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8 10:46
达斯坦,维吾尔族弹唱曲种。它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达斯坦的原意为叙事长诗,用古老的“木卡姆”(大型套曲)的选段或其他民间曲调演唱,说唱完整的故事,篇幅较长。音乐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公元3世纪至7世纪维族民间就流传过一部叫作《阿里甫·埃尔吐额阿》的达斯坦作品,歌唱人民英雄埃尔吐额阿。此外,还有《艾里甫与赛乃姆》等多部描写爱情的作品。达斯坦在维族人民中间代代广泛流传,著名的赞颂英雄人物的达斯坦有《玉素甫·艾卖提》和《阿不都热合曼汗·霍加》,以及歌唱民族英雄弹唱艺人斯依提的《好汉斯依提》等,讽刺性的达斯坦名作有19世纪的维族诗人艾合卖提夏·卡尔卡希创作的《问候》。新疆境内的柯尔克孜族著名的英雄史诗《玛纳斯》,也是用达斯坦的形式演出并流传的。相传斯依提是达斯坦弹唱最为著名的艺人。他的事迹被编成达斯坦节目演唱,名为《好汉斯依提》。
“达斯坦”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一种曲艺形式。“达斯坦”为维语,意为“叙事长诗”。作为曲种的达斯坦,是以说唱长篇韵文故事为基本特征的。“叙事长诗”所以成为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是由于维吾尔族借用本民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古老的“木卡姆”中的曲调选段来歌唱表演的。相传早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生活在中国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中,就流传过一部名为《阿里甫·埃尔杜额阿》的达斯坦节目,表现的是本民族英雄埃尔杜额阿的英雄事迹。从此表现英雄人物成为达斯坦说唱的一个传统。
达斯坦表演时,由一至三人演出,其中主演者手持民族乐器热瓦甫或都它尔、弹拨尔、沙塔尔等自弹自拉自演。其它演员则分持手鼓或石片等击节演唱。演出的场所也很灵活,集市、茶馆、宴会上均可表演。
维吾尔族的弹唱艺术流行于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图什、阿克苏、刀郎、库车和东疆的哈密、吐鲁番以及北疆的伊犁等地区。达斯坦由1人至3人演唱,主演者手持热瓦甫或都它尔、弹拨尔、沙塔尔自弹(拉)自唱。助演者或持上述乐器伴奏,或持手鼓、石片等打击乐器击节,或不持乐器帮腔助唱。演出场所遍及集市、茶馆,宴会上也可说唱。维吾尔族弹唱的唱词有多种形式。达斯坦的唱词为多段体分节歌式。一部达斯坦作品包括十几首至几十首唱词,每首唱词又分几段至十几段,每段句数根据文体各异。如古典达斯坦中的“穆斯塔扎特”每段两句,“艾在尔”每段4句,“莫亥麦斯”每段5句,等等。在同一段唱词中,每句的音节数相同,分别为7至16节。达斯坦唱词散韵结合,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善于穿插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宗教经典。其音乐特色是曲调富有变化,节奏多样,结构严谨,词曲结合紧密,主题鲜明。
新疆和田当地的民间艺人“达斯坦奇”。这些达斯坦奇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看到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尽力搜集他们演唱的所有达斯坦(叙事诗),以免失传。
《库尔班纳玛》(“牺牲或献身礼赞书”)、《依帕尔纳玛》(“关于开斋的故事”)和《伊玛目霍赛因》等等。他善于演唱《阿布都热合曼汗·和卓》、《斯依提诺奇》和《艾拜都拉汗》等达斯坦,并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环境演唱不同的达斯坦。比如说,在婚礼时,演唱《尼卡纳玛》(婚礼歌),在麻扎(陵墓)集会时,演唱《伊玛目霍赛因》,在斋月期间,演唱《依帕尔纳玛》等达斯坦。
如果说“穹乃合曼”是深入的孤旅,散慢无际,是面对天地的独白,是心灵的自言自语,那么“达斯坦”就是叙事之海。曲折的故事和激荡的情感,如同一道道的陡坡,千回百转,肝肠寸断。节奏在加快,不断加入的补充、询问、交流、关切和渲染,如一人之踽踽独行遇到久违的知音、同伴,大家一起上路。天堂之路呈现优美之弧,像一张张紧绷的弓,要把一颗为爱而碎的燃烧的心射出。“达斯坦”——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叙事诗”,作为音乐体裁形式,是指叙事歌谣的套曲。“达斯坦”是木卡姆中的第二部分,《十二木卡姆》中除了《伊拉克木卡姆》和《斯尕》
“达斯坦”是百姓之诗、民间之诗,是绿洲弦歌和田野吟唱,深受群众喜爱,内容与曲调都适合绿洲生活的情景。“达斯坦”中的歌词多为民间爱情长诗,而这些爱情又多不是甜美如意、顺风顺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那一种,对恋人的思念如烈火般猛烈而不能自已,有时候简直就是人间酷刑,而命运如此多蹇,这爱情的甘冽与惨痛,被推向极致——如果一个民族的情感也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的话,在这里,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近乎燃烧的炽烈情感。《木卡姆》外,其它十部木卡姆都保留了“达斯坦”,大部分有三、四个“达斯坦”组成,依次为“第一达斯坦”、“第二达斯坦”、“第三达斯坦”、“第四达斯坦”。每个“达斯坦”之间有间奏曲,间奏曲多为民间音乐家的“即兴创作”,取材于歌曲曲调,加以变化和递进,结束时重复歌曲主题唱段。间奏曲往往是无歌词的舞曲。“达斯坦”内容广泛,既有英雄业绩、人道主义,纯真爱情,也有控诉性和劝诫性的道德内容,揭露残酷的封建制度,表现爱情悲剧的社会历史环境,传达强烈的爱憎情感。
