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2:33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首联交代高山、禅寺和修行的人,颔联写出了禅师兄弟朴静的精神面貌,颈联描写禅师兄弟的起居住处,尾联赞美禅师兄弟的修行境界。全诗构思精巧,章法整饬。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⑴
无着天亲弟与兄⑵,嵩丘兰若一峰晴⑶。
食随鸣磬巢乌下⑷,行踏空林落叶声。
迸水定侵香案湿,雨花应共石床平。
深洞长松何所有,俨然天竺古先生⑸。
⑴乘如禅师:《宋高僧传》卷一五:“释乘如,未详氏族,精研律部,颇善讲宣。……代宗朝翻经,如预其任。……终西明、安国二寺上座。”禅师,对和尚的敬称。兰若(rě):佛教名词。梵语“阿兰若”的省称,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古人常用“兰若”代指寺庙。
⑵无着:无所依托;没有着落。天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血亲。一说无着、天亲都是僧人名。无着音译阿僧伽,公元四、五世纪印度大乘佛教瑜咖行派创始人之一。据《婆薮槃豆法师传》载,为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人。天亲亦译世亲,音译婆薮槃豆,无着之弟,大乘佛教瑜咖行派创始人之一。此处以无着、天亲喻乘如禅师、萧居士。
⑶鸡磬:击磬发声。磬,佛教的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单个使用的叫特磬,成组使用的叫编磬。寺院中和尚念经时所敲打的铜铸的法器。巢乌:筑巢之乌。
⑷进水:从高处泻落的水。《高僧传》卷六《慧远传》载:远至庐山,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远,远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
⑸天竺:印度的古称。古伊朗语 hindukahindukh之音译。古先生:东汉末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传说,至《老子化胡经》《西升经》等道经,益增附会,证成其说,谓老子西游化胡成佛,并以佛为其弟子,自号为“古先生”。后世因以“古先生”借称佛及佛像。
无依无靠的亲兄弟,在嵩山寺庙中伴着一山的晴日。
在磬声和乌鸦的巢穴下吃斋,在空旷的树林伴着落叶的声音中行走。
迸落的水花定然浸湿香案,飞溅的雨花应该能和石床齐平。
深邃的洞穴中,高大的松树旁有什么呢?仿佛看见了天竺国来的古先生。
根据陈铁民《王维年谱》,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秋至二十三年(735)春作者在嵩山隐居期间。隐居嵩山期间,王维与嵩山上修行佛法的两兄弟交好,所以作这首诗送给他们。
此诗中的禅师兄弟中的一人已经出家为僧,法号乘如;他的兄弟尚未出家,是在家修行佛法的居士。这对兄弟无依无靠,在山寺中相依为命。诗歌第一句简要交代了诗歌主人公的身世,第二句写到名山与山寺,而以“一峰晴”三个字,将高山、禅寺和修行的人置于一幅晴日山峰图中;后六句的景象,也尽为“一峰晴”的阳光照耀。
中二联诗句颇具巧思。其中三、四两句是倒装句:“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句意应当是在鸣磬、巢乌下食,在空林、落叶声中行诗人将动词前置,使得人的行动更加突出。第二联通过描写禅师、居士的日常生活,写出了他们朴静的精神面貌。第三联描写兄弟的起居住处,虽然和第二联描写角度不同,但同样突出了兄弟的精神面貌。在描写寺庙内部面貌的诗句中,“迸水”和“雨花”是不常见的,精雅的住处一般既不会迸进水来,也看不到雨花,而这两兄弟的住处,迸进来的水能有香案那么高,雨花都要打到睡觉的石床上了,这是何其简陋的寺庙!两兄弟不以此为苦,反而乐在其中,甚至在水迸香案、雨打石床中找到了修行的乐趣,足见其精神境界之高。第三联上承起句“无着”二字,下启末句“深洞”之景:水迸香案、雨打石床的修行场所,其实是基于山洞改造的。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两兄弟的禅境,已近当年天竺国来的高僧,令诗人十分钦佩。
明代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中四句俱新巧。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朴(“无着天亲”句下)。谭云:不贪(“嵩丘兰若”句下)。钟云:踏声妙甚。谭云:禅机(“行踏空林”句下)。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布格整而意超,用事恰而调逸。周珽曰:灵机慧语,自是青莲社中人口眼。陈继儒曰:蜜谛冷绝,一叶舟俄登彼岸矣。宗臣曰:逸思动荡。黄家鼎曰:起朴后静。中禅悟,未许躁人解参。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看他四句(按指后四句)二十八字,只为欲写“何所有”之三字,却乃翻作如此异样笔墨,真为翰林之罕事也。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章法之开合,笔墨之神化,皆登无上神品矣。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