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研究

更新时间:2024-07-10 10:49

德国作家埃德蒙德·胡塞尔著《逻辑研究》胡塞尔生前发表的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

内容简介

《逻辑研究》被公认为当代哲学最重要的“突破性”著作,它的影响不仅规定了当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自身的领域。

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作者主要批判了当时作为主流哲学的心理主义,认为它混淆了心理学对象与逻辑学对象,使后者的客观性丧失在前者的主观性之中,从而导致丧失客观真理,走向怀疑论。

胡塞尔的这种批判结束了心理主义在当时的统治,奠定了现象学理论的基础在《逻辑研究》第二卷中,作者将系统阐发现象学理论本身。

作者简介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德国犹太人,著名哲学家和现象学的奠基人。1859年生于普罗斯尼茨,1876年毕业于奥尔缪兹城的德国公学,以后在莱比锡、柏林、维也纳等大学先后学习过物理学、天文学、数学。他十分注重寻找他所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据。为此,他从天文学转向数学,又从数学转向逻辑学,最后确定效力于哲学。

图书目录

《逻辑研究(第一卷)(修订本)》

凡例

编者引论

逻辑研究

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卷

纯粹逻辑学导引

引论

第1节 有关逻辑学的定义和有关各种逻辑学学说的本质内容的争论

第2节 对原则问题作新说明的必要性

第3节 争论的问题。须走的道路

第一章 作为规范学科、特别是作为实践学科的逻辑学

第4节 具体科学的理论不宄善性

第5节 形而上学与科学论对具体科学的理论补充

第6节 一门作为科学论的逻辑学的可能性以及对它的论证

第7节 续论:论证所具有的三个重要特性

第8节 这些特征与科学和科学论的可能性的关系

第9节 各门科学中方法上的操作方式一部分是论证,一部分是对论证的辅助

第10节 理论与科学的观念作为科学论的问题

第11节 逻辑学或科学论作为规范学科和作为工艺论

第12节 对逻辑学的有关定义

第二章 理论学科作为规范学科的基础

第13节 关于逻辑学的实践性质的争论

第14节 规范科学的概念。它作为一门统一的科学所具有的基本尺度或原则

第15节 规范学科与工艺论

第16节 理论学科作为规范学科的基础

第三章 心理主义、它的论据以及它对通常的反对论据的表态

第17节 争论问题:规范逻辑学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否是在心理学之中

第18节 心理主义者们的举证

第19节 反对派的通常论据以及对这些论据的心理主义解答

第20节 心理主义论证中的一个破绽

第四章 心理主义的经验主义结论

第21节 对心理主义立场的两个经验主义结论的概述和反驳

第22节 思维规律被误认为是这样一种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可以单独有效地导致理性思维

第23节 心理主义的第三个结论以及对它的反驳

第24节 续论

第五章 对逻辑原理的心理主义解释

第25节 穆勒和斯宾塞对矛盾律的心理主义解释

第26节 穆勒对此原则的心理学解释所得出的不是规律,而只是一个完全模糊的和在科学上未

经检验的经验定律对前两节的增补:关于经验主义的几个原则性缺陷

第27节 对其他各种从心理学出发来解释逻辑原则之做法的类似批评。意义双关性是产生迷惑的根源

第28节 人们误以为矛盾原则具有两面性,就好像它既可以被理解为思维的自然规律,

同时又可以被理解为对思维进行逻辑调整的规范规律一样

第29节 续论:西格瓦特的学说

第六章 心理主义对三段论的说明。推理公式和化学公式

第30节 论心理主义对三段论定律的解释

第31节 推理公式与化学公式

第七章 心理主义作为怀疑的相对主义

第32节 一门理论可能性的观念条件。怀疑主义的严格概念

第33节 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怀疑主义

第34节 相对主义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35节 对个体相对主义的批判

第36节 对种类相对主义,尤其是对人类主义的批判

第37节 一般性论述。在扩展了的意义上的相对主义

第38节 所有形式的心理主义都是相对主义

第39节 西格瓦特《逻辑学》中的人类主义

第40节 B·埃德曼《逻辑学》中的人类主义

第八章 心理主义的成见

第41节 第一个成见

第42节 阐释性的陈述

第43节 回顾观念主义的反驳。这些反驳的缺陷和正确意义

第44节 第二个成见

第45节 反驳:纯粹数学按此说法也将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第46节 纯粹逻辑学的研究领域与纯粹数

学的研究领域相似,它们都是观念的研究领域

第47节 对逻辑基本概念和逻辑命题的意义的证实性指明

第48节 关键性的差异

第49节 第三个成见:逻辑学作为明见性理论

第50节 将逻辑命题等值地改造为关于判断明见性的观念条件的命题。因果推理命题不是心理学的命题

第51节 这场争论中的几个关键点

第九章 思维经济学原则与逻辑学

第52节 引论

第53节 马赫一阿芬那留斯原则的目的论特征和思维经济学的科学意义

第54节 对思维经济学合理目标的进一步阐述,主要在纯粹演绎方法的领域。思维经济学与逻辑工艺论的关系

第55节 思维经济学对于纯粹逻辑学和认

识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思维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第56节 续论:思维经济学对逻辑之物的论证是倒逆的

