回族政策
春日暖和的阳光洒进了清真寺的院子,地面上躺着的几块破旧的石碑也开始在阳光里鲜活起来。那上面碑文中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武昌回族生活的点滴。
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魏国明介绍说,对于缺少了记忆的武汉回族来说,石碑弥足珍贵。它们见证了武昌回族在不同时期的兴衰沉浮,而朱元璋的《百字赞》碑文石刻更是全国罕见的古石碑。
在魏国明的指点下,一块残缺的《百字赞》石碑走进我的视线。“……众……领袖,协助天运……群迷,五朝祈天,默……苦救难,幽囗超拔亡灵……真素老,穆罕默德圣人”。它仅存32个字,这32个字迹流淌出来的却是大气磅礴的楷书体,典雅,遒劲,就连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的研究者也说不出它的“身世”。但大家肯定的是,《百字赞》记载了武昌回民源远流长。
1375年,朱元璋为了感谢当年回族将士浴血疆场的帮扶,便赠送了《百字赞》褒扬,还鼓励回族自建清真寺,因其赞文整一百字,所以后人称之为《百字赞》。
朱元璋的回族将领驻守武昌时,就有了御制石碑《百字赞》。后来,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把石碑安放在了起义巷清真寺里。
而另外一块碑文上则留存着康熙帝的圣谕:“……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有爱道之意也。”
这块石碑也是全国罕见的,透过碑文我们可以看到,康熙效仿朱元璋《百字赞》的做法,他颁布圣谕,晓喻子民,他对回族的政策一目了然。至于康熙帝究竟在当时给予回族怎样的民族政策,还有待于历史学家的进一步考证。
这些碑文都是属于武昌回族的重要历史文献,更是对武昌历史的一个佐证。过去的碑刻裸露在院子里,任凭日晒雨淋。大江截流,沿岸的文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而这些宝贵的穆斯林碑文也应当保护起来。我所知道的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北京牛街清真寺,都将碑文保护起来,建立碑亭进行修缮,这些碑文都成了宣传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窗口。
起义街,这座简陋的小巷里,这座小小的清真寺里,这其中还有多少我们未曾知晓的秘密?!
清真寺记住的起义英雄
1911年l0月10日,起义街清真寺的边上响起了枪声。枪声来自清真寺500米外的新军工程营,这是清王朝的丧钟在鸣响。武汉新军是张之洞洋务运动的产物,而军营里早在辛亥革命前几年,就渗透进了一大批革命党人,这其中也有一批早已参加了日知会、共进会等革命团体的回族战士。
那年9月24日,回族乡亲马骥云当选为军政府的司勋,他的住所也成为起义前革命党人重要活动机关之一。在武昌起义第一枪打响后,他“以必死之心,冒敌人炮火,喊杀前进”,带领部队攻打湖广督署,继而占领善后局、电报局。起义后又奉命来到革命领导核心——谋略处工作。
在武昌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35名列进起义有功人员甲种名单中,有回族人马骥云、沙金海、马祖全等。尽管他们的名字并没有明晰地进入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可我知道,起义街清真寺牢牢地记住了他们。
武昌著名的“起义门”旅游景点,距离清真寺仅有几步之遥。2007年,武汉有识之士建议,把清真寺与起义门旅游结合起来,再把武昌起义中的回族先辈的故事链接起来,这样一来,起义门、清真寺与碑文,自成一线,进一步丰富了武昌古城回民文化。
在宰羊杀牛不用动刀,起义巷里,过去数百年来供应了武昌城居民的牛羊肉屠宰场也早已消失。湖北伊斯兰教协会的朋友说,用不了多长时间,起义街就要拓宽了,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庆幸的是,我还是看见了最为接近1911年地貌特征的那条起义街。
回族盲童教我懂得珍惜
逗留武汉的最后一个清晨,我绕道再次来到起义街。清真寺里传来琅琅读书声,走进这座回民小学我才发现,校园教学楼上那蔚蓝色的拱形装饰,却宛如清真寺,只是拱顶没有新月而已。清真寺里不断有人进进出出,而起义门前,则是三三两两晨练的老人。在街口,我看见了一个穿着棉上衣头戴穆斯林白帽的回族小男孩,他正慢慢地近乎摸索着向我站立的方向走来。
我问男孩武汉的天已很是温暖,他为什么还要穿这么厚实?他解释,听天气预报说近几天会有春寒,出门时就加了一件衣服。
“叔叔,我听清真寺里的阿訇说,阳光是金色的。”小男孩一脸天真灿烂。
可爱的小男孩竟然是个盲童。生活中,他必须用耳去倾听,用手去摸索,用心灵去感受。看见盲童的那一刻起,我开始不由自主地感动,这感动的理由中最多的是盲童教会我应该懂得珍惜!
明媚的起义街,百年回族小学,弹孔斑驳的起义门,还有走过这里的乡亲,都成了我对武汉最为深刻的念想。某一刻,坊间的回民历史与武汉的包容,会默默无语地闪现,继而变得明晰可见。
起义门清真寺位于武汉武昌起义街6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