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轨道交通

更新时间:2024-09-19 15:35

连云港轨道交通(Lianyungang Rail Transit),是服务于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至2020年1月,连云港轨道交通已经开通1条线路,即连云港城市动车,线路总长度约35.1千米,共设车站5座。

历史简介

2010年,在《连云港综合交通规划(2008-2030)》中,连云港市第一次提出了轨道交通的概念,规划远期连云港建设四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约118公里。

2017年,在《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5-2030)》中,连云港市规划2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2018年,在《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2030)》中,连云港市规划2条市域快轨线,设计速度120-160km/h。连云港市城市轨道系统以轻轨为主,局部预留地铁的建设条件,连云港市城市轨道线网最佳规模为110-150公里,并宜控制在200公里以内,其中规划期控制在100-130公里。

2018年9月,连云港市铁路办委托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启动“既有铁路陇海线连云港至连云段开行市郊列车”研究,初期考虑在既有铁路陇海线连云港至连云段先期开行市郊列车,全长34.1公里,沿线设连云港、盐坨、云台山、连云港东、墟沟、连云共6个车站,运行速度80-100公里/小时,采用独立检售票系统,与市民卡通用。

2019年2月12日,连云港轨道交通城市动车正式开工建设。

2019年12月30日,连云港轨道交通城市动车开通运营。

2020年5月21日,连云港轨道交通城市动车S1线二期工程(连云港站—东海县站)开工建设。

运营情况

运营线路

运行时间

建设规划

线路规划

连云港市轨道交通线网预计共设6条线路,其中4条主城轨道,2条都市域快轨线。

连云港城市动车线网由3条主线、3条支线组成,线路总长307.1千米(其中,利用既有及规划铁路285.1千米,新建22千米),设站29座(既有车站改造23座,新建车站6座),平均站间距10.6千米,线网总体呈中心放射状布局。

陇海线城市动车一期工程连云港至连云站已开通运营,二期工程延伸至东海县站,正在建设中。视开行情况,适时启动新建桃林至阿湖段。

规划站点

1号线:临洪西路→连云港站(换乘S1号线、城市动车S1号线)→沈圩→解放路→郁洲路(换乘2号线)→巨龙路→市政府(换乘S2号线)→高新区管委会→凌州路→青峰路→圣湖路(换乘2号线)→体育中心→港城大道→盐坨站(换乘城市动车S1号线)→猴嘴→昌圩湖→东方大道→开发区管委会→盐池西路(换乘3号线、3号线延长线)→大港路→北崮山大道→金海大道→汇晶北路→汇海路→新光北路→郑州路→海郡路→东哨→北崮山庄(换乘城市动车S1号线)→国展中心→国际客运站→墟沟站(换乘城市动车S1号线)

2号线:西门路→秦东门大街→海宁西路→新孔路→海连路(换乘S1号线)→苏宁广场→郁洲路(换乘1号线)→凌州广场(换乘城市动车S1号线新浦支线)→万达广场→学院路→振华路→圣湖路(换乘1号线)→花果山景区

3号线:连云港北站(换乘城市动车S2号线)→高陈巅村→徐福路→文化路→园西路→怀仁路→青龙路→盛世路→滨海路→青口→三洋工区→金桥路→盐池西路(换乘1号线、3号线延长线)

3号线延长线:盐池西路(换乘1号线、3号线)→玉竹路→汇晶路→佟圩路→新光路→碱厂南路→连云港东站(换乘城市动车S1号线)→黄河路→中云→仙霞山路→板桥→板桥工业园→徐圩新区客运站(换乘S2号线)

S1线:连云港站(换乘1号线、城市动车S1号线)→解放中路→海连路(换乘2号线)→海宁路(换乘S2号线)→孔望山路→迎宾大道→花果山机场(换乘城市动车S2号线机场支线)

S2线:海宁路(换乘S1号线)→市政府(换乘1号线)→云台农场→东辛农场→徐圩新区客运站(换乘3号线延长线)→合作路→徐圩大道→徐圩新区管委会(换乘城市动车S1号线徐圩支线)

价值意义

随着连云港市经济的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将有越来越多的小汽车走进家庭。但是从全国各大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的情况可以看出,将来仅仅靠道路交通设施的不断建设难以满足巨大的交通需求。而建设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主要出路之一。

连云港作为重要的大型港口城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相当重要的。建设轨道交通符合连云港成为一个绿色集约城市的要求。对照国家制定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连云港市远期的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平能够到达建设轨道交通的条件。

轨道交通是连云港客运交通系统骨干部分。轨道交通将引导海滨新区和南翼开发,促进城市传统功能向新区拓展、转移。远期轨道交通承担连云港市30%~50%的公交客运量,“一心三极”之间实现有轨交通,市区范围内实现利用轨道30分钟可达核心区。

以轻轨方式为主

根据国内外经验情况,地铁负荷强度大部分在2.0-4.0万之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选择的平均线路负荷强度在3.5-4.0万以上),轻轨的客流强度大概为地铁的一半左右。结合连云港市的交通状况,预测远期建设的轨道交通以轻轨方式为主,客流强度为1.1~1.8万人次/公里,因此预测远期连云港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需达到100-140公里。

发展模式

港城公交发展基本模式

以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中运量公交(BRT、新交通等)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公共交通骨架,以常规公交为主体,辅以重要枢纽间快速直达班线的模式。

市区公交系统构成

建成以城市轨道及中运量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网约车、社区巴士及公共自行车交通为辅助,多种公共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多样化公共交通系统。

强化与步行、自行车衔接,完善接驳设施,将慢行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延伸,统一考虑,系统整合。

系统规划

规划目标

合理界定轨道线网发展规模,优化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方案,为连云港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供建议,为城市TOD开发提供指引和用地控制。

布局思路

继承:尽可能继承既有规划线网,减少对既有城市布局的影响;

支撑:支撑城市开发,引领城市拓展;

中心:贯穿城市中心,支撑城市中心体系;

枢纽:锚固枢纽,加快对外客流集散;

覆盖:覆盖尽可能多的生活、商业、办公用地。

轨道模式选择

连云港市城市轨道系统以轻轨为主,局部预留地铁的建设条件,建设时机成熟时可进一步研究确定。

线网规模测算

连云港市城市轨道线网最佳规模为110-150公里,并宜控制在200公里以内,其中规划期控制在100-130公里。

运量规划

功能定位

连云港市城市轨道建成前,以中运量公交承担城市公交主骨架功能,同时承担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培育功能;城市轨道建成后,中运量系统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与补充,覆盖次级客流走廊,弥补轨道服务空白。

中运量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关系

1、运能补充: 中运量公交与城市轨道平行布置,走次级客流走廊或分担主客流走廊的部分客流,填补城市轨道交通覆盖的不足。

2、服务延伸:城市轨道运能大,建设成本高,不宜直达城区外围,通过中运量公交系统衔接,通过换乘实现与核心区的联系。

3、客流培育:先建设低成本中运量公交,引导城市开发,承担早期的客流培育功能。

规模测算

远期轨道建成后,城市轨道和中运量公交共同承担城市公交骨架功能,考虑到中运量系统建设弹性,按照300万常住人口进行测算,中运量公交线网合理规模为110-220km。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