第十章 批判性考察的结尾

第57节 对我们逻辑学努力的明显的错误解释和由此而引起的思考

第58节 我们与过去时代伟大思想家之间的联系,首先是与康德的联系

第59节 与赫巴特和洛采的联系

第60节 与莱布尼茨的联系

第61节 由个别研究向认识批判的论证和纯粹逻辑学观念的部分实施过渡的必然性

附录:F·A·朗格和B·博尔查诺的提示

第十一章 纯粹逻辑学的观念

第62节 科学的统一性。实事的关系和真理的关系

第63节 续论:理论的统一

第64节 赋予科学以统一的本质性原则和非本质性原则。抽象的、具体的和规范的科学

第65节 关于科学可能性的问题,或者说,

关于一般理论可能性的观念条件的问题

A·与现实认识有关的问题

第66节 B·与认识内容有关的问题

第67节 纯粹逻辑学的任务。第一:确定纯粹含义范畴、纯粹对象范畴以及它们之间有规律的复合

第68节 第二:建立在这些范畴中的规律和理论

第69节 第三:有关可能的理论形式的理论或纯粹流形论

第70节 对纯粹流形论这个观念的说明

第71节 工作的分配。数学家的成就和哲学家的成就

第72节 对纯粹逻辑学观念的扩展。纯粹或然性学说作为经验认识的纯粹理论

附录

作者本人告示

概念译名索引(德一汉)

概念译名索引(汉一德)

人名译名索引

书名译名索引

《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修订本)》

凡例

编者引论

逻辑研究

第二卷 现象学研究与认识论

第一部分

引论

第1节 为了对纯粹逻辑学进行认识批判的准备和澄清,现象学研究所具有的必要性

第2节 对这研究目的之说明

第3节 纯粹现象学分析的困难

第4节 纯粹现象学分析的困难

第5节 对理殒分析研究之主要目标的标识

第6节 补充

第7节 认识论研究的无前提性原则

第一研究 表达与含义

第一章 本质性的区分

第1节 符号这个概念的双重含义

第2节 指示的本质

第3节 指明与证明

第4节 附录:指示产生于联想

第5节 表达作为有含义的符号。从表达中分离出一个不属于表达的意义

第6节 包含在表达本身之中的现象学区别和意向区别问题

第7节 在交往功能中的表达

第8节 在孤独的心灵生活中的表达

第9节 对物理表达显现、意义给予的行为和意义充实的行为的现象学区分

第10节 含义意向行为的现象学统一

第11节 观念差异:道德是在表达与作为观念统一的含义之间的观念差异

第12节 续论:被表达的对象性

第13节 含义与对象之间的联系

……

第二章 对赋予含义的行为的特征描述

第三章 语词含义的偏差与含义统一的观念性

第四章 含义体验的现象学内容和观念内容

第二研究 种类的观念统一与现代抽象理论

引论

第一章 一般对象与一般性意识

第二章 以心理学方式对一般之物所做的实在设定

第三章 抽象与注意力

第四章 抽象与代现

第五章 关于休谟抽象理论的现象学研究

第六章 对各种抽象和抽象物的概念的划分

第三研究 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学说

引论

第一章 独立对象与不独立对象的区别

第二章 关于一门整体与部分的纯粹形式之理论思想

第四部分 独立与不独立含义的区别以及纯粹语法学的观念

引论

第五研究 关于意向体验及其“内容”

引论

第一章 作为现象学的自我组成的意识与作为内感知的意识

第二章 意识作为意向体验

第三章 行为的质料与奠基性的表象

第四章 在特别顾及判断理论的情况下对奠基性表象所作的研究

第五章 关于判断学说的进一步研究。“表象”作为称谓行为和陈述行为的质性统一属

第六章 表象与内容这两个术语所具有的最重要歧义之汇总

附记

《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修订本)》

第二版前言

第六研究 现象学的认识启蒙之要素

引论

第一篇 客体化的意向与充实。认识作为充实的综合以及综合的各个阶段

第一章 含义意向与含义充实

第1节 是所有行为种类都能够作为含义载者起作用,还是只有某些行为种类可以作为含义载者起作用

第2节 所有行为的可被表达性并不是决定性的。关于一个行为的表达之说法的两种含义

第3节 关于对一个行为的表达之话语的 第三种意义。对我们的课题的阐述

第4节 对一个感知的表达(“感知判断”)。它的含义不可能存在于这个感知之中,而必定存在于本己的表达性行为之中

第5节 续论:感知作为规定着含义、但不蕴涵含义的行为

第6节 在表达着的思想与被表达的直观之间的静态统一。认识

第7节 认识作为行为特征与“语词的普遍性”

