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5 22:34
轨(拼音:guǐ)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一说指车辙,即车轮碾轧的痕迹。“轨”又指运行的轨迹或一定的路线,又用来比喻对人们的言行起约束作用的制度或秩序。
形声字。“轨”字在战国金文中写作图1,由“车”和“九”组成。“车”表示字的意思跟车有关,“九”表示字的读音与之接近。小篆(图2)、隶书(图3、4)、楷书都沿袭金文字形。汉字简化时将“車”类推简化为“车”。
“轨”最初是指“车两轮之间的距离”。《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是对车两轮之间的距离做出统一规定。车轨相同,车辙宽度就相等。“轨”进一步指“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跟“辙”意思相同。许慎《说文解字》释“轨”为“车辙”,实际上说的是这个意思。《孟子·尽心下》:“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大意是说,城门中路面上的车辙沟是由于往来车辆较多慢慢压出来的,而不是驾车的两匹马的力量导致的。
“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这个意思进一步抽象化,“轨”又表示“事物运行的一定路线”。《淮南子·本经训》:“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这里的“五星”是指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而“事物运行的一定路线”这个意思再进一步发展,就有了“有轨电车”“列车脱轨了”等说法中的“轨”,它表示“用条形钢材铺成的供火车、电车等行驶的道路”。同时,“轨”也可以指“铺设火车道或电车道等用的长条钢材”,也就是“路轨”,比如“铁轨、钢轨”等。
路轨总是严格按照车辙的宽度而铺成的,在这个意思的基础上,“轨”又发展出法则、法度、规范等词义。符合法度、规范的是“正轨”“常轨”等等;相反,不符合法度、规范的,就是“不轨”“出轨”“越轨”等等。
轨迹、路线也好,法则、规范也好,都是需要依照或遵循的,于是,当表示行为动作时,“轨”就有了“依照、遵循”的意思。《汉书》等诸多史籍中都可见到“诸侯轨道”的说法,意思是诸侯遵循法度。
因为最初的意思跟车轮这个重要部件有关,所以,“轨”在古代也可以代指车子。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轨躅”是车迹的意思,“里闬”是里门。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高门拟于阊阖,方二轨而并入。”形容建于鲁地的灵光殿,其高大的殿门好像天门一样,可容两车并行而入。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十四】【車部】居洧切(guǐ)
車徹也。从車九聲。
“車徹也”注:攴部曰:“徹者,通也。”車徹者,謂輿之下兩輪之閒空中可通,故曰車徹,是謂之車軌。軌之名,謂輿之下隋方空處,《老子》所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高誘注《吕氏春秋》曰:兩輪之閒曰軌。毛公《匏有苦葉》傳曰:“由輈以下曰軌。”合此二語,知軌所在矣。上歫輿,下歫地,兩旁歫輪,此之謂軌。毛云:“由輈以下”,則輿下之輈,軌也;輈下之軸,軌也;虚空之處未至於地,皆軌也。濡軌者,水濡輪閒空虛之處,而至於軸,而至於輈,則必入輿矣,故濟盈斷無有濟濡軌之水者。禮義之大防也,毛何以不言兩輪之閒,而言由輈以下乎?曰兩輪之閒,自廣陿言之,凡言度涂以軌者,必以之。由輈以下,自高庳言之,《詩》言“濡軌”,晏子言“其深滅軌”,以之。《中庸》“車同軌”,兼廣陿高庳言之。徹廣六尺,軹崇三尺三寸,天下同之,同於天子所制之度也。《穀梁傳》車軌塵,即《曲禮》之“驅塵不出軌”,謂其塵之高廣,一如軌之高廣而不過也。《車人》“徹廣六尺”,自其裏言之。《匠人》注“徹廣八尺”,自其表言之。曰“由輈以下曰軌”,曰“兩輪之閒曰軌”,自其裏言之。《少儀》“祭左右軌”,《史記》“車不得方軌”,自其表言之。自軌徹之說不明,訓之以地上之迹,迹非不名軌徹也,而迹豈軌徹也。《邶詩》不能通,乃以軓字易軌字,而毛傳“由輈以下”復改作“由輈以上”,郢書燕説,沈錮千年矣。許云“車徹”,固已了然,如後人之憒憒,則許當云“軌,車𨌰也”;“𨌰,車迹也”已矣。故大史公言“好學深思”,不若卜子言“近思”。
“从車,九聲”注:軌从九者,九之言鳩也,聚也,空中可容也。形聲中有會意。古意居酉反,在三部,今音居洧反。
居洧切,上旨見 ‖ 九聲幽2部
軌,法也。車跡也。《説文》曰:“車轍也。”居洧切。十二。
【酉集下】【車部】 軌;部外笔画:2
古文:𨑍、𧗝
《廣韻》居洧切。《集韻》《韻會》矩鮪切,並音宄。《説文》:車轍也。《孟子》:城門之軌。註:車轍迹也。
又車軸也。《禮·少儀》:其在車,左執轡,右受爵,祭左右軌范乃飲。註:軌,謂轊頭也。
又《正韻》:法也,則也。《左傳·隱五年》: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前漢·賈山傳》:軌,事之大者也。註:軌謂法度,故凡不循法度者,謂之不軌。
又《正韻》:循也。《史記·天官書》:星辰軌道。註:謂循其常道也。《前漢·賈誼傳》:諸侯軌道。註:言循法度也。
又與宄通。《左傳·成十七年》:亂在外爲姦,在內爲軌。御姦以德,御軌以刑。註:軌本作宄。
又《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設黍稷六簋于俎西。註:簋,古文作軌。
又叶居有切,音九。《詩·邶風》: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又叶果許切,音舉。陸機《凌霄賦》:削陋跡于介丘兮,省仙遊而投軌。覬情累以遂濟兮,豈時俗之云阻。○按《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經涂九軌。註:軌,謂轍廣,非。軌即轍也。《韻會》:輪有高下廣狹,皆定于軌。輪中之軌既同,則轍迹亦同,因謂車轍亦曰軌。其實軌乃轊頭也。自《説文》以軌爲車轍,後人沿之,遂專以車轍訓軌,失其字之本義矣。邢昺《孝經序》疏云:兩轍之閒曰軌,車所轢曰轍。此爲確詁云。
【规范提示】“车”的第三笔横改提,笔顺改为先竖后提。
【写法】“车”窄“九”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九”高。“车”,第二笔㇜(撇折)的竖段略左斜,横段在横中线下侧。“九”,主体居右半格,首笔撇的撇尖伸向“车”下侧,乙(横折弯钩)的横段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左上侧,竖段略向左下斜行,底部与撇尖持平。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