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家创

更新时间:2023-10-20 10:55

连家创(1933年7月-2022年4月13日),汉族,台湾省苗栗市人,198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我国著名板形控制专家、燕山大学教授、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台联原会长。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黑龙江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河北省第八、九届政协常委、中共十四大代表。

人物生平

195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1959年毕业于哈工大轧钢设备及工艺专业并任教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78年由助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82年晋升教授,1983年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首位博士生导师。1984年3月任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副院长,1988年6月至1995年4月任该院院长兼燕山大学校长。2003年10月退休,曾任中共十四大代表、全国台联理事、河北省台联会长、黑龙江省第六届人大常委,河北省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常委。

2022年4月13日21时15分,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院长、燕山大学原校长、机械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连家创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0岁。

求学生涯

1933年,连家创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市。祖父原是广东省潮阳县大布乡人,早年间为了谋生,背井离乡来到台湾。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连家创随父亲经香港回到广东老家,而他的父亲则旅居新加坡经营参茸生意。7岁时,连家创进入老家大布乡中心小学读书,后进入潮阳砺青初级中学学习。1949年广东解放前夕,他考入广东金山中学学习。入学不久,他就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光荣地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金山中学求学期间,连家创一边担任学校团刊《金中青年》的主编,一边努力学习,成绩在学校始终名列前茅。1952年,他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大学的6年学习期间,连家创不仅学习成绩全优,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先后担任了团总支书记、学校团委常委、宣传部副部长、学生总会脱产常务副主席。在校期间,他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与同学相处非常融洽。由于当时全国刚刚解放,许多同学家境贫寒,其中有两位同学入学时连被子也买不起。试想,东北的冬天十分寒冷,这两位同学仅靠单薄的行李是很难熬过漫长的冬天的。于是他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为他们买来棉被,帮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季。当年这件在连家创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多年后在大学同学聚会时再被提及,当年的两位同学很是激动地说,“当年要不是你慷慨赠被,我们在东北是很难熬过去的”。

留校任教

1958年,哈工大重型机械方面的相关专业迁至北方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并成立哈工大重型机械学院。此时,大学刚刚毕业的连家创服从组织决定留校任教。参加工作报效祖国,对连家创来说感到无比振奋,但也深深感到自己的书本知识在实践当中的不足。为了结合实际教学,从课本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高专业课水准,连家创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工厂车间生产第一线向工人同志学习。经过在生产第一线的学习和研究,经他重新编写的《轧钢总论》和《钢板生产工艺及设备》两份新教材,在轧制理论、矫直理论和剪切理论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后,连家创一连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先后在省、市、学院的学术会刊上发表。

励精图治

1965年,连家创带领学生到第一重型机械厂参加1700热带钢连轧机卷取机设计,大胆地提出“地下式三辊卷取机”的设计方案并取得成功。此前在国内外文献资料上还未见此种设计方案,也无人在这方面进行过尝试。1972年,该厂在去联邦德国考察时了解到,“三辊式卷取机”在国外已被认为是最先进的形式。可见,在上世纪60年代,由连家创提出的设计方案,早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当连家创雄心勃勃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十年浩劫中,连家创因其复杂的海外关系背景而未能幸免。他被当作“走资派才子”、“修正主义苗子”下放到车间劳动,但他坚信祖国需要教育、需要科学,仍旧孜孜不倦地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偷偷地写出了多篇论文。因为他知道,他的这些劳动成果最终是会为祖国的建设派上用场的。果然,在1973年《重型机械》复刊后,他的多篇论文被连续发表。

1970年夏天,沈阳重机厂采用挤压成型的工艺为我国生产火箭外壳,但由于挤压后的壳体严重扭曲,急需矫正。他们派人多方请教一些专家均未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后来厂方派人找到连家创,请他想办法。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工人师傅的配合下,一举攻克难关,破解了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连家创在机械轧制专业方面声誉备受尊敬关注,机械工业出版社甚至指名要他主编《热带钢连轧机》一书。而此书后来也成为这一技术领域广泛使用的重要参考文献。“文革”后期,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洛阳铜加工厂1000三机架冷连轧机液压弯辊的试验研究任务,这项研究当时在国内尚属首次。他和课题组的同志们一起,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轧机参数测定、液压弯辊装置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并于1975年试验成功,使铜带板形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收获荣誉

