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2 00:04
《远离越南》(Loin du Viêtnam,尤里斯·伊文思等导演,1967年|120分钟|35毫米|黑白与彩色|有声)是由多位导演拍摄的反映越南战争的集锦片。除了尤里斯·伊文思,其他导演为阿兰·雷乃、让—吕克·戈达尔、阿涅斯·瓦尔达、克劳德·勒鲁什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
一切肇始于马尔凯尔的倡议,当时伊文思刚刚从越南回来,拍摄了诸多河内的战时生活场景,基于这些素材,为了反战而展开的一个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开始了。
影片开始的镜头对准了在东京湾装卸的美国炮弹,以某种隐藏的音乐节奏,在海面上运动。然后就转入了伊文思风格的日常素材,越南民众淡定而决绝的姿势,默默制作土造防空洞—空袭警报响起时,街边鳞次栉比的迷你防空洞以及旁边老百姓的对战争习以为常、毫无惊慌的表情令人惊异,完全超出人们对于战争所固有的体认。当然其中也不乏桑塔格在《论摄影》里抨击过的强调战争罪行的残酷景象,充满对战争的控诉。不过,如果仅仅停留在战争景象的展示,这部纪录片就难以超越平庸的新闻记录—虽然正是那些记录,使得这场错综复杂的战争成为了人类史上第一部被所有人“观看”的战争,此后的战争报道基本都遵循了同样的原则。
影片中插入了一段由戈达尔和雷乃导演的评论段落,无言的女性聆听一个作家的长篇战争反思,无从决定对错。在美国拍摄的两种游行场面,人们密集的辩论场面,把对立双方的态度都精心呈现出来。如今越战的对与错,已成定论,回头来看当时的美国民众的态度,还是颇为发人深省。
戈达尔的段落体现着他所谓“形式与内容”分离的原则,声音和画面毫无关联,理论家们从中大抵可找到无穷的阐释空间,不过一般反应还是坠入五里云雾,日后他拍摄的《此地和他地》中也可看到这种作派的延续。其他导演的风格也可以在观看中细细品味,然而最可品味的仍是影片的主题:越南战争。
虽然人们远离了越南,观看《远离越南》后却让人贴近战争。
贝尔纳·弗雷松 Bernard Fresson ....Claude Ridder
莫里斯·加瑞尔 Maurice Garrel
让-吕克·戈达尔 Jean Luc Godard ....Himself
Chi Minh Ho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菲德尔·卡斯特罗 Fidel Castro ....Himself (uncredited)
导演:
威廉姆·克莱因 William Klein
克劳德·勒鲁什 Claude Lelouch
克利斯·马克 Chris Marker ....(supervising)
编剧:
克利斯·马克 Chris Marker ....supervising writer
制作人:克利斯·马克 Chris Marker ....producer
摄影:
Denys Clerval
Willy Kurant
Kieu Tham
剪辑:Jacques Meppiel
副导演/助理导演:Charles L. Bitsch ....assistant director (uncredited)
《远离越南》(Loin du Viêtnam,尤里斯·伊文思等,1967年|120分钟|35毫米|黑白与彩色|有声)是由多位导演拍摄的反映越南战争的集锦片。除了尤里斯·伊文思,其他导演为阿兰·雷乃、让—吕克·戈达尔、阿涅斯·瓦尔达、克劳德·勒鲁什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影片首先对比了战争双方的军事力量,美方拥有无比先进的航空母舰,越方则以原始方式挖掘简陋的防空洞;随着一阵狂轰滥炸,银幕变得昏天黑地;一出独幕剧表现了巴黎呼吁和平的示威与纽约支持战争的游行;在越南,一出名为《约翰逊在哭泣》的话剧讽刺了好战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巴黎,戈达尔一边将眼睛伏在取景器上取景,一边解释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建立一个属于美国的越南,并在这个片段中插入了自己刚刚拍竣的影片《中国姑娘》的部分场景;一位美国战地女记者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在前线时希望成为另一个阵营的人;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年轻的越南姑娘回忆起了在五角大楼前自焚的诺曼·莫里,他的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妻子出现在镜头前。