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0 19:07
车锡伦,是戏曲、曲艺研究者,1960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五年制)毕业后,升入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班,师从著名学者赵景深教授,学习中国民间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
车锡伦1937年1月(农历丙子年十一月)出生于山东泰安。1955年7月毕业于山东泰安第一中学,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时复旦名师云集,五年本科学习必修、选修专业课程29种。
1960年本科毕业后,留校进中国文学史专业副博士(硕士)研究班,从著名俗文学家、戏曲学家赵景深先生学习“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戏曲史,并在先生为本科讲授的《民间文学概论》课任助教工作;又从朱东润、蒋天枢、王运熙、鲍正鹄等先生学习“古代文学”系列专题,从王欣夫先生学习“文献学”,从蒋孔阳先生学“美学”等,从而奠定了从事文史研究的坚实基础。1962年5月参加上海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1963年11月研究班毕业,1964年4月由朱东润教授主持,毕业论文《南戏“拜月亭”研究》通过答辩。
1964年5月,到内蒙大学汉语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作品选”,等。1979年5月调山东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在著名俗文学家关德栋教授领导下从事俗文学研究。1981年5月,奉高教部令调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为任中敏(半塘)教授助理、词曲研究室业务负责人(后为研究室副主任),创办并主编以研究室名义出版的中国戏曲、说唱艺术史不定期论丛《曲苑》,并承担中文系“元明清文学”、“俗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等课程教学。
1987年批准为副教授、和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中国戏曲史硕士研究生,同时参加两届“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导师任半塘教授)。
1997年在扬州师范学院按章退休。退休后,曾先后应聘为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院教授(指导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山东大学文学新闻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应邀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学人,前后四次赴台参加学术交流,在各高校系科和研究所发表讲演二十余场,并参加“两岸锣鼓声声唱”在台巡回演出活动,为两岸学术和文化交流做了贡献。兼任过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江苏省民间文艺建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等。
已经出版的专著、合著和参与主编的著作
《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学——车锡伦自选集》,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2009。
《靖江宝卷研究》(与陆永峰合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与王见川等合编),影印,大16开,特精装,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6。
《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它》,台北,学生书局,2002。
《中国宝卷总目》(修订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宝卷·弹词》,执笔“宝卷”部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中国宝卷总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
《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1997。
《俗文学丛考》,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
《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第一副主编兼歌谣分类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中国精怪故事》(与孙叔瀛合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前后孝行录》(影印汇编,署名唐碧),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彩图儿歌词典》(与蒋静芬合作著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民俗论丛》第一集(与王栋合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曲苑》(第二集),主编(未署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曲苑》(第一集),主编(未署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聊斋志异戏曲集》(上、下册,与关德栋联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至六册),项目发起人、编委(本书无主编,不署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1983陆续出版。
《古代笑话选》(与陈企孟合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韵辙新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诗韵常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
《古代儿歌资料》(与赵师景深联名),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
参著重要著作的章节:
“古代曲艺向近现代曲艺的转化——明代”,《中国曲艺通史》(姜昆、倪锺之主编)第六章(约7·5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清代说唱文学概述”、“清代说唱文学文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傅璇宗、蒋寅总主编)上编第六章、下编第四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宝卷”,《中国俗文学概论》(吴同瑞等主编)第七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宣卷与民间信仰”(与方梅合作),《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姜彬主编)第五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重要论文