“文革”结束后,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连家创也进入了自己在科学园地耕耘的收获期。由于在教学和科研上所做出的突出成绩,1978年他由助教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教授,198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首位博士生导师,1984年3月经国务院总理任命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副院长,1988年6月至1995年4月任该院院长并兼燕山大学校长。1978年以来,支持和主要完成的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其中主持和主要完成的《1000三机架冷连轧机液压弯辊》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参加的《IGC650HCW冷轧机成套设备研制》项目,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加完成的《板带轧机板形控制的理论体系、数学模型、仿真软件及其应用》项目,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支持和主要完成的宝钢外协项目《2030冷轧机轧制打滑对策研究》和《2030冷轧机工艺润滑制度研究》,作为《宝钢高等级汽车板》项目的组成部分,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提供可变辊缝凸度和形状的板形控制专利技术,作为《中等板坯连铸连轧技术》项目的组成部分,2006年获部级特等奖;主持和主要完成的《板形理论及其应用》项目,1998年获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1850高速冷轧机板厚板形控制》项目,1995年作为总项目《高性能特薄铝板开发》的分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获部级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国家“九五”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一项。

连家创同志曾荣获1983、1986年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黑龙江省优秀教师、机械部先进科技工作者,1982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工作者,1991年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2、1997、2002年河北省管优秀专家等。

个人作品

连家创教授曾主编《热带钢连轧机》、《轧机基本理论进展》、《板厚板形控制》三部专著,在《机械工程学报》、《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重型机械》、《冶金设备》、《轧钢》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指导的研究生已毕业博士生24名,硕士生10名,在培养博士生方面治学严谨,完成的博士论文具有较高水平,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忠诚爱国

作为一名台胞、知识分子,连家创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为自己的信仰所激励,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心尽责,不离不弃。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从新加坡来信希望他出国定居。尽管当时生活确实清苦,但他丝毫没有动摇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信念。在“文革”期间,他因患重度肾结石到广东省医院治疗。他母亲知道后专程从新加坡到广州探望,并再次希望他全家到新加坡定居,但他仍委婉地谢绝了,表示要继续留在祖国。1982年以后,他先后6次到新加坡探亲,却从未想过定居海外。  尽管生活在祖国大陆已半个多世纪,经受了政治运动中的多次冲击,但连家创始终坚定为祖国崛起而奋斗的初衷。如今,连家创已退休好几年了,但他仍旧离不开他心爱的专业,离不开他心爱的学生。70岁后在原已指导博士毕业生24名的基础上,又指导博士生4名,在已发表论文133篇的基础上又发表论文7篇,其中一级刊物3篇,二级刊物4篇。2006年燕山大学机械学院连家创板形课题组获得河北省“五一奖状”。2009年9月,连家创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年10月荣获中国老教授协会颁发的老教授科教工作优秀奖。

人物缅怀

学生缅怀

刘宏民(1982-1985,读硕士;1985-1988,读博士。现任职燕山大学冶金机械系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原校长。)

连老师是我校第一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缔造者,我校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为我校机械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我是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深受先生科学精神的激励和精心细致的培养。从文献阅读到方向选择,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应用,从机理探究到建模方法,从参数选择到结果验证,先生对我进行了全方位的认真指导和启发。

连老师指导我做研究生时,着力启发我在深究物理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得出新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要提出和解决关键的基础科学问题。对现在我们申报自然科学基金很有指导意义。

先生学风严谨,学养深厚,致力创新,求真务实,开创了轧制理论的新领域和新境界,为世界板形理论的发展和我国板形控制技术的进步,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连老师为我们后辈学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把他老人家开创的崇高事业,发扬光大,提升进级。

于秋林(1984-1990,硕博连读。现任职美国Nucor钢铁公司开发应用经理。)

当年填写研究生报考志愿,我选择报考学校东重,导师连家创,从此与先生结下了近四十年不解的师徒情缘。自84年春本科毕业设计到91年春整整七个年头,一直在先生身边学习工作,亲眼见证了先生进一步完善了板形理论,培养了一批学子。在先生八十寿诞时,我们有一个约定,就是今年回国给先生祝九十大寿,指望能在7月26日前成行,没想到疫情反复发作,噩耗传来,约定也成了永远的内疚,只能下辈子再考先生的硕士研究生,还当先生的学子。

刘玉礼(1986-1989,读博士。毕业后留校在先生的课题组工作至1998年。现任职加拿大quad公司工艺总经理。)

我在连先生指导下攻读博士期间正是连先生担任燕大副校长和校长的时候。尽管先生工作十分繁忙,但对我的研究指导工作总是亲力亲为。记得有一次我从北京调研回来,带回来一篇俄文的关于轧机轴向力计算的论文。由于我不懂俄文,就向先生请教文中的几个关键点的内容。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先生就把全文翻译出来交给我。这让我惊讶和感动并至今记忆犹新。在我的心目中连先生不仅是优秀的导师,也是优秀的校长。先生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林振波(1987-1994,硕博连读。现任职米诺(天津)轧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我一直都能从先生身上感受到我们国家老一代知识分子对知识和真理的那种求实求真的执着精神。在六年多硕博连读的那段时间里,先生通过他自己过去求学和科研的实际经历和体会,让我懂得什么才是人生更长远和更崇尚的追求。在后来工作期间,遇到过一些其他单位资深的技术负责人,每当提到国内板带轧机的板形控制技术,都会提到恩师连家创教授,而且言谈之间无不对连先生充满敬意,这使自己为有先生这样的研究生导师而倍感自豪。

