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8 08:50
民国以前,迎泽大桥为水上浮桥,用几根木头简单搭建。
民国32年(1943年),日军在汾河上架设起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即太原人口中的“洋灰桥”。
1952年秋天,原太原市建设局工程师赵福增、谢施负责迎泽大桥设计任务。
1953年1月1日,迎泽大桥开工建设。
1954年1月1日,迎泽大桥竣工通车。
1996年11月1日,迎泽大桥拆除重建。
1997年10月1日,新迎泽大桥建成通车。
2024年5月21日,迎泽大桥加固工程开工;7月8日,迎泽大桥开始安装汉白玉护栏;7月10日,迎泽大桥维修加固工程进入南半幅桥面面层铺筑环节;9月11日,迎泽大桥加固施工完成。
迎泽大桥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汾河之上,呈东西走向,西接万柏林区迎泽西大街,东接迎泽区迎泽大街,上游距漪汾桥约1.7千米,下游距南内环桥约2.2千米。
迎泽大桥为钢筋水泥悬臂式九跨桥梁,包括东西引桥和主桥三部分,全桥有八个桥墩,两个桥台,上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双悬臂加简支吊梁,主梁为预应力混凝土重截面连续箱梁,桥墩墩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空心薄壁墩,桥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主桥与东西引桥连接,在主桥与引桥连接处设置共用刚性桥台,主梁采用C50混凝土,桥面铺装采用6厘米厚400号水泥混凝土设钢筋网,面层为4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箱梁横断面为一箱四室。
迎泽大桥全长970米,其中主桥全长511.6米,桥孔跨径为40+7×60+40=500米,桥面宽50米,由两幅各宽25米的单幅桥组成,其中机动车道宽31.5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6.5米,人行道宽2.5米,桥孔跨径为40+7×60+40=500米,墩台基础分别为直径1.2米和1.5米的钻孔灌注桩。上部结构主跨径17.4米,具体布置为5.35米+27×17.4米+5.35米。箱梁底宽19米,桥面悬臂板两侧各3米。跨中及端支点梁高1.5米,桥墩支点处梁高3.2米。梁底按二次抛物线变化,底板厚度50至20厘米,腹板厚度50至40厘米,顶板厚度25厘米。桥墩基础采用1.2米钻孔灌注桩,深55米。
截至2024年9月,迎泽大桥设有汉白玉护栏,护栏立柱高1.7米,栏板高1.27米,与旧护栏相比,具有材质优良、美观大方、耐久性强等特点;另外在人行道边设置不锈钢防撞栏杆。
截至2024年9月,迎泽大桥设有十一盏火棉桃灯,用于常规路面照明。
截至2024年9月,迎泽大桥加装有智能监测系统,能够24小时不间断监测桥面温度、风向、应变片、裂纹等关键指标,一旦有异常变动就会及时预警,为桥梁的安全运行提供全天候保障。
迎泽大桥人行立体互通设施内部设置了无障碍电梯,方便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市民游客进出汾河景区。
截至2024年9月,迎泽大桥不收取车辆通行费。
2021年12月1日起,太原市实施新的货车限行管理措施,迎泽大桥全天禁止重中型载货车、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农用机械车和国四(含)以下柴油货车通行。每日07:00至21:00,禁止轻、微型载货车通行(轻、微型封闭式货车和纯电动轻、微型新能源货车除外)。
迎泽大桥维修加固工程对承载力和刚度不足的桥跨进行粘贴碳纤维布处理,增加结构刚度及承载能力;采用“防水钢纤维混凝土+环氧沥青防水黏结层+高弹改性沥青(SMA13)”的全新桥面铺装进行削峰填谷,减少了起伏,提高了通行舒适度。
迎泽大桥因其以东的迎泽大街经过迎泽门(即大南门)而得名。
迎泽大桥在维修加固工程中新建四座桥头堡,是伫立在大桥东西两端的两套人行立体互通设施,也是这次大桥加固工程的最大亮点。从外观上看,装饰层石材主色调选用淡黄色与暖白色,毛体中国红的“迎泽大桥”四字镶嵌其中,引人注目。整体造型典雅大气的“桥头堡”伫立在大桥两侧,与太原站、太原工人文化宫、迎泽宾馆等既有建筑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迎泽大桥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的新篇章,为老太原人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老太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山西广播电视台 评)
迎泽大桥的诞生,谱写了新太原汾河建桥史上光辉的乐章,从此揭开了汾河天堑变通途的伟大序幕。(《沧桑》 评)
迎泽大桥的建成通车,较大地满足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致敬岁月》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