第8节 在表达和被表达的直观之间的动态统一。充实意识与认同意识

第9节 充实统一以内和以外的不同意向特征

第10节 充实体验的更全面种类。直观作为需要充实的意向

第11节 失实与争执。区分的综合

第12节 总体的和局部的认同与区分作为谓语的和限定的表达形式的共同现象学基础

第二章 对客体化意向以及它们通过充实综合的区别而形成的本质变种的问接特征描述

第13节 认识的综合作为对客体化行为而言具有特征性的充实形式

第14节 通过充实的特性区分符号意向与直观意向;对这种区分的现象学的特征描述

(a)符号、图像与自身展示

(b)对象的感知性映射与想像性映射

第15节 含义功能之外的符号意向

第三章 认识阶段的现象学

第16节 单纯的认同与充实

第17节 关于充实与直观化的关系问题

第18节 间接充实的阶段序列。间接表象

第19节 对间接表象与表象的表象之区分

第20节 每一个充实之中的真正直观化。本真的与非本真的直观化

第21节 表象的“充盈”

第22节 充盈与“直观内涵”

第23节 在同一个行为的直观内涵与符号内涵之间的比重关系。纯粹直观行为与纯粹符号行为。感知内容与图像内容,纯粹感知与纯粹想像。充盈的程度划分

第24节 充实的上升序列

第25节 充盈与意向质料

第26节 续论:代现或立义。质料作为立义意义、立义形式和被立义的内容。对直观立义与符号立义的区分性特征描述

第27节 代现作为在所有行为中的必然表象基础。对有关意识与一个对象的不同联系方式之说法的最终澄清

第28节 意向本质与充实的意义。认识本质。种类直观

第29节 完整的直观与疏漏的直观。合适的和客观完整的直观化。实质

第四章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第30节 从观念上将含义区分为可能(实在)含义与不可能(想像)含义

第31节 协调性或相容性作为一个在内容一般之最宽泛领域中的观念状况。作为含义的“概念”之协调性

第32节 内容的不协调性(争执)之一般

第33节 争执如何也能为合一性奠基。协调性与争执之说法的相对性

第34节 若干公理

第35节 作为含义的概念之不协调性

第五章 相即性的理想。明见与真理

第36节 引论

第37节 感知的充实功能。最终充实的理想

第38节 在充实功能中的设定行为。在松散的和严格的意义上的明见性

第39节 明见与真理

第二篇 感性与知性

第六章 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

第40节 范畴意指形式的充实问题和对此问题之解决的一个指导思想

第41节 续论:对事例领域的扩展

第42节 在客体化行为的总体领域中感性 材料与范畴形式的区别

第43节 范畴形式的客观相关项不是“实在”因素

第44节 存在概念以及其他范畴的起源不处在内感知的区域之中

第45节 对直观概念的扩展,尤其是对感知和想像概念的扩展。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

第46节 对感性感知与范畴感知之间区别的现象学分析

第47节 续论:将感性感知描述为“素朴”感知

第48节 将范畴行为的特征描述为被奠基行为

第49节 关于称谓构形的附论

第50节 在范畴理解中,但不是在称谓功能中的感性形式

第51节 集合与分离

第52节 在普遍直观中构造的普遍对象

第七章 关于范畴代现的研究

第53节 向 第一篇的各项研究的回溯

第54节 关于范畴形式的被代现者的问题

第55节 那种认为有本己的范畴的被代现者的论据

第56节 续论:联结行为的心理纽带与相应客体的范畴统一

第57节 奠基性直观的被代现者并不通过综合形式的被代现者而得到直接的联结

第58节 这两个区别的关系:外感官与内感官以及范畴官能

第八章 本真思维与非本真思维的先天规律

第59节 向越来越新的形式之合并。可能直观的纯粹形式学说

第60节 质料与形式的相对区别或功能区别。纯粹的知性行为和混有感性的知性行为。感性的概念与范畴

第61节 范畴的构形不是对对象的实在重构

第62节 在范畴构形中在先被给予的材料之自由以及这种自由的局限:纯粹范畴规律(“本真思维”的规律)

第63节 符号行为和混有符号的行为的新有效性规律(非本真思维的规律)

第64节 纯粹逻辑一语法规律不仅仅是人类理智的规律,而且是每一个理智一般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不相即思维方面的心理学含义以及规范性功能

第65节 逻辑之物实在含义的悖谬问题

第66节 对在“直观”与“思维”之通常对置中被混淆的几个最重要的区别之划分

第三篇 对引导性问题的澄清

第九章 非客体化行为作为虚假的含义充实

第67节 并非每一个意指都包含着一个认识

第68节 关于对那些被用来表达非客体化行为的特别语法形式的争执

第69节 赞成和反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论据

第70节 决断

附录 外感知与内感知。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

第1节 通俗的和传统哲学的外感知与内感知概念

第2节 和第3节 对传统区分进行深化的现象学的动机和心理学动机;布伦塔诺的观点

第4节 批评。在对外感知与内感知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它们都具有同一个认识论特征;感知与阐释

第5节 显现这个术语的歧义性

第6节 因此而混淆在认识论上无关紧要的外、内感知之对立与在认识论上根本性的相即、不相即感知之对立

第7节 这个争论不是语词争论

第8节 对“现象”的两个根本不同划分的混淆。“物理”内容不仅“现象地”存在,而且也“现实地”存在

作者本人告示

概念译名索引(德一汉)

概念译名索引(汉一德)

人名译名索引

书名译名索引

译后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