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

更新时间:2024-10-11 21:20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以及行为的不稳定为特征的心理疾病。疾病发病原因复杂,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病理生理、神经生化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目前已发现先天遗传、儿童期虐待、早期不良环境等对BPD的发病有影响。家系调查显示,如果家庭中有BPD患者,亲属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此病主要是从儿童后期或青春期开始发病,初级医疗服务环境中的患病率约为6%,在精神卫生门诊患者中约为10%,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约为20%,整体平均患病率为1.6%。

疾病介绍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的存在是有争议的,有人否认这一障碍的存在,认为其不是人格障碍的亚型。在中国,因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人格障碍没有这一亚型,所以一段时间内对此疾病的诊断出现困难,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ICD-10、DSM-Ⅳ中认为存在这一诊断所代表的障碍,认为其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情感的不稳定,并有明显的冲动性的普遍模式,可有自伤行为,也可出现一过性的精神病性症状,而这种情况应该是在童年或青春期就开始的,不是成年以后才出现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高,尤其是与情感障碍有较高的伴发率,可高达50%。

病因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有关研究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有关研究多集中在遗传、病理生理、神经生化、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目前已发现先天遗传、儿童期虐待、早期不良环境等对该病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家系调查表明,亲属中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如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的一级血缘亲属中,该病比普通人要常见5倍。

大脑发育成熟延迟可能会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而且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患者可能存在大脑皮质成熟的延迟。感染、中毒、孕期及婴幼儿期的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的供应,出生或婴幼儿时期的脑损伤和病毒感染等是大脑发育不成熟的原因。

神经递质是完成脑内信号传递的重要载体,其活动的正常与否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活动。杏仁核过度反应、前额叶抑制降低、前额叶控制的5-羟色胺释放减少可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冲动攻击性阈值较低相关。

童年的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病的形成可能和遭受的有害环境有关,如抚养者不恰当的惩罚、婴儿期没有得到满足、家庭创伤事件、父母亲存在精神疾病等,这种不良环境容易引起婴儿的自我发展缺陷或者异常发展,使其内心遭遇到多种冲突,反映为儿童瓦解性的依附关系或者焦虑,为了适应这些心理困难,往往会使用原始防御机制来适应生活,从而又进一步强化了边缘型人格病理性,久之成年后发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症状

边缘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起病于儿童后期或青春期,主要表现为紊乱的自我身份认同、不稳定快速变化的心境、显著的分离焦虑、冲突的亲密关系、冲动性、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持久空虚感和厌倦感及自伤自杀行为等。

典型症状

就医

当发现患者频繁处于不稳定状态如烦躁不安、易激惹、焦虑,并且受困于人际关系如亲密关系,有物质滥用、危险驾驶、赌博、自伤等冲动行为时,应及时就医,家属也应及时了解情况并带其去精神心理科就医。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诊断依据

边缘型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没有明确的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患者有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绪,也具有明显的冲动行为,确诊应至少具备以下症状的五条:

相关检查

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通过临床访谈和测定人格的量表进行评估,具体如下:

属于传统的经典检查手段,即通过直接询问当事人或知情者相关情况而进行人格评估。

包括人格功能水平量表、DSM-V人格量表等,从身份认同、防御机制、客体关系的质量、攻击性和道德价值观等多个维度根据分数判定患者人格损害程度。

鉴别诊断

边缘型人格障碍需要与抑郁症双相障碍人格改变、其他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相鉴别,具体如下:

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和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共病,如果符合诊断标准,两者都可以被诊断。由于边缘型人格障碍跨界别的表现可能类似于抑郁症或双相障碍的发作,如果没有明确记录的起病早、病程持久的行为模式,应避免仅根据跨界别的表现而做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额外诊断。

人格改变是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颅脑损伤等各种疾病所引起的人格异常,鉴别要点是疾病进程与人格异常症状出现的先后次序,人格改变均是出现在各种疾病之后,有明确的发病时间,患者疾病之前的人格特征在正常范围之内。

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可能会由于一些共同特征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混淆。鉴别的要点在于其他各类人格障碍有更符合的诊断标准,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也会对微小刺激报以愤怒的反应,但其有相对稳定的自我形象,以及相对缺少自我损害性、冲动性及遭遗弃的顾虑等特征。

精神分裂症具有幻觉、妄想、言语散乱、行为紊乱或紧张症行为等精神病性症状,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精神病性症状往往比较轻微,多发生在频繁地对真正的或想象被抛弃的恐惧中,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现实检验能力相对完整,据此可进行鉴别。

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为主要手段,药物治疗仅在伴发抑郁和短暂精神病时使用,女性患者经前出现抑郁症状或抑郁加重者,可给予碳酸锂治疗。

药物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常伴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反应、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因此,适当配合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某些特定症状的严重程度,但药物并不能改变人格结构。另外,注意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5-HT能抗抑郁药物能改善抑郁、焦虑情绪,也可减少患者对拒绝的敏感性。

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可用于控制愤怒、敌对和短暂的精神病症状发作。

常用的抗焦虑药物是苯二氮䓬类药物,可用于治疗激越和焦虑。

抗癫痫药物可以用来控制冲动行为,可以改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整体功能。

锂盐对患者的愤怒情绪及自杀症状可能有效,对反复发作的抑郁症也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其他治疗

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采用辨证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移情焦点疗法、图示疗法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形式上可以是个别治疗,也可以是小组治疗。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看到“全好”或“全坏”这些极端之间的中间地带,将自我和他人的积极看法与消极看法整合起来,形成更为具体的观点,以此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父母、配偶等家庭成员关系密切,该病患者的家庭互动往往存在两种极端,要么过分强烈的纠缠粘连,要么过分冷漠和疏离,因此加强正常沟通、改善家庭环境的同时,家属也有必要进行治疗,改变家庭成员间的病态羁绊。

预后

边缘型人格障碍病程较长,相关治疗有助于偏激、自杀、抑郁等行为的矫正,但由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的预后欠佳,人格特征可随着年龄增长有所缓和,但往往会持续终生。

并发症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容易并发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如表演型、依赖型、反社会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而且由于心理影响,可出现抑郁或双相障碍。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