胡前榕(1990-1993,读硕士。现任职加拿大麦格纳国际,Project Lead,工程师。)

听闻连老师过世消息,悲伤不已。往日师从恩师的场景,今历历在目。我在1990年燕山大学本科毕业以后,申请到连老师指导的硕士生学习。平时读书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到校长办公室向老师汇报和聆听指导。老师被评选为十四大代表以后,又身为校长,工作十分繁忙,对于我每次突然出现在他办公室,老师总是热情接待我,指导我的学业。在我就读硕士二年级时,恩师就鼓励我并带我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文章。导师总是以开放、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们的学习。没念连老师的博士生成了我一大憾事,如果时光可以再来,我一定会念完连老师的博士。

王伟(1992-1999,读博士。现任职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机械设计系副主任。)

本科毕业答辩后,我找到了连老师,连老师欣然接收了我,从此,在连老师精心指导下,开始了7年研究生学习生涯。先生对我悉心指导,无论在学术思想、科研精神、科研作风、人生态度、为人处世上,先生都给我深刻的影响,使我受益终生。先生教导我,在科研上,不要怕吃苦,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当功夫做够了,科研灵感会自然闪现。先生在科研上以身示范,作风严谨。为了帮助我学习建模方法,先生将自己期刊投稿的手稿给我参考,先生手稿字迹漂亮、工整,更重要的是先生善于根据工程实际,将复杂问题简化,最后得到的公式清晰明了,很有指导意义。在后来我自己的研究中,也学习先生从工程实际出发进行理论推导的方法,反复思考,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为止。

孙蓟泉(1995-2000,读博士。现任职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是工作多年后,才考入先生门下,由此对先生的博学与严谨更有感触。每当我课题研究遇到困难时,先生总是不失时机地鼓励我。在研究钢卷粘结时,我查阅了许多国内外资料,普遍认为是钢卷卷的过紧引起的。我向先生汇报时,他明确说:既然认为是这样,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呢?一定是另有原因,要拓宽研究思路,不要被现有资料所束缚,不要盲目相信外国人,科研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对我启发很大。我在工作中所取得成绩,都离不开先生的谆谆教诲。虽然我现在职业生涯已进入了收官阶段,但我一定要以先生为榜样,继续发光发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连生(1995-1998,读硕士。现任职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科学技术处处长。)

连先生不仅是我的学术导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缜密的科学思维,宽厚的待人之道,真切的慈爱之心,这些不仅指导着我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更指引着我在此后的人生中不断前进。我研究生课题源自于宝钢热轧板带生产现场,连先生非常重视课题任务的完成进度和预期效果,课题研究期间,连先生对取得的进展予以细致分析,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悉心指导,涉及关键的模型,还会亲自推导相关公式,然后详细讲解。毕业后虽然我办公室搬了无数次,但我一直将先生的公式推导手写稿珍藏在办公柜橱窗,至今已有25年,每次看到手稿就会回想起当初先生给我促膝讲解的情景,内心感到无比温暖。

王立萍(1997-2002,读博士。现任职辽宁科技大学,教授,教师。)

连家创先生是一位潜心科学研究,非常严谨规范认真的人!也是一位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好导师!撰写博士论文期间,他反复帮我修改论文,从整体思路到数据文字图表再到标点符号,要求论文一定要准确规范、实事求是。连先生曾对我说:“博士论文要着重总结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宁可薄一些,也尽量不要过多引用别人做过的、没必要重复的内容。”正是读博期间,我在专业研究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上得到较大提升!同样作为一名教师,我会永远以连先生为榜样!

白振华(1997-2002,硕博连读。现任职燕山大学冶金机械系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是1996年10月获得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因提前联系导师与先生开始结缘。先生指导弟子认真负责,因材施教。读研期间,先生和我说得最多的是,不要迷信书本,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先生说之所以要做科研,就是要探索未知的世界。每当我在课题上哪怕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先生都会会心一笑,给我鼓励。而正是这种鼓励成为我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的巨大精神动力与寄托,支撑着我于2002年1月顺利完成了研究生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多年过去了,我也成为了大学老师,自己也开始指导研究生,而先生的教诲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不敢忘却,每年我都会用先生的话来教育我的研究生。这么多年来,先生对我学业上指导,生活上的关怀让我永远不能忘记。

连家创先生一生虚怀若谷、为人谦和,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立足实践、严谨治学,走过了学业报国、革命报国、科技报国的光辉历程,践行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今日与您道别,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