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7:24
《送方尊师归嵩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送别方尊师前往嵩山修道,以如画彩笔描绘嵩山的奇丽景色,以浪漫的神仙传说渲染方尊师的仙人风姿。全诗描写景物引人入胜,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送方尊师归嵩山⑴
仙官欲往九龙潭⑵,旄节朱幡倚石龛⑶。
山压天中半天上⑷,洞穿江底出江南⑸。
瀑布杉松常带雨⑹,夕阳苍翠忽成岚⑺。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⑻。
⑴方尊师:未详何人。尊师:道士的尊称。嵩(sōng)山: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嵩山古名外方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的中岳。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
⑵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处尊称方尊师。九龙潭:在登封市东二十五里嵩山东峰太室山上。《登封县志》:“九龙潭在太室东岩之半山巅,众水咸归于此,盖一大峡也。峡作九叠,每叠结为一潭,递相灌输,水色洞黑,其深无际。有石记,戒人游龙潭者,勿语笑以黩神龙,龙怒则有雷恐。”
⑶旄(máo)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朱幡(fān):红色长幅下垂的旗。旄节和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石龛(kān):供奉神佛的小石阁。
⑷“山压”句:谓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言山势之高。压,坐镇。
⑸“洞穿”句:谓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言潭水之深。《幽明录》:“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碁,局下有一杯白饮。堕者饮之,气力十倍。碁者曰:从此西行有大井,但投身入井自当出。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于蜀中。”《风土记》:“太湖中山有洞穴,傍行地中,无所不通,谓之洞庭。”嵩山洞穴可通江南之说,或系糅合上述传说而成。
⑹“瀑布”句:瀑布飞流溅沫,山中松杉常被淋湿,故云。
⑺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岚(lán):山林中的雾气。
⑻“借问”二句:以苏耽比方尊师,以衡岳影嵩山,意谓白鹤将送他前往仙境。衡岳,指南岳衡山。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郴江集》:“郴人苏耽一日白母曰:‘耽当为神仙,不得终养。’因留柜曰:‘有所乏可叩之。’母有乏叩柜,其物立致。后三年,母疑,开錀视之,双鹤飞去,叩之无复应。”葛洪《神仙传·苏仙公》:“先生洒扫门庭,修饰墙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侣当降。’俄顷之间,乃见天西北隅,紫云氤氲,有数十白鹤飞翔其中,翩翩然降于苏氏之门,皆化为少年。先生敛容逢迎,乃跽白母曰:‘某受命当仙,仪卫已至,当违色养。’即便拜辞。”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之事,系糅合上述故事而成。
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九龙潭去。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嵩山很高,像在半天里。太室山上的九龙潭像个大水洞,一直通到江南去。
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山上的水汽在夕阳返照时现出美丽的翠色。
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该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左右,王维在洛阳任右拾遗之后。方尊师将归嵩山,王维写下此诗为他送别。
首联先点明题意,说方尊师将回到嵩山九龙潭。他庄重地站在石龛旁,手执旄节和朱幡。颔联和颈联写嵩山的景物,也即是想象方尊师归嵩山后的生活情况。诗人说,嵩山又高又大,山腰云彩遮掩,远远看去好像是从天上压下来而停留在半天上一样。九龙潭的洞穴幽深,直通江底,而流向江南各地。这样一个高大、幽深的境界,自然最宜于炼性修道,达到清静无为。诗人还说,嵩山长满杉松,巨大的瀑布日夜迸流,使它们经常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长得非常苍郁茂盛。当夕阳残照披在苍峰翠峦间时,山林间便忽地腾起一阵阵雾气来。道教强调皈依自然,回归自然,这样一个瀑布飞奔、林木苍茂、夕阳斜照、雾气轻笼的地方,对道士来说,是美妙而理想的。对于方尊师将要回去的嵩山,诗人着力作如此精妙的描写,实际是寄托着一番良好的祝愿,认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道业上必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诗人对于方尊师的情谊也从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尾联用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的典故,但略加变化,说:借问迎面前来的一双白鹤,你们大概是曾经参加过从衡岳迎接苏耽上仙界的吧?这意思是说,方尊师归嵩山就像当年苏耽登天一样,有着白鹤来迎,方尊师是和苏耽一样道学有成就要飞举上天的真人。
送仙官归山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由于对方尊师的敬重,诗人多方渲染铺陈,写得很庄重,很热闹,很有气势。颔联、颈联两联对仗工整,富于表现力,给全诗带来一种神奇、美妙的仙情道意,而尾联的巧妙用典,又能引起诸多的玄思和奇想。
明代许学夷《诗源辩体》:“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诗中有画者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山压”二句)奇境,非此奇句,不能写出。
清代王闿运批《唐诗选》:山林诗有富贵气。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起,破题明切。中四分写嵩山远近大小景,奇警入妙。收亦奇气喷溢,笔势宏放,响入云霄。
清代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何谓奇?曰:语之奇者,如右丞之《送方尊师归嵩山》;意之奇者,如元微之之《放言》;格之奇者,如少陵之《白帝城最高楼》是也。然奚必尔哉!但如右丞之“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少陵之“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可矣。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文学家。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开元年间任右拾遗、殿中侍御史等。天宝年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辋川隐居,过着亦隐亦官的生活。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王维被俘,送至洛阳,被迫做了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笃志奉佛,日以禅诵为事。文学史上以诗闻名,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多表现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有时亦渗透虚无冷寂的情调。又善画,工书法,兼通音乐。苏轼称赞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