上世纪50年代,从木卡姆艺人那里收集到的《达斯坦》中的歌词,只有两部长诗的片断。1995年维吾尔木十二卡姆研究会和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组织47位专家、分4个小组,制定11项学术原则,对歌词进行了第三次系统整理和核对,并收录了更多的维吾尔族民间长诗。“达斯坦”选用的民间长诗主要有:《艾力甫与赛乃姆》、《莱丽与麦吉侬》、《帕尔哈特与西琳》、《玉素甫阿合买提》、《赛乃拜尔》、《法鲁赫王子与古丽鲁赫公主》、《乌尔丽哈与海米拉江》、《尼扎木丁王子与热娜公主》、《古丽夏与瓦莱克》等十三部民间长诗。其中,又以《艾力甫与赛乃姆》影响最大,在《十二部木卡姆》中分布最广。维吾尔木卡姆的“达斯坦”部分,选用的民间长诗,多为四行体,这种诗歌形式继承了维吾尔古代民歌的传统。
在这些民间长诗中,最感人的是爱情题材的长诗……一部部民间长诗,如同一颗颗燃烧的心脏,在音乐的烈风中,劈啪作响,挣扎扭动。也因为表现爱情的内容占有较大的比重,感人至深,很大程度给人形成这印象,就是木卡姆是伟大的表现爱情题材的音乐遗产。
热烈忧伤、忧伤热烈的“达斯坦”,繁复不已、一唱三叹的“达斯坦”,秾丽多姿、千娇百媚的“达斯坦”,吹过一片片绿洲,彻夜的长歌热舞,塑造着优美的民间,展开人间的幸福,同时也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教材。
维吾尔族是个诗歌和音乐的民族,诗歌和音乐浩如烟海,而叙事体裁的作品相对较少,像小说这类叙事体裁,多是解放以后才出现,散文也是解放后才有一定规模。史书除较长的《拉失德史》外,一般篇幅很短,《拉失德史》也出现较晚。在某种意义上,木卡姆,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就是一部用音乐和诗歌写就的史诗,而“达斯坦”对叙事功能的强化,更起到穿越时光、传递人道、深播情感的作用。
随着伊斯兰教东渐,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的流入,“西域大曲”逐渐被“木卡姆”这个名称所取代。“木卡姆”这个名称覆盖了“西域大曲”之后,经历二次大规模整理。第一次是16世纪,在叶尔羌汗国的宫廷,大规模收集整理散落在各个绿洲上的木卡姆,使之更加系统化,主要是规范“穹乃合曼”的音乐结构,并把民间歌词替换成当时社会上层流行的文人诗作;第二次是1879年,喀什著名民间艺人艾里姆·赛里姆、莎车民间艺人赛提瓦尔地等人,把当时各个绿洲的叙事音乐“达斯坦”和“麦西热甫”这种民间歌舞娱乐形式,有机地组合在“穹乃合曼”之后,使传统的“大曲”更丰富博大,富于表现力,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十二木卡姆》基本形态。在南疆的广大农村,“达斯坦奇”们,在果园、地头和村巷,拉着“艾捷克”,弹着“热瓦甫”,唱起民间长诗,传播人间故事。激越之处人人动容,欢乐之时载歌载舞,使平静的绿洲回荡着悠扬的琴声。
“达斯坦”是人生的中途,是上升之旅,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向下看,浅山及远的大地已陷入微光之中,“穹乃合曼”已漫漶在大光阴之中,如同我们的父辈;向上看,壁立千仞,峰回路转,峰顶上那一抹强光中的祥云,如红旌飘动,仿佛在召唤奋勇的攀登者。
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量的维吾尔族达斯坦以印刷形式得以出版发行,为维吾尔族读者创造了接触阅读达斯坦的机会。随着部分达斯坦的汉译本发表与出版,也为更多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读者的直接阅读参考达斯坦提供了便利。也因此,与以前为数不多的听众群体而言,受传者数量明显得到增多。现代电子传播媒体的发展繁荣促进了达斯坦的各种电子版本的传播,加快了达斯坦的多元化流传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目前,维吾尔族达斯坦以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等4种传播方式同时并存。但是,文字、电子等传播媒体除了对达斯坦的传播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之外,对达斯坦的口头传播活动却带来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听众的日益减少。大众媒体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娱乐生活。一向喜欢娱乐的维吾尔族人已成为当代大众传播媒体的忠实观众、听众或是读者。电视、DVD、录音录像设备和收音机以及各类报刊图书快速地扩大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空间。由于传播范围宽泛与大众性特点强,文盲、盲人都能够接受电视、电影和收音机等传播方式。因此在民族地区,电视的普及率与影响力相当高,随着电视栏目的多样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发展,电视观众队伍更为壮大。除此之外,网络传播吸引了庞大的受传者,包括民族地区的广大中青年群体。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达斯坦听众队伍日益减少。
如今,达斯坦歌手的数量也寥寥无几,而且都是年纪较大的,其中一些中青年歌手都改行了。究其原因:第一,电子媒体的普及破坏了歌手的表演活动,听众日渐减少。第二,歌手的生计环境遭到了破坏。由于没有听众,歌手好像没有顾客的商人,他们的经济来源被迫中断。政府部门虽然给一些著名歌手发放生活补贴,但是众多的未名歌手没有经济收入,只能自己谋求生存之路。在以前口头表演昌盛的地方有了录像厅、卡拉OK歌舞厅以及商店饭庄(内设电视、DVD),很多人都集中在此,很少有人去听达斯坦演唱了。因此,达斯坦表演活动与口头传播的生存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