按,“文革”以后,发表论文、调查报告和读书笔等约160余篇,今尚有参考价值者约占1/2,现列出部分文章目录。只注最初发表处,不列转载书、刊。宝卷方面的研究成果,除最近发表者,大都吸收到《中国宝卷研究》一书中;俗文学研究论文大部分在修订、重写中,将编为论文集《中国俗文学研究》。
《形成期之宝卷与佛教之忏法、俗讲和“变文”》,载《民族文学研究》,北京,2011年第1期。
《“非遗”民间宝卷的范围和宝卷的“秘本”、发掘出版等问题》,载《河南教育学报》,郑州,2011年第1期。
《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 兼谈“宣讲”(圣谕、善书)与“宣卷”(宝卷)》,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
《新发现的清初南无教“泰山苦海圣母宝卷”》,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9年第1期。
《中国宝卷新论》,载《东亚人文》第一辑,北京,学林出版社出版,2008。◎《对江苏靖江做会讲经和宝卷的调查与研究》,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8年第4期。
《倒喇考论》(与刘水云合作),载《中华文史论丛》,上海,2007年第2辑(总86辑)。
《小唱考》,载《中华戏曲》,第35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江苏苏州宣卷和同里宣卷(调查研究报告)》,载《民间文化论坛》,北京,2007年第2期。
《江苏山东傩文化区与蒲松龄记述的“巫戏”》,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7年第1期。
《道情考》,载《戏曲研究》,北京, 第70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排除成见偏见,建立学科体系》,刘锡诚主持“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笔谈之一,载《民间文化论坛》,北京,2005年第5期。
《明代的佛教宝卷》,载《民俗研究》,济南,2005年第1期。
《清宣鼎的“三十六声粉铎图咏”》(与蒋静芬合作),载《戏曲研究》,北京,第66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明代的陶真、盲词、门词与明代弹词》,载《2003年说唱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2003·12,台北。
《寒夜捣衣》,载《寻根》,郑州,2003年第2期(总52)。
《聊斋俚曲“姑妇曲”“慈悲曲”中的“十样锦”》,《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2年第3期。
《聊斋俚曲曲调的来源》,载《蒲松龄研究》,山东淄博,2002年第2期。
《明清教派宝卷中的小曲》,载《汉学研究》,台北,第20卷1期(2002年6月)
《“林兰”与赵景深》,载《新文学史料》,北京,2002年第1期(总94)。
《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载《燕京学报》,北京,新十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宋代瓦子中的“说经”与宝卷》,载《书目季刊》,台北,第34卷2期,2000·9。◎《海外收藏的中国宝卷》,载《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
《“泰山道里记”的作者聂鈫—“泰山道里记”研究之二》,《岱宗学刊》,山东泰安,2000年第1期。
《江苏靖江农村做会讲经的“醮殿”仪式(调查报告)》(与侯艳珠合作),载《民俗研究》,山东济南,1999年第2期。
《泰山“九莲菩萨”“智上菩萨”考》,载《代宗学刊》,山东泰安,1999年第2期。
《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载《敦煌研究》,兰州,1999年第4期(总62)。
《说“跳槽”》,载《明道文艺》,台中,1998年第4期(总265)。
《江苏靖江农村做会讲经的“破血湖”仪式(调查报告)》(与侯艳珠合作),载《民间宗教》,台北,第四集,1998·12。
《江浙吴方言区的宣卷和宝卷》,载《民俗曲艺》,台北,第106期,1997·3。
《浙江嘉善下甸乡王家埭村的“赞神歌”(调查报告)》,载《民间宗教》,台北,第三集,1997·12。
《清同治江苏查禁“小本唱片目”考述》(摘录部分),载《文献》,北京,1996年第2期。
《唐代民间流行歌曲[啰唝曲]及有关的几个问题》,载《扬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
《中国宝卷的发展、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载《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会议论文集》,台湾大学中文系,1996,台北。
《曹寅(楝亭)藏“书史纪原”上的“雪芹校字”》,载《国文天地》,台北,第10卷第3期(总111),1995·8。
《中国精怪故事和神、仙、鬼、怪故事系列》(与孙叔瀛合作),载《中国民间文化》,上海,1994年第3期(总15)。
《驱蝗神刘猛将的来历和演变》(与周正良合作),载《中国民间文化》,上海,1992年第1期(总5)。
《流传八百年的吴歌“月子弯弯照几(九)州”》,载《中国民间文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湾中国民间文学学会、高雄师范大学,1991。
《泰山女神的神话、信仰和宗教》,载《泰山研究论丛》第三辑,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金瓶梅词话”中的明代宣卷—兼谈“金瓶梅”的作者》,载《明清小说研究》,江苏南京,1990年第3-4期。
《江苏南通的“童子戏”和“太平会”(调查报告)》(与金鑫等合作),载《东南文化》,南京,1990年第1期。
《浅谈回族的食俗》,载《中国烹饪研究》,扬州,1990年第1期。
《江苏靖江的“做会讲经”(调查报告)》,载《民间文艺季刊》,上海,1988年第3期。
《“金山宝卷”和白蛇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民间文艺集刊》,上海,1986年第1期。
《浙江嘉善地区的宣卷和赞神歌(调查报告)》(署名唐碧,与金天麟合作),载《曲苑》,第二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小说“胭脂”和“胭脂舄”传奇》,载《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文集》(赵景深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八仙故事的传播和“上中下”八仙》,载《民间文学论坛》,北京,1985年第4期。
《蚁穿九曲明珠--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载《民间文艺集刊》,第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东台地区董永传说考》,载《扬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
《姚鼐“登泰山记”所述泰山南麓三谷订正》,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济南,1983年第3期。
《舅姑·丈人·泰山·岳父--对妻子的父母的称呼》,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12期。
《浅谈女真族剧作家李直夫的“虎头牌”杂剧》(与袁爱国合作),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83年第4期。
《被作为神学附庸的中国古代儿歌》,载《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
《明清儿歌的搜集和研究概述》,载《民间文艺集刊》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再谈新诗韵的韵辙划分和编撰问题》,《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济南,1979年第2集。