本片的诞生过程大致如下:克里斯·马凯在听了从越南归来的伊文思的讲述后,倡议法国新浪潮的几位著名电影导演以及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1928年生)共同拍摄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集锦片,每人负责拍摄其中的1到2个片段(总共拍摄了11个片段)。这些导演的艺术风格不同,拍摄的片段多姿多彩,最极端的莫过于戈达尔拍摄的名为“镜头眼”的片段,依照形式与内容相互分离的原则,这个片段中的声音和画面毫无关联,他还亲自跳到镜头前讲述自己为什么不能去越南而只能在巴黎拍摄。本片是电影史上著名的反战影片之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与的导演包括了大部分新浪潮的新生代,他们以自己的良心通过不同方式向越南表示了支持。在片中,他们毫不犹豫地指出越战是一场富人与穷人的战争,随着他们的镜头,将视角深入到美国和越南的现状、各地知识分子的评……
制作公司:
Societe pour le Lancement des Oeuvres Nouvelles (SLON) [法国]
发行公司:
New Yorker Films [美国] (1968)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Dolmen Home Video [意大利] (2007) (Italy) (DVD)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西德 West Germany 1967年8月
美国 USA 1967年10月1日......(New York Film Festival)
法国 France 1967年10月18日
英国 UK 1967年11月29日
美国 USA 1968年6月6日
英国 UK 2008年5月15日......(Cinema '68)
严格的说,这也许算不上是一部集锦影片,而是法国知识分子导演和电影工作者在越战时代的一次“良心大行动”,而且这也是不多的几部集锦纪录片之中的经典之作。
在影片开始,解说词就已经点明影片的主旨:越战是一场富人和穷人的战争,是富裕的美国和贫穷的越南之间的战争。在接下来“欲哭的约翰逊”、“倒叙(闪回)”“镜头眼”、“我们为何而战”、“安与尤艾”、“目眩”等等段落里,我们随着编导进入越南和美国的现状、探讨越战的历史、旁观知识分子的讨论、参与世界各地人们的讨论,深入地、多侧面地接近越战。这里面既有导演的主观阐述,也有从新闻影片上剪接过来的“客观”纪实,甚至还有极端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大概是在戈达尔的段落里,我们不断看到一个摄影师/导演坐在摄影机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同一场面,而解说词却在说着:我们没法到越南去,只能在这里制作这部影片。
在大量事实和观点,甚至是包括美国、越南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越战问题争论的罗列之后,影片最后的一段解说给所有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整部影片得到了最恰当的总结和升华:“战争就在我们周围,越南是为了我们而战”!
看完《远离越南》,非常激动,还不是对制作者的责任感、清醒的头脑、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正义感,而是认为本片对于纪录片怎么拍有争议的事件给出了一个答案。本片拍摄于越战初期,那时主战的人士占了主流,他们对于越南的情况有着自己的想象,他们了解到的越南是主战的政客希望他们了解的。
制作者真实地纪录了当年反战游行和主战游行的场面和他们的辩论、冲突,我们真实地看到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感情,以及对红色的恐惧。制作者真实地纪录了越南人民在相对和平环境下以及在战争条件下的生活场景,我们发现这些越南人绝不是好莱坞电影中狡诈、不择手段的越南人,而是那么的朴实平和有趣。
本片的反战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指出美国一天要向越南投放1000吨炸弹,总数已经超过了二战期间向德军投放的炸弹总数。本片的拍摄难度是比较大的,影片用了许多新闻纪录片的材料,非常珍贵。美帝国主义今天仍然在世界各地发动新的战争,这是它的本性,我们总有一天也会被卷进去。可惜的是今天已经没有当年的制作者了:他们有的死了,有的已经垂垂老矣,新的作者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