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0-04 14:28
1、职责任务
我所主要职能是经济林遗传育种研究、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经济林果品加工利用研究、园林植物栽培研究。
2、经费来源
我所系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费由省科技厅下达,研究经费根据立项类别专项下拨。
3、人才队伍
我所编制51人,现有在职职工46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9人,大学本科学历的22人。专业技术人员39人,其中取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资格的9人,高级工程师、会计师资格的12人,中级及以下的18人。
4、内设机构
我所现设内部机构10个,分别是:办公室、计财科、人事科、科技科、工程中心、育种研究室、栽培研究室、经营科、实验林场、虹霖公司。
5、主要荣誉
自从1997年省林业厅对所属事业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绩效评估)以来,我所共11次被厅党组评为先进单位。在此期间,涌现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大连市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次,省百千万人才“百千”层次人选10人。
1、科技成果研制方面
建所49年来,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级、省市级各类研究项目100余项,获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其中1989—2009年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19项。尤其在核桃、栗树、榛树等干坚果树种的研究上,先后研制出新品种近100个、新技术30余项,为辽宁乃至全国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品种保障与技术支持。
在核桃新品种选育研究中,选育的礼品1号、礼品2号、辽宁1号、辽宁3号,曾获1993年泰国国际优质农产品金奖、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是经济林干坚果果品在国内外的最高奖项。
在日本栗新品种选育研究中,从1995年开始引进了日本国各时期生产主栽良种40个,成为首个国内日本栗资源完全引进与保存的单位,并在日本栗杂交育种研究方面居于国内先进水平。
在榛子新品种选育研究中,不但引进了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欧榛新品种40个,而且获得平榛与欧榛的种间杂种(品系)30个,是国内唯一从事榛子种间杂交育种的单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科技成果应用方面
我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地处中温带和南温带交界处,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经济林树种资源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我省以干坚果为主的经济林总面积达到800万亩,年总产量约为150万吨,总产值33亿元左右。
利用我所不同时期选育的核桃—礼品1号、礼品2号、辽宁1号、寒丰、辽宁6号、辽宁10号等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在我省的朝阳、锦州、葫芦岛、大连等地发展5万亩;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省外地区新植100万亩左右。
利用我所不同时期选育的栗树—辽丹15、辽丹58、金华、辽栗10号、利平、大峰等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在我省丹东的凤城、宽甸,大连的庄河等地改造实生栗林100万亩;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外地区新植5万亩。
利用我所不同时期选育的大果榛子—平顶黄、金铃、玉坠、达维、辽榛3号、辽榛4号等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在我省的沈阳、鞍山、辽阳、抚顺、锦州发展5万亩;全省野生平榛垦复利用已达100万亩。
抓住省、市科技特派工作的契机,2007年开始,我们先后组织了丹东宽甸、朝阳建昌、大连庄河三个科技特派团,为当地林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当地林农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利用我所不同时期研究的经济林新品种、新技术在省内外推广应用约215.0万亩,野生平榛垦复利用100万亩,现年总产量约30万吨,总产值约10亿元人民币,新增产值2—3亿元人民币左右。
3、科技产业发展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研究所坚持走“一手抓科研,一手抓产业”的道路,结合单位自身的科技优势、大连窗口优势、产业调整政策优势,先后建立、完善和壮大了一批研究所自己的产业。
为加强单位科研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技术、人才等资源,我们先后建立了普兰店市四平镇(现普兰店区四平街道)700亩核桃产业化基地、瓦房店市炮台镇(现金州区炮台街道)2000亩经济林科研基地、抚顺市章党镇500亩榛子试验基地、江苏省新沂市100亩日本栗示范基地,总计3300亩。
为加快对辽宁东部山区林业发展的服务,结合单位自身优势,2006年,我们在抚顺市清原县注册资金500万元成立了辽宁柏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开展林木培育、经济林与中草药栽培与加工等营林与研究工作。该公司已受让林地19000亩,森林资源总蓄积180000立方米左右,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辽西北”战略决策,切实加强科技成果转化,2009年年初,我们和省杨树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辽宁虹霖科技有限公司,在锦州市黑山县建设榛树试验示范基地一处,计划建设面积3000亩,拟投资1400万元,现已完成1000亩的建设任务。
为进一步增加经济林干坚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与日本茨城大学深层次的日本栗精深加工技术合作,结合省科技厅在宽甸县的科技特派团工作,已研发生产了栗纳豆、栗羊羹等深加工产品5个品种,为经济林干坚果深加工产品走向市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
多年来,我们分别从日本、朝鲜、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20余名经济林权威学者到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研究所先后派出代表团分赴俄罗斯、波兰、美国、朝鲜等国家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在此基础上,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学、科研机构签署了资源交换与合作研究的协议,进一步打开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通过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方式,1998年以来,先后选送了6名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赴意大利、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学习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栽培技术、新产品研发技术等。另外,我们在国内同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等单位进行了相关项目的联合攻关,使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