《南戏“拜月亭”的作者和版本》(摘录部分),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78年第2期。
《新诗韵的韵辙划分问题》,载 《内蒙古大学学报》,呼和浩特,1977年第5期。
车锡伦先生在研究班学习期间,即从赵景深教授学昆曲,因持山东方音,唱曲困难,而自幼喜吹笛和洞箫,便改习曲笛。后来在指导中国戏曲史研究生时,曾冲破阻力,聘请扬州曲家谢真茀先生为研究生教唱昆曲。
车锡伦先生的学术研究,继承赵景深教授的衣钵,涉及戏曲、说唱艺术(曲艺)和民间文学(俗文学)等多方面。治学理念和实践的特点:一是注重戏曲、说唱等演唱艺术艺术形式、演唱形态的研究,同时注重相关文献的发掘、整理;二是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三是历史文献、文本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
“文革”后期(1972年后)车锡伦先生曾研究现代音韵学,总结“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用韵的实际,发现用韵严的诗人多依照北方话戏曲、曲艺唱词“十三辙”押韵,因按照北京音系“十三辙”编辑新诗韵《韵辙新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初版,1978修订再版)。1978年发表《南戏“拜月亭”的作者和版本》,其中对《拜月亭记》的版本考证为后来研究者普遍接受。1980年前后,从关德栋教授研究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编辑校点《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发表《京剧和地方戏中的聊斋故事戏》等系列论文;退休以后又发表“聊斋俚曲”音乐形式研究的系列论文。1982年在扬州创办并主编戏曲、曲艺史研究论丛《曲苑》(不定期),以“曲苑编辑部”名义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两集(1984、1986),因无经费支持停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对江苏北部民间香火戏(童子戏)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1990年发表的《江苏南通的“童子戏”和“太平会”》,是这一民间傩祭歌舞杂戏最早公开发表的调查报告。
车锡伦先生在说唱文学和说唱艺术(曲艺)研究领域,用力最多的是对中国宝卷的研究。已出版的宝卷文献整理、专题研究和田野调查专著有《中国宝卷总目》(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8初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出版重编本)、《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湾学海出版社,1997)、《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湾学生书局,2002)。他对中国宝卷发展过程的研究,既注重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背景上宝卷的信仰文化特征,同时又注重宝卷文本形式和演唱形态的演变及其与各个时期民间演唱文艺(戏曲、曲艺)的互相影响,开拓了宝卷研究的新领域,更正前人研究的疏漏,在国内外有关学界有很大的影响。退休以后,车锡伦先生又应聘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主持编纂的《中国曲艺史》(姜昆、倪锺之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出版),执笔《明代曲艺》一章;应聘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持编纂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总主编傅璇琮、蒋寅,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出版),执笔“清代卷”的“清代说唱文学概述”和“清代说唱文学文献”两章。近年来,车锡伦先生有感于中国说唱文学文献缺乏系统的整理,因倡导同道,提出分头编纂《中国说唱文学总录》的计划,已列入有关出版社的出版规划。
车锡伦先生对民间文学的研究,继承前辈郑振铎、赵景深俗文学研究的治学传统,主张从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实际出发,摆脱从国外引进的概念的束缚,建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体系,充实中国文学艺术史的内容。曾参与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姜彬主编,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任第一副主编和歌谣分类主编;与周正良合作主编《江苏省民间文学志》(未出版)。1995年前的部分研究论文结集为《俗文学丛考》(台湾学海出版社,1995),论文集《中国俗文学研究论集》待出版。
车锡伦先生已届不惑之年,老而弥健,仍在多学科前沿笔耕不缀,同时乐于同青年学者交流,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许多年轻学者都曾得到过他的指导。
曾任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昆曲艺术大典·文学剧目典》主编,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江苏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等。
2006年1月,农历乙酉年:《中国曲艺通史》出版
天津市著名曲艺理论家倪钟之与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共同主编的《中国曲艺通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继倪钟之个人专著《中国曲艺史》出版以后,又一次对我国历代曲艺发展的全面梳理。该书由从事古代曲艺研究的倪钟之、张鸿勋、于天池、车锡伦、鲍震培、耿瑛、蔡源莉等七位著名教授分章撰写。
该书在中国曲艺发展的时段上进行了重新划分,根据汉代乐府歌曲已经具备了曲艺的特征,定汉代为其初成期,唐代为成熟期,宋代为繁荣期,是我国曲艺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书中对目前流行的曲艺也称说唱艺术的理念等方面有新的看法,对过去的曲艺基本理论也有所突破。
与此书配套的另一部《中国曲艺概论》与此书同时出版。
现状
年过八十,身体尚可,仍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2013年12月年应聘为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14年10月参与组织召开了扬州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宝卷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6月应聘为山东泰山学院兼任教授。应邀在各地做学术演讲,如2015年10月15日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民间文学前沿问题讲座” 讲《什么是宝卷——中国宝卷的历史发展和在“非遗”中的定位》。2016年6月2日为泰山学院作《泰山宝卷与泰山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专题讲座,等。同时,指导海内外来访、来信问学的中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